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末疯狂 > 第八百六十九章明朝灭亡

明末疯狂 第八百六十九章明朝灭亡

作者:再次等候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2:05 来源:笔趣阁

更让杨如松吐血的是,既然杨承祖他们要投降,那也应该一相遇就投降。可这样周旋个四、五天再投降,这算怎么一回事呢?这绝对就是浪费自己救援京城的时间嘛!

但就是这样,杨如松也不愿意欺骗杨承祖,他向归降的使者坦白了汝宁军将要去救援京城,并且有很大可能与李自成的大顺军主力激战,并且指出,此行是相当危险的。而且杨如松还让杨承祖他们自己选择:是放弃归降并让开一条道,还是与汝宁军一起共同救援京城。

没想到杨承祖竟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共同赴京救援。他是有着新投靠,想立功的原因,但也可以看出,杨承祖他们对李自成的仇恨是多么的刻骨铭心啊!

于是两军开始共同上路。可没曾想到,随着越来越接近京城,这道路也是越来越堵塞了。大批南逃的百姓开始堵塞住了汝宁军的快速行军。

到了最后,连大批南逃的溃兵也开始出现了。那是驻扎在城外的京营三大营溃兵,他们告诉杨如松说: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开至京城。

这下子杨如松可是发急了,他命令部队清除一切障碍,要以最快的速度赶至京城。与此同时,刘远斌率领的四千多南逃的京营楚军,他们一见汝宁军的到来,也随同杨如松的部队一起返回京城,加入到了救援中。

这时候留在北京城外的官军只有刘古迁的汝州军了。虽然在大顺军主力开到时,有一部分汝宁军的将士也溃逃了,但留在刘古迁身边的依然有六千多人。这也可以看出,汝州军将士们的团结程度确实远远高于了其他京营士兵。

而刘古迁却只是苦于无法入城。他是想着能把薛濂全家,甚至只有薛呈麟一人带至军中,然后再护卫着他们逃离北京。可是因为北京的城门都被砂石给堵塞了。一时三刻根本清理不了,所以才导致刘古迁只能在城外双脚跳。

可是当大顺军主力开到时,连刘古迁的汝州军都是脱身不能了。在城外仅存的一支官军,简直就向黑暗中的烛火一样,吸引着大顺军主力扑过来。

见势不妙,刘古迁立刻把部队移至永定门外,准备随时接应着薛濂他们出城。接着他就依着城外民居形成的防线,苦苦阻挡着大顺军的进攻。就这么连连激战,刘古迁坚持到了十九日深夜,而这时候残留的汝州军也只剩下了三、四千人了。

而当杨如松的部队开至京城郊外时。他们发现大顺军已经在城外连营几十里。幸运的是,杨如松也是在十九日傍晚时分来到北京的,这时候的大顺军已经开始了在营中休息。

而杨如松和杨承祖的部队几乎都是骑兵,他们的行动速度也很快,所以大顺军安排的远处的探子刚回营禀告敌军来袭时。汝宁军就已经杀入了大顺军的营中,使得大顺军根本也来不及做什么准备。

在这时候。大顺军全军都在养精蓄锐。准备着明天的攻城。还有一部分集合起来的大顺军主力部队,也都集合在西直门的附近,准备着曹化淳的开门投降。所以在永定门的大顺军部队并不多,而且还都围在汝州军的四周,准备天亮以后一举全军此支官军,因此。根本就没防备背后出现的突袭。

所以当汝宁军冲营的时候,大顺军是大乱,被杨如松和杨承祖斩杀无数。在永定门外剩下的大顺军也都大举溃逃。于是汝宁军与汝州军就顺利地汇合在了一起。

可是当汝宁军袭营的消息传到李自成那里时,他连忙调动主力围了过来。因为李自成害怕这支援军是护卫崇祯皇帝逃跑的。所以大顺军绝对就是要赶尽杀绝。李自成是不会让这个变数影响到自己的军事行动,导致大顺军的改朝换代会未尽全功。所以被切断后路的汝宁军也同样没办法脱身了。

到了此时,还在京城的薛濂和李柱,完全有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开始好心地想多带些亲朋好友,最后演变为小半座城的大动作。又因为朝廷的《封城令》、官军的望风而降和大顺军的极速狂飙,使得薛濂全家都被堵在城内了。

面对着大顺军的攻城,有一部分人就加入了逃亡的人群;更有一部分人就地散去,到城内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去躲藏,这混乱劲也就别提了。

而且当永定门外已经出现了大顺军以后,发现已经无法出城而逃,很多平民百姓也开始纷纷地远离了这支逃亡队伍,生怕自己受到池鱼之殃。毕竟大顺军是来改朝换代的,不会把屠刀指向百姓,所以只要老老实实的当顺民,自己的生命危险应该是有保障的。

所幸的是,这支逃亡队伍是由勋贵所组成的,大明朝的覆灭,也同样意味着勋贵们的覆灭,大顺军绝对会从财产上和**上完全消灭他们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勋贵甚至还不如文官,毕竟文官们也可以投靠新朝成为腻臣。

因此,被逼上了绝境的队伍怎么也要努力最后一把,他们开始清理堵住左安门、永定门和右安门内的沙石,准备冲出城外搏这最后一下。毕竟在城外还有刘古迁的部队在接应着他们出城。

没想到就在此时,杨如松的援军及时赶到,他给薛濂他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就是:这支援军只是汝宁军的先锋,只要坚持住几天,汝宁军的主力就会到来。

坏消息就是:援军的到来已经使得大顺军高度重视了起来,他们也集结了大批军队尾随而来,所以出城逃亡已经是变得不可能了。

于是薛濂、杨如松他们就当机立断,把部队全部开进外城,准备依托外城城墙,拼命死守到汝宁军主力的到来。

……

而此时在宫中的崇祯皇帝已经感觉到了大势已去。于是他让宫中临时备下酒宴,召来妻妾子女,合家举行了最后的晚餐。这顿晚餐的滋味也难以描述。等到一家人哭哭啼啼地痛饮一番,直到杯盘狼藉,崇祯皇帝才拔出宝剑,凶狠狠对家人说道:“事已至此,可以死了!”

而周皇后则哭着说道:“妾侍奉陛下十八年,却不听我的一句劝告,及早南迁,才会有今天呀!”在与几个儿女洒泪相别以后,她回到自己的坤宁宫悬梁自尽。

……

昔日一派肃穆的内宫血流遍地,成了一个刑场。各宫的宫女们此时纷纷逃出宫门,却不知回家的道路,到处讯问。而城中官民见到这种情形,也都知道宫中已经大事不好。

而把守内城北部城墙的勇士营,在得知了贼军入城以后,他们也集合起了三千多人要到皇城护驾,没想到却在半路得知了宫中巨变,这最后一支御林军也立刻是全军溃散。

而皇宫里三个皇子就吓得不知所措,崇祯皇帝让太监带他们先逃到宫外在成国公朱纯臣等人的家中躲起来,还谆谆嘱咐说:“你们今天是太子,明天就是平民了,在乱离之中要隐姓埋名,不露形迹。见到老年人叫他老翁,见到年轻的叫他叔叔伯伯。万一保住性命,报了父母之仇,不要忘了今天的教训。”

崇祯皇帝还发了最后一道谕旨,要文武百官都到太子行在(即朱纯臣家)集合,一切听朱纯臣指挥。但这道谕旨送到内阁时候,内阁中已没有阁臣值班,太监把谕旨放在内阁,回来报告皇帝,皇帝却已经不在宫中了。

做完了这一切。崇祯皇帝是踉踉跄跄地奔出了玄武门(今神武门),爬上了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这里是京城里的至高点,这两天来他也曾几次登到山顶观察四周城守的形势。在临死之前再一次到这里来,说明他在朦胧中还是存在着一丝幻想,希望能在这里看到上天突降奇迹。

但这两天一直是凄风苦雨的天气,夜深雾浓,四周漆黑一片,只听得到有隆隆炮声传来,也辨不出方向。他在风雨中清醒了一点,才明白,奇迹是不可能发生了。再看看身边,随从而来的竟然只有一个亲信太监王承恩,众叛亲离,还有什么希望呢?

在出宫之前,崇祯皇帝已经事先写好了遗诏,由于心意已乱,只写了一句话:“朕已丧天下,不敢下见先人,亦不敢终于正寝。”到了最后时刻,他的头脑似乎又清醒了一些,觉得有些言犹未尽。于是他弄破手指,又在衣襟上写上:“朕误听文官言,致失天下,任贼碎裂朕尸,但弗伤我百姓。”不管当时崇祯皇帝的心中是何想法,但他的遗言也证明了:人之将死、其言必善。

当一切结束时,崇祯皇帝就与王承恩一起在寿皇亭旁吊死了,时为崇祯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崇祯皇帝时年三十三岁。

同日,明朝灭亡!(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