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末疯狂 > 第八百四十章与侯恂合作

明末疯狂 第八百四十章与侯恂合作

作者:再次等候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2:05 来源:笔趣阁

虽然现在从实力和威望上,张献忠要差上李自成一筹,但只看野心,张献忠绝不会比李自成少上分毫。因此,当李自成称帝建国的消息传过来以后,张献忠立刻是不甘人后,准备也同样的称帝建国。

再怎么说,张献忠也要先过上一把皇帝瘾!

在襄阳,张献忠正式建立大西政权,主要的措施有:改襄阳为京城、铸西王之宝、改襄阳府为天授府等。张献忠住进襄王府,门前树立两面大旗,上面写道:“天与人归,招贤纳士!”;襄阳各座城门也都树起两面旗帜,上写:“天下安静,威镇八方”。

在政权机构方面,中央设六部、五府;京城设五城兵马司;升常顺州知州周文江为兵部尚书,以张其在为总兵前军都督。地方以李时荣为巡抚,谢风洲为守道,萧彦为巡道,陈驭六为学道,均颁给敕印。

此外还任命了二十一个州县的官员,分别给以官印,赏给白银一百两或几十两。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在官制上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名称。

接着就是开科举,重学校,是大西政权中值得一书的事情。由于各级政权建立了起来,需要许多知识分子。张献忠为了争取他们为大西政权服务,曾经一再举行开科取士。而参加考试的士子相当踊跃。张献忠也非常重视学校,除了任命学道等专职官员负责管理外,自己还亲临视察。

此外,大西政权还曾发银赈济饥民。而兵饷来源,基本上是依靠没收明宗室和官僚地主的财产筹集的。

从本质和框架来看,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都差不多,都想要改朝换代。也都是建立封建王朝。但是李自成因为人口众多,光靠没收官绅财产已经维持不了自己浩大的粮饷供应了,所以他们已经开始主动地恢复地方生产,有了一个国家政权的雏形。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却因为四周都有官军围剿,部队数量也少,可以靠没收维持住自己的经济,因此,大顺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了国家,而大西却还没有脱离流寇的范畴。

而在建立了大西政权以后,张献忠就想要顺江而下。攻克湖广重镇——武昌。

从襄阳逃至武昌的左良玉,根本无心在武昌防御,他依然大造舰船,抢掠百姓,要把这些家财运送至“安全”的地方。而见到了左良玉是如此模样。武昌城内的文武官员也都对保住武昌没有了任何信心。连督师侯恂也都是每日吟诗作画,根本无心于武昌城的守御。

不过在武昌城内。还是有官员想要挣扎一把的。见到了武昌城内一片混乱。缺兵缺饷,朝不保夕。他们一边向汝宁军求援;一边想要整备兵事,守住这岌岌可危的武昌城。

而想要整备兵事,首先就要有粮饷,于是就有人想到了分封在这里的楚王。而分封在武昌城的楚王,他累世搜括。积聚了庞大的财富。而省城里留下的文武官员唯一的指靠,就是希望楚王朱华奎拿出钱来养兵设防。

湖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的官员们齐集王府,跪在朱华奎面前请他借给几十万两银子充作军饷。家居的原任大学士贺逢圣也面见朱华奎,商量措饷事宜。朱华奎却叫人搬出洪武年间分封诸子时赐给楚王的一张裹金交椅。说道:“此可佐军,他无有!”

面对楚王如此无赖作风,贺逢圣是彻底绝了指望,他大哭着出府,心死如灰。直到张献忠大军逼近了武昌,形势已经十分危急之时,朱华奎才拿出金钱来,收募从承天(令钟祥)、德安(今安陆)逃窜而来的散兵游勇,指定楚府长史徐学颜统领,号称楚府新兵,不让其他文武官员插手。实际上这批“新兵”,全是败在农民军手下的惊弓之鸟,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

到了这时候可能楚王朱华奎还在玩小心眼呢,难道他想靠这支新募之军,为大明王朝来个绝地翻盘,自己再登上那九五至尊的宝座?如果这么说,那他宝藏的朱元璋所送的椅子,倒也派得上用处了。

崇祯十五年腊月二十日,武昌城内总督行营。

“侯公!舍弟兵戎在身,不能到武昌拜年。晚生来此前,舍弟曾特意叮嘱,要向侯公告罪!望侯公海涵!”吴世礼向上座的侯恂恭敬地行礼道。

“客气了。”侯询客套了一句,接着说道,“不过老夫也老了,精力不济,很多时候说话都没人听了。”

这话一说,就让吴世礼有些尴尬。不过这也怪不得侯恂有些怨气。他这个总督,虽然被人高高捧起,但吴世恭和左良玉都不放权分毫,只在表面上都很“尊重”他。而朝廷也不敢针对手握重兵的吴世恭和左良玉,有什么事也都要侯恂来负起责任。侯恂甚至有些怀疑:要不是朝廷高估了自己对吴世恭和左良玉的影响力,可能自己早就被一道圣旨锁回京城,到诏狱内再次“修身养性”去了。

这样的两头受气,让侯恂早就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要不是他的涵养功夫还算到位,今天就不是阴阳怪气几句,而是要把吴世礼乱棍打出去了。

“咳咳!”为了掩饰尴尬,吴世礼忍不住咳嗽了几声,不过他很快就恢复了情绪,接着对侯恂说道:“舍弟一直说:侯公人品高洁,是为其楷模。他与朝宗兄又是莫逆。侯公现无所事事,真是朝中有眼无珠也。”

侯恂微笑着点点头,心想道:“我无所事事,应该怪不了朝廷,而是应该怪吴长敬和左昆山这俩人吧!”不过他的耐心依然很好,所以还是忍耐着听着吴世礼的继续。

“舍弟让晚生前来,一来是为了给侯公拜年,二来就想问侯公一句话:侯公与朝宗兄是否愿意一展所长?”吴世礼接着说道。

这话一说,侯恂立刻感觉到,自己这几十年练出来的高官气度都一下子粉碎了。他发觉自己的眼皮在跳,耳中也是在“嗡嗡嗡”地作响,脑海中就一直在盘旋着“造反”这两个字。

“来人啊!看管住书房周围,休得让闲人靠近。”侯恂立刻大声下令道。

不管吴世礼接下来要说什么,侯恂都对这个话题有着很大的兴趣。

……

在两个时辰后,当吴世礼被侯询亲自送出总督行营时,吴世礼对今天的交谈是相当满意。因为侯恂已经答应:他将与吴世恭展开紧密的合作。

此次汝宁军围剿张献忠的大西军,如果能全歼当然最好,不能全歼,也要把张献忠远驱湖广。要不然,汝宁军可能根本就来不及返身去支援在河南北部的汝宁军。

可是这么一来,汝宁军很可能会落得一个大锤砸蚊子的下场。面对着汝宁军的围剿,狡诈如狐的张献忠肯定会远遁而去。更令人不甘的是,等到汝宁军离开之后,左良玉部官军也会卷土重来,重新占领湖广的这块地区。

而对于汝宁军来说,即没有消灭张献忠的大西军,又没有获得攻打下的地盘,而且让左良玉渔翁得利,这怎么算也是件吃亏的事。

既然如此,不能剿灭张献忠的大西军了,那就剿灭掉一部分左良玉的官军吧!所以汝宁军此次的湖广之战,也将把左良玉的一部分部队席卷消灭。

可是这么一来,就需要对朝廷有个说辞了,毕竟汝宁军和左良玉部,现在还都是官军。而最合适向朝廷解释的人选,无疑就是督师侯恂了。

于是吴世恭就给了侯恂这样的选择:让其在吴世恭和左良玉之间二选一。如果侯恂选择左良玉或者置身度外,那么吴世恭也将与侯恂没有什么将来了。

如果侯恂选择支持汝宁军,那么吴世恭将会保证:无论汝宁军将来会走到哪一步,侯恂和侯方域父子的前程,都将由汝宁军来保证。而从目前来说,就会保证侯恂的个人安全。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就是朝廷来了圣旨,要锁拿治罪侯恂,但只要侯恂逃至汝宁,汝宁军也绝对不会把侯恂交出去。

而侯询根本未多加考虑,就选择了与吴世恭的合作。对他来说,这个选择相当简单。不说侯恂的整个家族都在归德了,光说说他作为归德出来的高官,就很熟悉汝宁军在地方上所做的事。所以侯恂对吴世恭的信誉和汝宁军的实力都是相当有信心。

再加上侯恂还有着吴世恭“恩师”的身份呢,归德侯家也从汝宁的生意中获益巨大,族中子弟也有很多在汝宁军中办事。所以怎么样,侯恂也会在吴、左二人之间偏向吴世恭。

而侯询也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左良玉此人,虽然对侯恂还算是恭敬,但其所作所为,比造反的农民军都还恶劣,甚至可以称之为是官绅阶级的害群之马。所以从心底里来说,侯恂对左良玉是相当鄙视的。

这样一比较,侯恂也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吴世恭了。至于吴世恭将来会怎么样?侯恂和吴世礼也都很有默契地未提起分毫。

而在搞定了侯恂以后,汝宁军也就开始出兵湖广。可是对左良玉的动手,还需要一个借口。幸运的是,这个借口立刻就送到了汝宁军的手中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