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回到山沟去种田 > 第四百七十五章 标准器

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四百七十五章 标准器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02:39 来源:笔趣阁

不过灶是已经可以用了,没管阿音忙着煮麻,李君阁去开窑取陶壶,顺便将火眼盘子烧上。

将陶壶取出来里外检查了一通,洗刷干净,检查盖子是否能盖上,出水是否通畅,完事后,才找来几根粗藤一把细藤,在两个耳朵间细细的编上提手。

提手不长,倒下来正好搭在壶上面,下面的火燎不着。

壶纽上有个眼,用于走气,要用水的时候拿个湿帕子往上一搭,拎起壶把就能倒水。

好吧现在还没帕子,不过麻有了,帕子还会远吗?

平时这壶就放在后边的火眼上,灶里炭火烀着,回来随时都有热水用,李君阁想想都美得慌。

弄完这些,炒了个清炒婆婆丁,剩下的早饭热一热,这就是午饭。

等到午饭吃完,阿音的十几个麻把就已经煮好,果然高效了很多。

将干麻收起,新麻晾上,李君阁背上长刀,拿一根竹竿在竹楼量了一下屋脊到地面的高度,拎着它去竹林里砍竹子。

大竹林在小竹林的里边,李君阁穿过小竹林的时候,发现了一些竹鼠洞,坏笑道:“以前那是石头陷阱效率太差,又没有绳子,拿你们没办法,现在嘛,嘿嘿嘿……”

不过现在不少这一口吃的,还是正事要紧。

进到林子里,李君阁使开了疯魔刀法。

双手举刀过头,蹲身挥刀,斜四十五度下劈,大腿粗的大竹子就被一刀两段,剩下一个五十公分粗的桩头孤零零的立在那里。

虽然阿根廷队和澳大利亚队也有砍刀,但是绝对做不到李君阁这样的效果。

因为他们的砍刀一是打磨得不行,锋锐度不够;二是不能双手持握;三当然就是没有李君阁这把子憨包力气。

挑六七年生的大竹子砍倒了四五十根,这片竹林还是那么茂密,一点也没见稀疏,可见热带的竹林是多么的茂盛。

将竹子剔去枝杈,拿出竹竿量长短,然后将砍刀翻过来将它们锯断。

生竹子下锯快,这竹子高度二三十米,直径二三十公分,李君阁不知道是什么竹种,不过从竹棚的结实程度来看,是相当完美的大型竹料。

去掉梢头,每根竹子取三段,这就是一百五六十根竹材。

将粗细均匀,直径相近的堆放到一起,分成了五堆。

从大的开始扛,两肩膀一次三根,全抗完也得来回二三十趟。

扛着六根大竹筒回到营地,阿音已经起来了。

见到李君阁,阿音说道:“哟,这么大的竹子!二皮你这是要做啥?”

李君阁笑道:“我给竹楼立两道墙,顺便将这些竹材晾起来。”

阿音说道:“那我们今天还做线不?”

李君阁说道:“当然要做!这活又耽误不了多少工夫。”

将竹筒摆两根托底,其余摆放在这两根竹筒上,两人又开始做线。

做完线,阿音又去采集,李君阁撤去窑火,将挑来的淤泥与草木灰,沙土拌上。

拌草木灰是利用其碱性中和淤泥的酸性,拌沙土是让其更加酥松利于根部发育。

翻出三个粗使箩筐,放在棚子外面,李君阁将和好的培养土倒进去,将木薯种上。

又去从棚子里边放干沙子的箩筐里翻出保存在里边的芋仔,也给它们种了进去。

然后又去竹林里扛竹筒。

来来回回扛了一下午,竹筒也才扛了四分之一。

这时候阿音回来了,李君阁去帮她下背篓。

阿音吓着了,四十根五米长的竹料堆放在一起,场面可是有些壮观的,问道:“二皮,你到底要干啥?”

李君阁说道:“准备再造一间木楼,不能老是住棚子吧!”

阿音过来抱着他说道:“你也不要太累着了!我觉得我们现在挺好了!”

李君阁哈哈笑道:“不累,这次跟棚子不一样,这次我们慢慢修就是。来,赶紧把背篓放下来。”

阿音笑道:“看,我找到了什么?”

李君阁一看,阿音手上拿着几个豆荚一样的干果子:“哟!酸角!”

阿音说道:“好多的酸角!还有紫苏和两种香香的叶子。”

李君阁接过来一看,一种是红色的杆子,一种是绿色的杆子,红色的叶子搓开,有丁香的味道,绿色的搓开,有点柠檬的味道。

“呃……不认识,不过看着有点像萸香菜,就叫它们丁香萸香菜和柠檬萸香菜了。”

将背篓接过来,里面除了木薯,还有芋头。

将芋仔取下来也种上,木薯种另一个框里,两株古怪的萸香菜也种在芋仔框和木薯框边上,李君阁去收漆挑水收木薯,阿音做饭。

生漆快收到一斤了,李君阁觉得该为调漆做准备了。

调漆需要用到干性植物油,就是那种容易氧化干燥形成固态膜的油,中国的老祖宗一般使用桐油,其次是麻子油。

想到椰浆经过一夜后,面上形成那层奶油,李君阁心里痒痒的,这东西,搞不好也是干性油!

不过老祖宗的书里没教他用过这方法,篾匠叔也不会蛋疼得桐油不用去实验椰子油,所以李君阁准备两手抓,都实验一下。

将生漆收到漆筒里,取出冲洗过的木薯片,换上新木薯片,李君阁又挑了一挑子水回到营地。

吃过饭,李君阁让阿音停止编织活,改在锅子里炒麻子。

这下两个灶都可以利用起来了,从窑里取出两个火眼盖子,将灶台后面的火眼盖上,一个灶眼上放上茶壶,一个灶眼上放上砂锅,将麻子用竹铲翻炒起来。

后面的灶台,那就用来烘烤各种果干菜干药材和剩余的麻子之类。

李君阁在灶台上方的横梁上搭上几根竹竿,将熏鱼都挂了起来。

然后来到坝子上,拉出特意保存了十多天的老竹料,改出四根柱子,四根横梁。

这次就讲究多了,八根浅棕黄的最大号竹子躺在地上,直径差不多三十公分,开出的口子两头,刷上碳粉树胶后,都用笔芯粗的麻绳绑出去十五公分,然后再刷上一层。

做完这些,李君阁开始将阿音炒好的麻子,拿去圆石盘上用石头在圆心小窝上舂细。

舂细,过筛,再舂,再过筛,两人忙活了一晚上,得到了三斤细细的麻子粉。

……

新的一天到来了,李君阁早上起来熬粥,将昨天阿音采来的芋头取下芋头梗,去掉粗糙的部分,剖成条晾晒起来。

还是简单的清粥熏鱼小菜,吃过早饭,李君阁将这几天存储的笔芯麻绳取出来,和阿音一起,绞出两百米笔杆粗的麻绳。

吃过饭阿音照例去洗麻,李君阁开始拿粗麻绳扎门扇,挖础洞。

有了直尺和绳子,这次李君阁先在地上钉好木钉,再拉绳子,保证新木楼的基脚是一个完美的矩形。

立门扇得两人,李君阁便将门扇摆在那里,开始做木工。

今天他要做一样工具,以后装配什么的就方便了。

先将鱼胶隔水熬上,将一块半圆的干木料锯成一块键盘大小的方板,翻过来将平的那一面打磨光滑,在一侧锯出一条缝,有大半把小刀那么深。

然后将小刀卡进去,侧面压上一块树棍,拿麻绳扎上,刀背的锯齿牢牢咬在树棍上,树棍的压力又把刀片牢牢地压在缝隙里。

找来一个架子将方板放上去,又用硬木改出一个截面四五公分长度七八公分的木块。

在木块横截面上画出道斜线,沿着斜线削掉多余的木头,这样木块横截面就变成了一个矩形上面放着一个梯形的样子。

将大钻头安上,在方板上钻了一个孔。

然后将小木块放到刀片旁边拿左手压住,取过一根大致圆的竹棍,在木块和刀刃之间拉动,很快竹棍就被刀刃拉出一些竹刨花来,竹棍直径开始渐渐变小。

转动右手的竹棍,它就越变越圆。

然后不断随着竹棍的直径一点点变小,将木块一点点往刀刃移动。

中途不断拿竹棍去实验钻头钻出的孔径,到竹棍刚好能插入圆孔一丁点的时候,停下操作,拿竹笔沾上墨斗里的油墨,画出小木块面向刀锋那边的位置。

这只是为了以防万一,李君阁左手还是压着木方不动,右手那竹笔另一头的尖头在木方周围涂上融化的鱼胶。

等鱼胶干透,小木方就被牢牢固定在了方板上。

然后拿钻头在小木方上钻出两个孔,一直连下面的方板一起钻通。

拿刚刚刮出来的那根圆竹棍,锯出高度和小木方加方板厚度差不多的两段,拿起一个对准圆孔,用木锤轻轻一敲,竹钉直接就进去了一大截。

因为竹钉的直径和圆孔直径几乎相同,这样就非常省事了。

将两根一根竹钉都砸进去木方,木方就被牢牢锁定在了方板上。

李君阁举起圆竹棍哈哈大笑:“这就是标准的威力!”

为了保护刀刃,李君阁又找来两块方木条,量好宽度,刚好能留出一点点刃口,然后将它们粘在方板上面,同样钻孔,钉木钉。

接下来方便了,工具做好,李君阁剖出一条八成干的竹子,剔去外皮和竹节处的格挡,截出一米长的一段,放在方板上拉动。

边拉边转,竹刨花唰唰地从刀刃边飞出,方竹棍很快就变成了圆竹棍。

等到竹棍底部可以接触到方板底部的时候,一根直径等于钻头孔径的正圆竹棍就拉制出来了。

除去多余部位,也还有**十厘米长。

李君阁拉得过瘾,又连续拉出五根一模一样的圆竹棍来。

感觉自己这个大男人干这个纯粹是浪费时间,李君阁又去锤木薯粉,筛木薯粉,接下来这东西也非常重要。

正锤得起劲,阿音背着背篓回来了,说道:“二皮你干嘛呢?半天都不到湖边来,我先背着一背篓回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