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临高启明 > 第二百一十四节 茉莉轩工作

临高启明 第二百一十四节 茉莉轩工作

作者:吹牛者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11-14 01:57:14 来源:笔趣阁

王赐无法推辞,想到不管髡贼们是什么企图,对这一家子总是有好处。便起身道:“学生在此替他们谢过了。”说罢深深一躬。

“呵呵,不用客气。”熊卜佑看他的态度软化,心想这计划有了七八分的把握了。当然了,这酸子愿意不愿意都不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但是有他参与的话,事情办起了就会顺利一些。笼络土著知识分子的事情还是要有他这个县里的教谕的协助才好。

执委会对土著知识分子原本并不看重――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远超本时空的任何科学家,无论中外。这些只会几本四书五经的小知识分子在穿越者看来最大的价值就是认字。

但是久而久之,在工作中不断搜集到的社会信息反馈,执委会对土著知识分子的看法有了一定的改变。毕竟再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理论上都是掌握知识的人,而且还是官僚体系的后备军。所以他们在社会上还是享有相当的地位和声望的。

这么一来,土著知识分子就从可利用的人力上升为需要重点拉拢的阶层了。在知识匮乏,文盲率极高的古代社会,有文化的人不但掌握了话语权,也掌握了判断是非的权力。这批人的态度和向背能够影响到许多普通百姓。

另外,从他们搜集到的生员、童生的不完全名单可以看出,除了一部分平民小户的穷读书人之外,很多读书人实际上是士绅、地主的子弟。能够笼络他们,也等于是变相的笼络了当地的士绅阶层。

因此,外商委开始展开专项的对全县读书人的专项笼络工程――代号“茉莉轩”工作。除了生员、举人、进士之外,没有功名的童生也列入了计划。

外商委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已经大体掌握了整个临高的文化状况。

总体来说,水平极低。

当然,这个水平极低是放在明代这个大环境下说的,如果从海南岛本岛来说,临高的文化建设还算是琼州府名列前茅的。毕竟临高也是千年古县,积累总是有一些的。

但是因为人口稀少,全县的读书人比例也就偏低。全县的生员,大约有三十人,在县学里挂过号,参加过县试的童生在六七十人上下。

一个县里的生员,多少是有定额的。最值钱的自然是廪生,每个月有六斗米可领,一般大县三十,小县二十。临高的廪生名额有二十个。廪生之外有增生、附生之类的额外名额,但是没有补助,这类人,在文风极盛的地区是很多的,但是在临高只有寥寥无几的十来个人。

县里财政困难,学田收入近乎没有,连廪生都经年累月的拿不到米,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当然有不少读书人家境宽裕,并不稀罕这点钱米,但是对比较穷的人来说,日子就过得很艰难了。

在大体掌握了情况之后,正好遇到了王赐要求天地会帮忙种学田的事情,外商委觉得这正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足临高的教育事业。

熊卜佑站了起来,在厅堂了转了一下,又在廊下眺望了院子中的荒芜状况,摇了摇头道:“想不到这县学文庙荒废到如此的地步!”

王赐的脸红了:“总是学生的无能……”

“这个不能怪你,”熊卜佑大大咧咧的说道,“县里几年来一文钱、一粒米也没给过你。能支撑到这个地步,已经是大大的不容易了。为了临高的文气,王教谕真当得起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了。”

这话从髡贼嘴里说出来,王赐的眼睛居然差点红了。

天可怜见!他想,我到这南陲小县临高当教谕,没一天不在奔走,能想得法子都想过,四处找士绅募捐,鞋子跑坏了好几双,被土匪抢劫,几乎丢了性命,在海边遭遇飓风,差点葬身鱼腹,看够了士绅们的冷面孔,勉勉强强的维持到现在。县令也不过道一声“辛苦”而已。想不到这海外才来了一年多的澳洲人,竟能看得这样明白。忽然大起知己之感。

“这也不敢当。”王赐平静了下心态,“即然当了这一县的教谕,总得尽一分心力。”他叹了口气,“但求问心无愧而已。”

“好一个但求问心无愧!”熊卜佑看他的神情知道这碗米汤灌得有效。来之前,大家商议过到底用什么方法来打动这王教谕。讨论下来还是这方面更能挠到他的痒处。一试之下,果不其然。

他接着故意叹道:“若是大明的官吏都能当得起一个问心无愧就好了!”

这话有批评时政的味道。王赐虽然是个小小的教谕,却不是井底之蛙,赴任路上和在任上的所见所闻,与家中和好友、同窗之间的书信往来,让他感到时局在一天天走下坡路。他不愿意当着髡贼的面评论这些,干脆闭口不言,只是叹息而已。

熊卜佑觉得火候已经到了。说:“我见县学旁的茉莉轩,已经破败不堪,再不修缮,恐怕要倒塌了,这临高文坛的一段佳话就要湮灭……”

“学生何尝不想修整一新。”王赐也一直在为这事担心。他不是临高县人,但是这临高文坛的重要遗迹若是毁在他的任上,百年之后的县志会怎么写自己?想到这里他就觉得寝食难安。

“我也求过县令,只是县里仓廪空空,没有额外的钱米。就算征几个民工来干活,总得给人吃饭。再者木工、瓦工,光给饭吃人也不肯来。”王赐束手无策。修缮屋子不是一笔小钱,要雇工、要买木料、砖瓦、石灰。开销很大。

“既然县里没钱,我们倒是可以帮忙修缮茉莉轩。”熊卜佑乘机提出了要求。

“你们修?”王赐惊讶的看了他一眼。这髡贼打得是什么算盘?平白无故的帮忙修房子做什么?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正是,不仅是茉莉轩,还有这里。”熊卜佑指了下外面,“你这文庙和县学,也得好好修缮一番了吧。不然实在有碍观瞻。”

“这――”王赐的一时有些懵懂,喃喃道,“这个,当不起,当不起。”

“诶,什么当不起的。都说过了:既然在临高安家落户了,这里就是我等的家乡,为家乡修文庙县学有什么当不起的,所谓造福嗓子,哈哈哈。”

这番强词夺理的话,王赐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反驳的话来,但是他本能的感觉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肯定包含着什么企图。

“好了,事情就这么定了。您就耳听好消息吧。”熊卜佑不等他反应过来,起身拱了拱手,告辞走了。

“诶――诶――请留步――”王赐觉得不妥,还想再商量商量,但是他的脚步如何比得上熊卜佑?追出屋去,熊卜佑已经出了院门了。

无奈,只得先回屋子里,想这事情最好得先禀一声县令老爷。否则就是自己独断专行了,出了事情可了不得。

“老爷――”门子又来了。

“什么事?!”

“熊老爷留下了两口箱子的礼物,要不要给你抬进来?”

“礼物?”

“是,这是礼单。”门子把礼单呈上。

王赐翻开一看,上面开列了六色礼物:糙米三百大斤、果子lu酒二坛、上等白纸一千张、各种毛笔一百支、松烟墨一百锭、书籍五十册。米是用等额流通券替代的。

礼物不算很重,但很是实惠。除了酒之外,其他都可以用来接济穷困的读书人。临高这里不论造纸、制笔制墨还是印刷,都是空白。笔墨纸砚书籍,无一不要从府城贩运而来,路途遥远,价格自然也就高昂,成了读书人很大的一笔负担。

“还有书籍?”王赐奇怪。难道他们会以为自己也象泥腿子们一样,会要那种满篇都是俗体字,文理不通的书?

“是,有一箱子。”

“丢掉!”王赐毫不犹豫道,“不,拿去烧火!”

“啊?”门子不识字,但也知道书籍在本地的宝贵,“老爷,这――”

“叫你烧你就烧。”

“是,老爷。”门子退了出去。

王赐赶紧穿好衣服,去县衙求见吴县令。

衙役很快传出话来:请他在花厅相见。

王赐来到花厅,只见吴县令穿着一件葛袍,坐在一把新式的“澳洲式”藤椅上,身边是一个巨大的木盆子,里面水晶山一般的放着一大块的冰,袅袅的正在冒着白气。一走进屋子就觉得满室清凉。

“下官拜见――”

“好了好了,天气炎热。这番虚礼可以免了。”吴明晋摆摆手,“来,老王你也宽衣坐!”

“长官面前不敢失仪。”王赐恭恭敬敬的说。

吴明晋暗骂:“酸腐!”嘴上道:“那就请老先生坐吧。来人,给老先生送一碗冰镇酸梅汤!”

“回老爷,”听差道,“酸梅汁没有了,差人去东门市买了,家里有熊老爷新送来的格瓦斯……”

“就拿这个来把,告诉厨房,拿些碎冰来。”吴明晋点点头。

“不敢叨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