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临高启明 > 第八十二节 扩大队伍

临高启明 第八十二节 扩大队伍

作者:吹牛者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2:01 来源:笔趣阁

第八十二节扩大队伍

赵引弓看着门厅前院子里或坐或站的十来个大小不同的孩子,一个个蓬头垢面,形销骨立,有的看起来还算健康,有的勉勉强强的走了进来,但是一下就坐在地上不能起来了。

不忍心之余,却又觉得浑身发痒――几天前把女孩子带回来,也把她身上的跳蚤、虮子之类的带了回来,当晚把他咬得浑身抓挠,起了不少红包和疙瘩。只好起来又是洗澡又是换衣,又是打药水驱虫。再看眼前这几个,不用想都知道破衣烂衫下有多少寄生虫正在窥觊他的**。

“一个个都跪下磕头,见过老爷。”蔡实大声的吆喝着。

有几个跪了下去,有的却摇摇晃晃的直接趴在了地上。赵引弓心中不忍,说了声:“不用行礼。”仔细的瞧了瞧,大多数是男孩子,也有几个女孩。年龄小得不过四五岁,大得有十三四岁。不过赵引弓知道穷人的孩子营养不良,发育一般都迟滞,实际年龄恐怕要大上些。

“都是孤儿?”赵引弓问道,“确系自愿投效到我宅为奴的?”

“确实都是。”蔡实赶紧说道,又赶紧对孩子们喊道:“你们自己快说!”

“确系情愿。”声音七零八落,又慢又长。

“诸老爷,你看……”蔡实把脸转向身边一个又干又瘦的书办――这是仁和县的户房书办,今天是特意请来给立券备案的。一般来说,这种事情并非一定要经官动府,但是当初他们在接受培训的时候曾经受到过告诫,在穿越集团威力之外的地方,收留人口要很谨慎,因为当时专有一票歹人以此为业,很容易被搞得人财两空。情报员孤身在外又不便直接和人起冲突。

“好了,好了,我都瞧见了。”诸书办拿了一个不小的红包,心里正乐和,当然不会来挑眼,“起券画押吧。”

蔡实抖擞精神,让孩子们在卖身文契上按了手印,全部带下去剃头、洗澡、换衣。赵引弓在宅邸的废园上修缮了几间屋子,暂且作为宿舍之用。又请了个大夫为孩子们治病,全套的“净化”程序如法炮制。又派人专门照管。他携带来的十几名随员都是净化营出来,对这套体制并不陌生,无非是具体而微。等孤儿身体稍稍复原,就带着孩子们在废园里自己动手清理出一块空地来充当操场,每日做操跑步锻炼身体,又在废园里种菜养鸡,即锻炼身体又补充伙食。赵引弓让奉华去当扫盲教师,按照丙种文凭的要求进行初级教育。

赵引弓知道眼下自己想在收容教育人口上大有作为是很困难的,特别是缺少足够的人手。所以他对收容来的十三四岁以上的大孩子特别重视,着重于人格和学识的培养――未来他们就是杭州站可以很快投入使用的基本干部人才。至于十岁以下的孩子,以后还是要逐批转运回临高念书的。

只有从桥面上收容来的小女孩子他决定留在身边亲自教育。给她取名叫和宁。其他孩子他也一一取了名。其中六个十二岁以上的大孩子,他分别取名为:东华、西华、福宁、芙蓉、丽正、延和。这些名字与奉华、和宁一样,都是宋代宫殿的名称。

大孩子单独住一间宿舍,赵引弓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亲自去给他们上课。大孩子虽然心智较为成熟,但是长期流浪乞讨的儿童,人格心里多半都有扭曲的地方,亦会染上各种恶习。临高有一整套管理和教育流民的方式方法,什么人都可以派用处。但是在这里他不得不慎重,所以收容儿童的时候特意关照蔡实,气sè好言词伶俐的流浪乞儿一律不要,暂时只收容那些即将饿死和被抛弃的孩子。

这么一来,他觉得现在人手实在又少了些。当下关照蔡实和孙旺才,有来源可靠愿意卖身的就收留下来――一律立“绝契”。

赵引弓除了收容儿童,扩大奴仆队伍,又用几天时间实地踏勘了杭州的主要市集和各种货物的行市。对杭州的贸易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看来,在杭州最容易来钱的还是丝绸业和茶叶行业。

自唐宋以来,江南就以种桑养蚕著称,明代尤其发达。特别是太湖下游的苏州、湖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一带都是重要的蚕桑产区,每年都要生产海量的生丝和绸缎,而杭州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不但浙江全省的货物在这里流转,连来自南直隶的苏州、湖州的丝产品也在此地集散交易。

至于茶叶,浙江本身就是产茶大省,而邻近的皖南又是茶叶的重要产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安徽茶叶通过徽杭古道运到杭州来,在杭州当地加工集散。

丝绸和茶叶都是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商品,在内贸中也是受欢迎的大宗商品。如果能在杭州控制一丝一茶,在利润上不会比雷州的糖差多少。

不过要如何插手这两个行业,赵引弓一时还打不定注意。他对蚕桑业和茶业都不熟悉,更不用是17世纪的状况了。

想来想去还是要找一个熟悉行业的人来带路才行――正好这时候蔡实又从外面收容到一户沈姓人家,说是愿意入府为奴的。

“他家情愿全家投效入府。”蔡实说着递上一张帖子。上面开列了这户人家的全家姓名、年龄、xìng别清单。

赵引弓见帖子上新投效的这户人家:一对夫妻三十上下,下有三个儿女。最大有十三岁,最小的只有五岁。

全部卖身价只要十两。便宜的简直不敢相信――别得不说,光他们家这个十三岁的女儿,交给人牙发卖起码也能卖个二十两。赵引弓倒有些迟疑了,这户人家卖身算是什么来路?

蔡实说这家人是仁和县的蚕农,原本家中还有几亩桑地,不合去年养蚕的时候桑叶短缺,借了高利贷,利滚利的一家子的土地房屋全给债主收走了,现在走投无路,情愿卖身为奴。只是要求契内注明:“不能离散骨肉”、“主家远迁离杭准自赎”二条。

怪不得他们只要十两银子,赵引弓心想,原来在这里还有个伏笔。早听说过浙江人处事精明能干,看来这是由悠久的历史传统的。

“老爷,他们原本就是蚕农,养蚕、种桑、缫丝全是行家里手。老爷若是买几亩桑地,交由他们打理,不愁每年不落个百十两银子的用度……”

蔡实说得起劲――最近他看到老爷经常注意绸缎生丝方面的事情,认为他肯定对此有兴趣,所以又添了这么一番话。

赵引弓点头表示满意:“不错。就留下吧。”

“要不要传来给老爷磕头?”

“当然。叫他们来。”

不一会,蔡实便带了人过来。一家子挤在台阶下给赵引弓磕头。赵引弓瞧了瞧,虽然是乡下的作田的百姓,mō样倒还齐整。尤其是主fù,二十岁的mō样,长得jiāo小玲珑,眉目清秀,一副江南水乡女子的mō样,大女儿还没发育,mō样也很可人。而且母女都是天足――赵引弓很是满意。

“先在下房里拨一间安置。”赵引弓吩咐蔡实,“照规矩办。需要的衣服伙食照规矩一体拨给,不得短少。”

“是,小的明白。”蔡实哈腰道。说着又呵斥道,“还不赶快谢过老爷?”

几个人赶紧又跪下磕头。赵引弓问道:“你们是蚕农?”

“是,小的过去以种桑养蚕为业……”男人赶紧说道。

“这么说你们对养蚕很在行了?”

“小人们过去就是以此为业。”男人说道,“小的种桑,老婆和女儿养蚕缫丝。缫了丝再卖给丝客人,以此为生。”

“嗯,那你就说说,本地方的蚕桑是怎么一个买卖?详细说来与我听。”

“是,老爷!”男人新投靠入府,原本惴惴不安,现在听说家主要他说说种桑养蚕的事情,想来家主有借重自己之处,当下打起精神源源不断的说了起来。

他一口杭州土话,乡下人又少于他人接触,所以说话条理不好,不免讲起来颠三倒四。幸好有蔡实在旁翻译解说,这才让赵引弓知道个大概。

养蚕首先要有桑叶。所以但凡养蚕的人家,多多少少必有几亩土地用来种桑采叶。若是自己土地少或者桑叶不够,就要向他人预租或者外购。因而很早就有了专门交易桑叶的“叶市”。前者是预交定钱,到时采摘;后者则随行就市。养蚕三眠之后蚕叶消耗极大,若是本身土地少,又遇到桑叶行情高,蚕农就不得不高价买桑叶,往往就要借高利贷。

但是养蚕收益很高:若是当年干茧、生丝的行情还过得去,蚕农还清本息之后剩下的收入不但足以支付赋税,还能抵偿全家人一年的开销。就收益来说比种稻植棉要强得多了。但是万一出现当年蚕茧行情不好,就要沦落到卖地卖房甚至卖儿卖女还债的地步。RO@。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