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临高启明 > 第一百七十一节 调查(一)

临高启明 第一百七十一节 调查(一)

作者:吹牛者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8-14 05:21:58 来源:笔趣阁

“旌善,你看这身衣服怎么样?”

郑明姜穿了一身82号出品的改良汉服,衣料色泽淡雅清丽,各种配饰和小物也是深得郑明姜之心。就是这个价格实在离谱。

几百元对元老来说当然不算什么,但是郑明姜知道,这衣服就是万紫阁制作的,到82号贴个牌价格就翻了一番。但是她亲自去万紫阁买呢,多少又有些忌讳。毕竟那里出入的客户绝大多数都是缙绅大户。

洪璜楠果然是个奸商。

“给我预备的草帽呢?”

“来了!”旌善拿来了一顶同样出自82号的帷帽--当然也是改良的。这东西比草帽更好,首先是垂下来的纱帷可以有效的遮挡住面孔和脖子,不但遮阳,还能避蚊虫。外出的时候非常实用。

她把自己脖子以下遮得严严实实倒不是怕过不了审,而是出于防晒和防虫的考虑。要知道她来临高以后已经黑了一个色号了,这让她难以释怀。

“你说我穿着这身去佛山,是不是有点过了?”

“不过,不过,”旌善一本正经的说,“这套衣服您穿着正合适。”

张县长!你的防晒霜和避蚊胺的产能呢?

佛山与广州之间已经规划了广州-三水铁路,不过现在这条铁路连土建都还没开工,所以郑明姜去佛山,还得乘船。

目前从广州到三水已经正式开通了客货班轮业务。由621拖轮牵引“花尾艔”。每天早晨从两地对发,入夜前抵达。经营这条航线的是去年刚刚成立的“新利航运”。

这家航运公司是纯粹的民资,投资人主要是广州、佛山、三水等地的工商联合会成员。自然该公司能获得这条水上黄金航线的客运权也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不但要按年缴纳相关费用,还要承诺招收不少于总雇员人数五成以上的疍户子弟入职。

市政府总务科的王三苟为她订了船票。船票是头等舱。郑明姜久仰这广东“花尾艔”的大名,这次终于可以亲身体验一番了。

此种船原本是木结构,为了安全起见,香港造船厂在建造的时候改为铁肋木壳,加强了船体的强度。“花尾艔”的尺寸巨大,外形类似画舫。船上楼高三层,上层是餐楼,为一等舱;中层叫公舱,为二等舱;下层与船头为货舱。

旧时空此种船的装饰很华丽,雕栏画栋,尤其船尾装有彩光灯管,夜晚亮灯时格外夺目,因此叫其花尾。本时空的“花尾艔”没有如此的华丽,但是船上设施亦十分考究,设有豪华套房、内附浴室独卫,船顶还有观景阳台。颇有豪华客轮的派头。

这种客船的最大特色就是没有无动力舱,全靠前头的拖轮牵引,因而整条船航行时无噪音、不会震动、航行平稳稳当,唯一的缺点是拖渡速度就比较慢。到三水的单向航程不到五十公里,却要航渡差不多十个小时。

好在郑明姜要去的是佛山,航程不过十六公里,早晨出发,中午也就到了。所以王三苟给她订的的头等坐席包厢。没有床铺,但是小小的包厢清静又方便。外面还配套有随员舱室。

中午时分,船抵达了佛山。佛山开发区的秘书长林子琪到码头来迎接。

郑明姜的来意事先并未说明,因为她觉得这件案子恐怕涉及范围很广。大约还会涉及到某些元老的亲信。围绕着元老们的生活秘书、秘书、办事人员彼此之间也有联系,保密意识稍差的元老很容易就会把她的来意泄露出去。

所以她来佛山的理由只是简单的“检查佛山医药卫生和防疫状况”。

林子琪原本要安排尚羽来陪同她的检查工作,但是被郑明姜一口推辞。她表示自己在佛山主要是“暗访”,主要目的是“了解情况”,所以不要搞太大的阵仗。请一名熟悉本地情况的归化民干部作陪就可以了,不必让元老作陪。

林子琪听她这么说,一时也摸不清她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便排了社会科科长林铭来陪同。

佛山天下名镇,烟火万家,百货骈集,郑明姜来出差自然也会顺便玩一玩,搞搞与民同乐的调调。

“旌善,别光顾着自己玩,记得给小虢买点东西。”

“惠文老说我乱花首长的钱,什么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什么寸丝千命,匙饭百鞭之类的。”

“他就是嘴上这么说,你买回去了,他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林铭满腹狐疑,这来得女元老说是检查医药卫生情况,却好像对此完全不在意似的,只在佛山街头巷尾乱逛,又去了不少本地的名胜古迹。买东西更是毫无节制,看到什么都买。没两天招待所走廊里就塞满了各处店铺送来的货色。

总算到了第二天,郑元老宣布要把本地的药铺、医馆都逛一逛。

“我是私行察访,你不用搞太大的阵仗。我进去了和他们聊聊,看看情况就是。”郑明姜指示道,“对了,你们这里有公办医疗机构吗?”

“有一个医务室,专门为归化民干部和元老服务的,不对外。”

“用得药呢?”

“是省港总医院分配下来的,”林铭说,“大夫和护士也是。”

郑明姜明白了,这个卫生所其实就是省港总医院的派出机构,用药走得也相同的口子,这个医务室没什么东西可挖的。

“本地药店和医铺多吗?”

“多,多。”林铭连连点头,受惠于这里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本地人口众多,作为岭南成药之乡,这里光是大中型生药铺就有十一家,小药铺、固定药摊足足有五十多家。

“我们都去走一圈。”

郑明姜先去了和元老院有业务关系的杨润开堂。这是佛山目前最大的生药铺。自然他能做到最大,与元老院的合作密不可分。润世堂的多种特效中成药在广东的总代就是杨润开堂。

她知道这里做的是正经买卖,不大可能和坑蒙拐骗的炉石散扯上关系,白白毁掉几辈子攒下来的商业信誉。而且这里本身就不经营抗生素类药物,也不会是抗生素流散的源头。但是她长期待在临高,和土著打交道的次数屈指可数,很想切实的体会下本时空下传统大药铺的风采。

元老到店,自然立刻惊动了掌柜伙计,郑明姜叫住了要去禀告东家过来的掌柜,说自己只是随便看看,不要惊动店东,又问起了本地的炉石散的事情。

“这药市面上的确有!”掌柜的说道,“两年多前就有了,只是最初十分稀少,近来才多了起来。”

看来自己的推测没错,这生意源远流长,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不然也不会衍生出那么多的版本来。

“有用吗?”

“若说没用,骗人的,那倒也不是。”掌柜的说,“有时候,却有奇效。一剂便能救人性命;有时却毫无效果。说道配伍,又是含混不清,用得药倒是不少。左不过是江湖游医配伍的‘顶药’。”

江湖游医固然是个贬称,但是历史上他们各有自己的独门秘方的特效药物,往往对一两种疾病或者外伤有奇效,以此作为号召。

显然,杨润开堂的掌柜伙计早就分析过炉石散的成分。

“这个药你们有卖过吗?”

“瞧您说得,我们东家做的是正经买卖,没有那些江湖游医用来骗人的东西,先不说这钱赚的昧良心,人家可等着瞧病呢,你治不了就说治不了,何苦来卖假药耽误人家,这种缺德事干多了要遭报应的。”掌柜一番慢条斯理,却又满是“天理人情”的言辞,充分地体现了他的职业特色。

“贵店果然是诚信老铺。”郑明姜觉得自己的判断应该没错,这里不是炉石散的源头。

离开之前,她买了些丁香、艾叶、白芷、苏叶、薄荷、石菖蒲、藿香和金银花,让伙计打成粉做香囊避虫用,回去之后送人。

她去得第二家是陈李济的佛山分号。和杨润开堂一样,掌柜的知道炉石散,但是自己并不经销。而且很明确地告诉郑明姜,炉石散确实有一定的效果。

“既然有效,为什么你们不卖?”郑明姜颇为奇怪。陈李济和杨润开堂不同,陈李济从一开始就主打中成药生意的,所以柜面上除了各种自产的中成药之外,也代销各种其他药铺药店的成药,甚至有远至南北京师、南直等地来得成药。

“这药虽说有效,可是来历不明。小店也不敢卖,生怕坏了店里的招牌!”

接着她又走访了其他的大中型药店,掌柜和伙计的说法大同小异。郑明姜知道这里没什么油水,便将调查重点赚到了小药铺和固定药摊上了。

没想到第一家就有了收获。这些小药铺售卖炉石散等神药不说是明目张胆吧,至少也是毫不避讳的。除了炉石散外,还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名头的东西,甚至还有转胎药这种对郑明姜来说匪夷所思的药物的存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