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临高启明 > 第六十三节 出钱出力

临高启明 第六十三节 出钱出力

作者:吹牛者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8-14 05:21:58 来源:笔趣阁

平码行是在上下游的贸易中逐渐自发产生的,并无户部官牙贴,所以不具有垄断性特权。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各家之家的竞争很激烈,因而需要争取行商“水客”的支持,所以在代客户购销过程中,时常需要预垫货款,是需要相当本钱的生意。

本地的米谷商会的商人,究其源头大多也是从平码行转业过来的。他们多年来居中交易,上下游客户非常熟悉,积累了较多的资金之后便专营一行。不过,这些米谷商人的交易大多还是维持着过去的老习惯,等着广西方面的粮食“水客”上门,囤入之后又等着广东那面的“水客”来购入,只不过他们赚取的是差价而不是佣金了。

解迩仁在进城前已经大致读过对外情报局编纂的《梧州概况》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对梧州的地理、人文、商业、风俗、民生、社会和“重点人物”都有详细的介绍,让接收城市的干部们对接受对象有些大致的了解。

受惠于这本小册子,他对与会的“乡贤”的底细很是清楚,包括家庭成员,口碑好坏,大致经济状况等等。总得来说,梧州的“乡贤”们和其他地方的并无多少不同,除了少数口碑极好的和极坏的之外,多数人大致属于只要不损害自己的利益就能为善的水平:遇到天灾的时候他们会捐助钱米施粥度荒,也不妨碍他们利用这个机会大肆兼并土地收买奴仆;即给路倒尸施舍棺木,也为了逼租把佃户抓到衙门里去毒打追比。

这些局董其实还算不上真正的“乡贤”——本地的缙绅人家一户也没来。如此矜持倒也算情有可原,不过,来的这些商人们中间,颇有些梧州缙绅的“关系户”、“白手套”。比如和元老院颇有渊源的吴芝香家虽然没有人就任局董,但是局董笪辛轩却是出自他家的门下。实际就是代理人。

“首鼠两端!”解迩仁心里暗暗鄙夷,不过眼下自己势单力薄,缺粮食少钱,还得利用一下。所以少不得和他们应酬客套,很夸奖了一番诸位局董“急公好义”,设立粥棚,收殓尸体之类的“善举”。接着,他便话锋一转,说道:

“如今梧州逢此大劫,城里城外满目疮痍。百姓更是饥寒交迫——这些都要仰赖诸公出力。”

众人不安的互相看了看,知道他话里的意思,但是解主任即有枪杆子又有大帽子,不能不顺着他的话,当下应道:“这等都是我辈应有之意。”

“熊文灿这个老家伙,逃跑的时候还放了一把火,搞得现在城里残破不堪,民不聊生……”解迩仁先把责任问题说清楚:闹成这样要你们出钱可不是我,是熊文灿的锅,“我想了想,眼下就有好几件要紧的事情做。”

正说着话,忽然勤务兵来报:梧州城内十二社,城外十一坊的牌甲们都到了,正在外面候命。

“请他们也进来,一起议事。”

他一声令下,牌甲们都进来了。牌甲们多是带有些江湖气的小买卖人,地面上人头熟悉,衙门里能应付,是地地道道的“土地爷”。

“土地爷”们知道不管哪朝哪代当皇帝,都少不了他们办差,要说钱财呢,他们又算不上大户,因而没有局董那种惴惴不安的神情,进来了便乱哄哄的跪下磕头。

“都起来吧,我元老院不兴这套。”解迩仁虽然这么说,心里还是挺享受的。

“……眼下要做的事,一是治安,二是城防,三是救济。这三样做到了,下面的事就容易了。”

这三样没什么稀罕的,善后局昨天私下里已经会议过,拿出了一个十一条的善后方案。这三条都在其中,只不过澳洲知府老爷这么说,大家便一起随声附和:“老爷说的是!”

“现在城中难民有多少人?”

善后局的局董乔老爷赶紧从袖子里摸出这个折子来——善后局在街上施粥,每日派竹筹,按照这个数字可以大概统计出难民的人口。

“各处粥棚发出去的竹筹,大约有四千多口。”

“少了很多了么。”解迩仁一听只有四千多人,不禁松了口气,因为进城前他听朱鸣夏说晚上兜捕出城难民就有一万多人。

“老爷,这就不少了。”乔老爷愁眉苦脸:天启-崇祯年间整个苍梧县的户口不过6698户,27424人——这还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的农村人口。

虽说黄册数字并不准确,而且梧州因为是地区商业中心的关系还有大量的外来人口,但是城区加上近郊的人口也不过三四万多人。四千多难民的比例已经非常高了

梧州光复之后,出城的难民凡是有家可回的,有亲朋故旧可以投靠的,都已经陆续散去。留下的全是无家可归的两手空空的难民。仅仅要满足这些人的吃住就要花费很大的力气。

他看了一眼随同一起接收梧州的归化民副主任,问道:

“确切人数在统计吗?”

“正在统计,但是难民分的很散,需要几天时间。”归化民副主任说道,“但是乔老爷说的人数差不太多……”

“现在难民都居住在何处?”

“大部分散在城内各处寺庙的收容点,另外城外的校场里也收容了一些。不过街道上还是有不少难民。”

梧州城外有两处校场,分别是在三合嘴和洗马滩,这两处都有原来的明军戍兵的营房。其中洗马滩的校场在城西2.5公里的浔江北岸,距离城区比较远,现在是朱全兴的第三营驻地,而洗马滩的校场则作为明军俘虏的临时关押地,朱全兴把一部分难民也收容在这里。

“城内外还有什么庙宇之类的大房子可以收容难民的,都要敞开大门收容,”解迩仁加重语气说,“一个难民也不能露宿街头,明白么?!”

难民在街道上度日,即有碍交通,又有卫生和治安上的隐患。

“喏!”

“这就好。”解迩仁点头道,指了一下旁边的秘书,“把包干示意图拿出来。”

旁边的秘书立刻挂起一幅地图来,原来是梧州城市区图,包括城里城外的街坊都标记的清清楚楚。上面用不同颜色勾画出不同的大小区域来。原来这区域每个区域都用天干地支编着号,旁边写着一个名字,定睛一看,却是善后局的诸位“乡贤”们的名字。

众人正疑惑不解,解迩仁解释道:“这是你们诸位的包干区,既然出来要为梧州百姓做事,自然不能在善后局里坐而论道——这是诸位的包干区,每个人负责一片。你们不要怕,我自然会怕干部去负责,你们和本区的牌甲们只要好好配合他办事就是。”

解迩仁嘿嘿的笑了几声,接着道:

“你们每个人都要分片包干,和各社各坊的牌甲们一起去巡视,看到难民露宿的,不管他愿意不愿意,都要登记送各收容点。如果有遗漏的,被我发现我可就送诸位家里,请你们当老太爷养起来……”

这可吓了众人一跳,纷纷表示自己一定尽心尽责去办。局董们一个个愁眉苦脸,这哪是什么干部,分明就是解老爷的化身,只不过他们几天也不见得会见一次解老爷,这分片包干的“干部”可是时时刻刻都要见的。

接着解迩仁又宣布了几条规定:

难民收容之后,造册登记,开具“难民证”。难民不得随意流动,每日必须回收容点过夜。白天则凭“派工单”按十人一队的编组集体行动。

救济善后工作的核心政策是以工代赈。

救济站即日起只给老幼病残孕提供一日两顿稀粥,凡十三岁以上的难民男女,一律编成劳工队干活。计日发给口粮。

口粮以工分计算,实行多劳多得制度。但是每人必须每天一定的基础工作量以换取口粮,超出的部分,可以结算为钱。

如果单纯的驱使难民劳作,必然有出工不出力的情况,解迩仁没有那么多的人力监督管理。如果滥用本地的胥吏壮丁,难免会激化矛盾。最后决定还是以“经济刺激”为主。

工分是具体的工作量要求的。这种制度在临高已经推行多年,什么样的工作多少工作量核多少工分都有运行成熟的成例可以查询,非常方便,这也是解迩仁敢搞工分制的一个底气。

解迩仁其实还盘算着:等城墙修好后,废墟清理完毕之后,就开始道路和下水道改造工程,反正大战方停,老百姓也不敢闹腾,免得像广州的刘翔,拆拆弄弄大半年,弄得怨声载道。

难民们出了力,所需的钱粮,自然要请善后局来“有钱出钱”了。

“我知道大家家里都不是金山银山,也没有米山面山,虽说是为造福桑梓,毕竟也不是自个家盖房子,要拿出来还是心疼的……”

“不敢,不敢。”众乡贤一边“不敢”一边心疼的直皱眉。

“所以呢,这钱粮是全城的大户一起分摊——升斗小民底子薄,经不起折腾,只好请诸位多担待了。”解迩仁说。

----------------------------------

下次更新:第七卷-广州治理篇337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