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临高启明 > 第一百四十二节 孙淳

临高启明 第一百四十二节 孙淳

作者:吹牛者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8-14 05:21:58 来源:笔趣阁

张岱等人的完璧书坊一行让他们回味了许久,特别购回的书籍。

孙淳特意要了那部《四洲志》,说是要仔细的研读。

孙淳的家在嘉兴,是嘉兴府府学的学生,但他常年寄寓在吴江,时而住在湖州的乌程县的南浔镇的梅绾居别业。别看他貌不惊人,穿着朴素,学问上也只是“仅五经征文之人”,在很多复社士子心目中地位不高,实际家中颇有资产,而且是社团真正的核心要员。

论及名望,他当然和张溥、张采等人比肩,远不如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四公子”,也比不上黄宗羲。但他确实是社中的骨干人物。复社作为一个以学术为名的政治xìng社团,是具有一定的组织xìng的,甚至可以说,它已经大致具有了近代政党的某些特征。如果说张溥、张采是复社的“领袖”,那么复社的“组织部长”正是孙淳。

全国各地的士子们,只要在文学和政治见解上符合复社理念的,孙淳都会不辞辛苦的或去信或自己亲自前往,劝说其入社。可以说,整个复社的组织活动是由他一手包办下来的。他还直接负责着入社人员的资格审核,对那些申请入社的士子进行审查。而复社成员之间的联络、集会等一系列的事务也几乎全部经过其手。

他在杭州没有自己的别业,而是下榻在张岱的别业之中。用过晚饭,几位朋友又在一起翻看新购来得书籍,就着最好的云南女儿茶消食,说笑议论了一番。张岱原本就对澳洲事物有兴超,如今在完璧书坊被赵引弓如此一番的引yòu,不禁起了到广州去一趟的念头。

“宗子兄台真要去广里吗?”文怀问道。

“弟早有此愿倒不是为了澳洲人。听闻广里的风俗异于中原,与江南更是殊途,又有许多海外的奇人异货。弟早想去开开眼界,看个新鲜,再尝尝当地的特sè土产。如今又有了澳洲人当然是愈发想去瞧瞧了。”张岱靠在一张榻上,穿着宽松的禅衣,二个不过十四五的殊sè丫鬟一个奉茶一个正用纤纤小手剥去柑橘的皮。

“可惜去年的乡试弟没有得中,还得闭门读书。不然弟也想附骥一同前往广里一观呢。”文怀笑着说道。目光在两个丫鬟身上有些游移。

“呵呵,”张岱笑了起束,“潦石兄去年的乡试,走关节的人听说多得很嘛,你怎么不托人去说说?大不了花个几百两银子,何必还要苦苦读这嚼了又嚼成了渣的东西?八股文能考出什么名堂来?”

文怀收起了笑容;“这样的事情,弟是想也不敢想!”他接着苦笑道,“倒不是弟耕情,这交托关节,第一要有大佬的人情,第二要有白花花的银子。弟两者皆缺就算卖了田地·没有人居中交通,一样徒唤奈何。”

孙淳笑道;“天如这科点了翰林院庶吉士,周阁老又是我们复社和东林力荐的,潦石兄何愁今后没个出身?”

复社的领袖张溥本科得中之后点了翰林院庶吉士—明清二代,翰林院都是高级官僚的养成所,官品不高,但是政治地位很高,前途不可估量。

“但愿如此。”文怀一脸怀才不遇的落寞表情。孙淳知道文怀当官的心思很重,他家中不过是中人之资,家中并无多少财产,也谈不上才华如何的出众要不是有着一层和张岱过去旧相识的关系恐怕根本就挤不进这个圈子来。挤到这个圈子来之后,各种强烈的落差感使得他愈发急于当官来改变自己的境遇。

孙淳并不讨厌这样的人在他看来,起码此人有上进心,愿意做事。这样的人如果能顺利的出仕,加入到中央和地方的官僚阶层中去,就能不断的扩大复社的影响力,进而在实务上推进复社的政治主张。

他默默的考虑下,要不要把他列入下一次南京乡试的中举推荐名单?此事孙淳当然不能做主,但是他有很大的发言权。

孙淳回到自己的房间,让书童加点了一盏灯过来,马上磨墨铺纸,写了一封给张溥的信。信中原原本本的提到了这次会面。包括他对澳洲人的书籍和他们的学问的一些看法。

江南的士林,总得束说对澳洲人的体会还很浅薄——那些远道而来的稀少的澳洲货固然轰动一时,但是澳洲人到底是什么mō样,他们在琼州一带干什么等等对很多人来说依然是非常模糊的概念。尽管朝廷军队在琼州吃了一个大败仗和澳洲人入寇广州附近的消息隐隐约约的已经传开了,但是最后的结果都是不之。没听说有大股的澳洲军队在活动,也没说有哪一座州县失陷了。比起即将进入尾声的奢安之乱带给江南士林的影响还要小。对于某些消息灵通的人来说,澳洲人和郑芝龙或者红毛人似乎是一类人物。

复社尽管是以江南士子为主的政治团体,毕竟也还包含了全国各地的士子。孙淳通过这个遍及全国的网络,实际上还充当着复社的情报头子。

南浔是太湖以南等地生丝的重要集散地,商业贸易十分发达,孙淳通过自己掌握的商业关系,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情报收集和消息传送系统。通辽商人们的定期书信往来,他掌握着许多地方的民生、官场、舆论和匪情。因而又被社中人称为“孙铺司”。对广东方面的情况,他比其他人了解得要多一些。

原来的广州南海县举人,今年春闱刚刚中了进士的刘士斗一贯与复社友善,长期以来和张溥等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澳洲人在广州城外的一举一动,包括他们在琼州的种种作为都通过刘士斗的信件源源不断的传到了孙淳避里。

尽管澳洲人的种种作为在复社核心的圈子里时而也有人议论,但是总得来说复社对澳洲人谈不上有什么具体的态度、立场——毕竟他们现在的任务是“进君子,斥小人”,要澄清朝政,建立君子之朝为本。所以不管是红毛、澳洲人、建虏还是愈闹愈凶的流寇,都不是他们关心的主要事情。在很多士子看来,正要斥退了小人,诸正在朝,就是正了根本,根本一清,这些内忧外患的枝节便不难根治。

但是东林目前的政治局面却很不妙。尽管崇祯即位以后,通过大规模的政治清算驱逐了阉党,但是崇祯二年的袁崇焕案对东林的打击很大,阉党乘机反扑,结果袁崇焕被杀,钱龙锡被流放定海,袁崇焕的座师韩被迫辞职,东林派失去了二个大学士。而随后入阁的是周延儒和温体仁。

这二个人,周延儒与东林派亲善,但是又和阉党有很深的关系,至于温体仁,曾经修建过杭州的魏忠贤生祠,写过赞颂魏忠贤的诗。可谓是地道的阉党,但是他为人谨慎,机深刺骨,所以在天启年间没有引入注目的政治活动,因而在崇祯初年逃过了对阉党的清算,随后又利用和周延儒的关系,顺利的入了阁。

这些活动的消息通过在北京的东林派官员和复社的士子的信件,源源不断的到了孙淳这里——有的消息比朝报传来得还要快。

复社方面,对周延儒招揽温体仁这个“阉党”当然是不满意的,但是周延儒毕竟对东林派友善,在东林派失去了中枢权力的时候,争取周延儒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事。

眼下,复社的主要精力是在今年的会试上。崇祯三年金陵乡试之后,召开了复社的金陵大会,这是复社自崇祯元年的尹山大会之后的第二次大会。

在金陵乡试中,复社的中心人物之一杨廷枢中了解元,而复社的领袖张溥也考中了举人,这批复社骨干在今年的春闱中又相继得中进士,一时间复社的声望和势力大涨。虽然其中闹出过温体仁派的薛国观就吴伟业得中榜眼指使御史针对周延儒发难的事件。但是现在已经基本上平息了——而且复社大大的lù了脸;皇上亲自看了吴伟业的殿试卷子,对他的文章极其赞赏。

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扩大复社、东林在朝廷上的影响力,设法排斥“阉党余孽”温体仁,保证周延儒对复社的“友谊”,是复社集团目前最为关心的事情。孙淳最近也正围绕着这件事而忙碌着。原本完璧山庄的这段奇遇他并不是很在意,但是回来之后他稍稍思索,觉得还是应该向社中的主要人物告知一下这一情况。

澳洲人的书籍流入了大明。孙淳对什么春宫书籍之类并无所谓——这不过是玩物小节而已。并非什么要害关节。但是他从《四洲志》和《光论初学》这些书籍中看出;一门和红毛教士和奉教儒士大肆吹嘘的“西法”不相上下,甚至更为高明的“澳学”正在悄悄的#卩响大明的大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