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临高启明 > 第一百一十九节 外包的难度

临高启明 第一百一十九节 外包的难度

作者:吹牛者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8-14 05:21:58 来源:笔趣阁

香港岛,香港造船厂。

海风吹拂着圣女湾的海岸线,海岸线上一字排开的沙滩船台和简易龙门吊看上去威风凛凛。几艘已经初具规模的和谐轮矗立在船台上,巨大的船肋如同一排一排树苗一样的指向天空。脚手架上攀爬着许多工人,正在敲敲打打的安装材料。

六条和谐轮的龙骨已经铺设完毕。工人们正在安装肋材——龙骨和肋材全部来自马袅钢铁联合体。尽管为了节约工时船用龙骨用得还不是钢材而是锻铁。

在距离船台不远的地方,有一片简陋的竹棚子。这里是船厂的临时办公室。为了及时完成和谐轮,施建涛把所有的用工指标和物资全部投到厂区建设上了,办公室这种“非急需”的基建全部压缩。

“你这样品不合格。”施建涛叹了口气,把卷尺和量角器放了下来。他看了看棚子里一边的木架,上面堆放着最近一批各土著造船厂送来检测的洋品。又叹了一口气。

眼前的工作台上放的是一片和谐轮的肋板。它有一个按照最新实施的标准代码体系编制的标准代码:用途是和谐轮H800标准型左舯部的一块外壳板,材质是杉木。

从1631年元月开始,香山的船厂一边搞建设一边生产。在企划院的任务正式下达前,施建涛的香港造船厂已经初步完成了1条800型和谐轮。

这艘船是属于实验性的,用来检验他的想法是否合格。当时的结果颇为鼓舞人心,从开始制造第一个标准件,到全船完工下水,整个工期只用了不到50天。这其中还有相当部分的配件还是临高的木器加工厂生产之后再运到香港的。

当时香港已经在建设一座新得木材加工厂了,施建涛的如意算盘是:只要等这家厂一完工,就可以就近利用广东丰富的木材资源--从珠江上直接放排到香港。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施建涛才会如此有胆有识的拍胸脯接下了企划院的订单——当然,博铺造船厂在901工程上显示出来的速度坚定了他的信念。901工程的原型是号称三个月即可投入战斗的。博铺造船厂即缺少足够熟练的人手又没有建造这种船的经验,但是在机械化生产和现代管理学的帮助下,901工程的首舰大致在90天内也完成了下水。当然舾装又花了一段时间。

按照施建涛的想法,除了龙骨、肋材和一部分需要较高加工精度的部件由临高制造之外,其他材料全部由香港造船厂和珠三角的土著作坊外包生产。

眼下肋材的安装进度已经完成了一半。香港的木材加工厂顺利的投入了生产,在广东采购木材、亚垩麻、布匹、石灰、桐油、麻垩丝之类的造船材料在广州站的协助下也进行顺利。通过广州站,还从珠三角地区招募到了一批造船工匠和木匠,边培训边工作。

怎么看,和谐轮计划也属于进展顺利的感觉。但是施建涛的汗珠子在脑门上却一点一点的多了起来。

从上个月的第一批外包产品的样品交货检验开始,他的脑门上就开始出现汗珠了。

通过广州站招揽来的造船作坊的掌柜们对外包造船配件这件事很踊跃--谁不想和澳洲人搭上关系做买卖!另得不说,光他们兵围广州,火烧五羊驿的这份实力,大伙就都想巴结。更何况澳洲人在商场上向来以说一不二的“诚实可靠小郎君”著称。

现在能够给他们的造得船备料,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澳洲人有各种稀奇古怪的船只的名声是早就传了出去的,大家都想从中学个一鳞半爪。而且自从有风声说朝廷即将下达封锁澳门贸易的旨意,到珠三角一带造船的人愈发少了,许多船厂已经几个月没有买卖开张了。如今澳洲人要造船,大家都想来分一杯羹。

施建涛把外包的各种船材的配件样品、具体尺寸交给来外包的船厂。为至于图纸他是不给得--倒不是为了技术保密,而是船厂的工匠里没人能识图,很多人连字都不识。

但是,外包船材的工作却进行得很不顺利,第一批发包的配件在按时送回检验的时候,立刻就出现了尺寸不符的问题。

制造木船的船材配件,对公差的要求相对宽松,也不需要太精密的加工,但是这一批发包的件,不但曲率完全对不上号,公差更是大致无法接受的地步。甚至每家作坊交来的三个试生产品,彼此之间的公差都非常之大。更不用说和样品相比较了。

施建涛当即发了黄牌,要他们回头“整垩改”。他反复强调了几遍,他要的是和样品“完全一样”的配件。

掌柜们包拍胸脯表示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之后回去了,过了几天他们又重新做得三件样品。结果还是不行。

“那块板有多长,你就得做多长,有多宽就得多宽,一丝一毫也不能错。还有外形,一定要一模一样,明白吗?”他不厌其烦的说道。

于是就又有了这回第三次送检的样品。施建涛就好像一个成绩不好,但是还得努力考试的学生一样,巴望着这回能出一个还算说得过去的结果。

“这回肯定一样了。都是我们领工师傅做得。”掌柜的连连保证。

检验的结果还是比允许公差大得多。施建涛看着诚惶诚恐,伸着脑袋观望结果的掌柜,不禁摇了摇头。

“不会吧,您看,这块和您老给的样品,不完全一样吗?”掌柜的尽管很畏惧“澳洲人”,但是连着第三回还是通不过,心里有些焦急了——他的船厂子里有三五十号人等着开工吃饭。他们已经很久没有买卖了,要是和澳洲人的生意做不到,别说赚钱,要维持摊子都不容易了。

如果不借助量具,光凭肉眼的话,这一次的外形和尺寸和样品已经相差不大了。但是在量具下,尺寸上的差距依然体现出来了。

“还是有差距呀。”施建涛有些为难的擦了擦脑袋上的汗,怎么办?他想象得很美妙的外包业务就好像一个肥皂泡五光十色,却正在他的眼前一个个的破灭。

如果现在还是让他们回去整垩改,估计下一批还是一样。施建涛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一直忽略了一个问题:尽管他外包给土著船厂的全是最为简单的部件,可以说是标准的“粗活”,但是这些“粗活”在标准化制造的前提下都有较高的公差要求。

要满足公差要求就必须有较好的生产工具和精密的量具。而这些在这些土著造船厂里都是不具备的。施建涛实地考察过土著船厂,仅仅靠着木工师傅粗糙的锯子、斧子之类的简陋铁工具能制造出什么样的产品也就不问可知了。没有精密的量具,当然也无法做到准确的掌握尺寸。

这不是在21世纪,标准化的生产设备、量具全都是唾手可得的东西。就算是乡下设备不全的小电子厂、小机械厂,只要发包方有足够的业务,老板也能很迅速的从市场上购得必要的设备立刻开始组织生产。相形之下,本时空的造船厂什么也没有。他们甚至连基本的标准化生产的概念都没有。

要想他们的产品能够使用,看来不花很大的力气去帮助他们整垩改,甚至升级工艺装备是不行的了。

这样一来就又回到了自己培训工人的老路上了。施建涛简直就要揪自己的头发了。他费尽心机的折腾了半天,要是再建造H80O这件事上栽了跟头,不用说将来自己就是“大话之徒”,背上了洗刷不掉的污点了。要知道自请到香港来办造船厂、建造和谐轮和标准化之后的外包生产可全是出自他的提议。

“明个开始,你把你手下的所有工人都给我带来。”施建涛无奈之中只好做了一个无奈的决定,“我们来教他们怎么干活,你的明白?”

“是,是。”掌柜的连连点头。心里直嘀咕:来学澳洲人怎么干活的他倒是乐意,不过这饭钱得谁出?几十口人跑到这小岛上吃喝拉撒不都得花钱?

施建涛当然明白他的心思,但是他心有不甘,要知道按照旧时空的规矩,这检验什么的都是收费的,至于来培训,你还得倒贴培训费。就是本时空,学徒也只是白吃饭,断然没有拿工资的道理。然而眼下正是用人之际,船厂的工匠虽然不怎么合用,总比一点木工基础都没有的新归化民强——再者眼下也没有多少归化民能划拔给他用。

“你的人过来,吃住全由我们负责。跟班学习。”

就这样,傍晚前他和第一批接受外包工作的土著船厂的掌柜和领工达战了“代培”协议。协议为期一个月。期间吃住费用由香港造船厂负责,船匠跟班学习。

施建涛想,就算他们学不会,起码也算是干了一个月的活。万一再搞不定,他只有想其他办法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