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临高启明 > 第八十三节 岚山头

临高启明 第八十三节 岚山头

作者:吹牛者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7:22 来源:笔趣阁

“真是糟糕的地方。”尽管现在晴朗无风,王瑞相还是不由得打了个寒颤。山东冬天是好相处的――虽说他在另一个时空里也是山东大汉,现在身上裹着厚厚的元老专供毛皮内衬的大衣和旧时空带来的保暖内衣,头戴绒帽还是感觉寒冷刺骨。

但为维护在归化民面前的元老形象,王瑞相依然在难民和士兵们面前保持抬头昂胸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

上次感受到这种寒冬的窘迫应该在十几年前了吧。王瑞相回头看了看山坡下,上千难民排着整齐的五列纵队,围着几口大锅组成了三个空心方阵,正在有条不紊的就餐。难民们扶着两米长的木棍,单膝半跪在地上。只有每排最里面的伙长在跑来跑去,从炊事员手里接过乘着热腾腾的救济糊糊的木碗,一个个递给同一伙的另外四个人。待每个人都拿到木碗后,方阵最里面的乐手吹了三下军号。

“救世济民安天下,元老院至大!”难民们端着碗喊的虽然不是很齐,估计也没几个人完全懂这句话的意思,但上千人齐声呐喊还是很有气势。做完了餐前的仪式,难民们便放下手当做拄棍的木棍,从怀中掏出被身体暖热的救济饼,就着糊糊狼吞虎咽起来。

看来出发前几个星期的训练没白费。也就是这种正在改变这个世界的成就感还能让自己觉得抛弃掉旧时空的那一切来这个贫苦之地进行这场穿越是值得的吧。

毁灭和建设都最能给人以成就感,更不要说自己在做的事就是毁灭这个旧世界,然后再建立一个新世界呢。

在旧时空,各种高科技的保暖产品还没出现时,年少的自己也曾穿着厚厚的臃肿棉衣像这样矗立在这片寒冬笼罩的土地上。只是现在的自己和那时的处境相比已经是大不一样了。旧时空也曾对自己**丝一样的军武死宅的现状无比厌恶,对过去十分懊悔和怀念,也曾不止一次幻想着如果能再次回到那个年龄该如何改变自己的人生。虽然这次穿越和希望的不太一样,但是在犹豫再三后还是终于下定了决心:“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过去,那么就改变自己连同这个世界的未来吧。”怀着这种中二信念,自己才坚定的踏上了这条前程未卜的道路。

王瑞相伸手顶了顶额头,把这些过去的回忆从眼前清干净,低头看了看表,又抬头看了一眼茫茫荒野,然后转身带着守卫在一边的特侦队员缓步走下山坡。

山脚下几名执行护送任务的北上支队的士兵正在烧锅做饭。军队给每个士兵都配发了口感更好档次更高的草地口粮,不过士兵们还可以额外的得到一碗救济糊糊。在这种严寒天气里野外长距离跋涉,消耗的卡路里远不是普通版本的草地口粮能够补充的。但是高热量的寒带版草地口粮只配给给元老和特侦队

“首长!”围在锅旁的士兵们看到有元老走来,立刻站直了身体敬了个军礼。王瑞相回礼后摆摆手让他们继续。他和特侦队吃一个灶。锅里同样煮糊糊,区别是里面加了干菜叶,草地口粮是寒带版的。有比较多的油脂和肉末。

要就这么吃得话口味堪称寡淡。不过王瑞相随身带来得辣椒酱使得这边的小灶和难民们的大锅饭简直是天壤之别。

一行人吃完饭后,王瑞相看看表,时间已经差不多了。便向身边的人示意继续前进。乐手们回到了队伍旁,吹起了军号。难民们纷纷捡起木棍站了起来,把碗里剩余的热水喝完后,甩干水,往腰上袋子里一塞,然后跟着短促的鼓声原地踏步整队,伙长们也从方阵的最里面回到了队伍的最右边。又几声军号之后,难民们缓缓的从四边形的方阵转回到五列行军纵队。

整个难民队已经变成了长达半里的行军纵队,几名士兵带着旗帜走到了队伍最前面。几名担当侦察兵的北上支队骑兵骑上马前出到了一里之外。

“出发!”一声令下,几声号响之后,鼓声陡变。整个队伍便开始缓慢而坚定的前进,继续这漫长而艰难的行程。

“现在是第四天,看来明天能够按时抵达了。”王瑞相回到了中心辎重队前,心中盘算着。

王瑞相这次带队走得道路不是他们在登州之乱前走得巨洋水到莱州湾的道路。目前战乱虽然已经平息,但是过去在沿路设下的若干个临时补给点已经全部被废弃。要靠着难民自带沿途的所有干粮徒步走到那里难度太大。而且沿途消耗的粮食也实在太多。所以改为从岚山头出海。

确切的说,是从岚山头的佛手湾出海。此地就是旧时空的岚山港地区。岚山港水域较宽阔,水深条件较好,2万吨级泊位前沿自然水深可达10米。岚山港为不冻港。明代属于青州府莒州日照县管辖。

这里是王瑞相带着人多次侦察才选中的外送码头。除了从旧时空资料中获取的水文资料外,他发觉此地在明代人迹稀少,而且距离最近的明军驻防地安东卫有足足40公里路程,全部的防御力量不过是一个烽火台和五名守台墩军。若无大规模的警讯,安东卫的饥寒交迫的操军是不会跑到这里来得。无论是船只靠岸还是难民行动都不会引人注目。

而且此地距离沂水城道路距离不过128公里,大致可以沿着335省道和222省道的行进。难民以平均每天行进30公里速度的话,最多5天就能抵达佛手湾。这样为难民准备的路上的干粮也可以大幅度的缩减。

按照宋人的说法,一个士兵身负六斗,可支十日之粮。这也是每个士兵能随身携带的最大口粮数了。但这个是身体健壮的青壮年男子,和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男女老幼都有的难民群体可不是一码事。

以难民的体质来说,不可能背负十日的口粮,而且王瑞相也根本不敢给他们背负这么多口粮:若无人监视,很多人第一天就会吃掉三天的口粮,有的人还会被没有水的干粮活活撑死,也有的难民会乘机带着口粮逃跑――这种事情在以前已经多次发生过。

所以目前王瑞相采用的是辎重队集中携带口粮,辎重队使用独轮车。推车、拉车都由青壮年难民每日轮换工作。辎重队由警卫队进行护送。这样在不添加人力的前提下保证粮食能够安全的配给下去。

难民们采取五人一火的编制编队行进,除了幼儿之外每人都要携带木棍――长途跋涉这东西可以有效的节约体力,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进行自卫。行军的时候,青壮年难民在外,辎重队和妇孺在内。幼儿和体弱者在辎重队坐独轮车前进。如果路上有人生病或者掉队,也由辎重队进行收容。

每一支送往佛手湾的难民行军纵队都配有警卫队:由北上支队、云升观乡勇混合组成。云升观乡勇负责维持队伍秩序,看护辎重队。北上支队则派出侦察骑兵前出进行侦察,必要时候用武力驱散敌对势力。

要带着这几千人穿过一百多公里饱受灾害蹂躏的地区实在是不易。饥荒使得在这条道路沿路的居民点大多废弃,饥民流匪满地都是。沿途莫说补充粮食,连烧柴和饮用水都筹措不易。天气又是酷寒,走到第四天已经损失了几十人――这还算是损失少的行动,有几次因为遇到暴风雪或者其他自然灾害,一下死亡散失几百人的事情也不稀罕。

第五天的中午,难民纵队终于抵达了佛手湾,这里只有一座小小的渔村和一座墩台。自从王瑞相和道长把这里选为难民的出海口岸之后,北上支队就派出一个分队直接控制了这里,渔村里的大多数百姓已经被掳往济州岛,只留下少数熟悉岚山头水文潮汐状况的渔民作为领航员使用。

墩台也被北上支队控制,五名墩军和他们的家眷当了俘虏,王瑞相也没怎么为难他们,只要他们“每日照常”就是了――当然,眼下在佛手湾发生的一切他们都得很识相的“没看见”。

看到远处的佛手湾的墩台,警卫队的小伙子们发出一阵轻微的欢腾。佛手湾这里为了转运难民需要临时过度起见,除了建有上船用的栈桥之外,还另外修建了一些配套建筑:以渔村为核心修筑了一个简易营地,修有许多窝棚,最多可以容纳二千名难民和三百名警卫和劳工人员。另有可囤积十万人份救济口粮的简易堆栈一座。

来接送难民的船只都满载着救济口粮,在当地卸货之后装上难民。运到的粮食则由返回的警卫队运回去。有时候还不得不专门派出运输队到佛手湾来接运粮食,来回的粮食消耗很大,如果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人口,这么干是相当不经济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