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临高启明 > 四百二十六节 集体婚礼(七)

临高启明 四百二十六节 集体婚礼(七)

作者:吹牛者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7:22 来源:笔趣阁

说罢自个起身,往长条餐桌而去。张毓一怔,也赶紧跟了上去。

这次自助餐,按照主办人的意见是要充分表现出“澳洲式”生活方式的优越性。

土豪们不缺钱,又是在这“南天第一城”,吃喝上自然精益求精。这点和当初在临高等地举办自助餐晚宴是不同的。

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来看,明代的烹调还比较质朴简单,无论是花色品种还是调味,尚不能和旧时空的挖空心思吃喝玩乐的清代盐商相媲美。不过来得宾客大多是大户,紫明楼又在广州开设多年,他们大多已经品尝过各种“澳洲菜肴”,仅仅靠“西红柿炒蛋”和“炸鸡”之类的菜肴显然已经不能让他们产生震撼感了。

如果说要弄一些旧时空的高档菜肴,倒也没什么难处,只不过这种菜式多半是刀工火工双精的菜肴,没法大批量加工,也不适应大型宴会所需长时间保温。

所以方非在和负责主厨的元老商量菜单的时候,首要是突出“富足感”,而非“精致”。

“就好比大家去美国。美国菜嘛,你也知道的,比英国菜肯定要好一些。其他么就谈不上了,但是只要去过美国的人,肯定都会被美国在食品上的富足廉价震撼。我们就要这个效果。”

大世界的厨师们在几位元老厨艺爱好者的带领下,研究了旧时空的很多自助餐菜谱,拟订了婚礼的自助餐菜单。

因为是17世纪,百姓们普遍肚子里缺少油水,所以“硬菜”必不可少。光各种“肉菜”就有近十种,堆成山的金灿灿的酥肉;放在烤架上加热的涂了香料和蜂蜜烤制的肋排;油炸的鸡腿鸡翅;酥脆的炸鸡肉排条;酱汁狮子头堆成金字塔形状,上面洒满了翠绿的葱花……连红烧肉都炖了两大锅子。红彤彤,颤巍巍五花猪肉块的在大号陶锅里冒着热气,一口锅的配菜是马铃薯,另一锅则是笋干--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五花肉的用量。

为了突出富足,自然不能限量供应,但是预算又是有限的。所以类似红烧肉的节约手段还有不少:狮子头里除了马蹄还掺入了剁碎的油条;炸排条和酥肉外面裹得粉要多厚有多厚,堪比鸡米花。

肉食上既然要控制成本,相对富足的水产品便被大量运用。两口大锅中按照关东煮的做法,煮着各种鱼糜制品,其中既有现代方式生产的鱼糕、竹轮,也有福建厨师做得鱼皮饺、燕饺、鱼丸等等。一口是传统的清汤口味,另一种则是咖喱风味。

重头戏是在新鲜海味上。本时空因为没有冷链物流,离水即死的海产品很难被及时运到市场上。即使是广州这样的沿海城市也很少能有新鲜的海味可以吃,大多是采用晾干、腌制方法加工之后才上市。即使是大户人家也绝少能吃到新鲜海味烹制的菜肴。

从香港运来的海获亦用各种方式烹调,鱼蟹虾贝,或椒盐、或油煎或清蒸或烧烤焖烧清煮,花样百出,竭尽各种烹调手法和调味,连咖喱、沙爹之类的异国风味的调味也有。一摆出来便让见多识广的大户叹为观止。

他们中有经常出入紫明楼的,也不是没有见识过澳洲人烹调新鲜海货的本事,但是这么多品种,这么多的烹调方式集中在一起,十多口大锅和烤盘摆满了长桌,散发出各种香味,让人一靠近便忍不住食指大动。

“张小哥,此物倒是难得的妙品。”高举有些要和他拉上关系,故意在取菜的时候和他攀谈。

别看张毓看了许多“澳书”“澳刊”,但是涉及到澳洲人的事,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就说这自助餐,他也是头一回吃。能不露怯全靠过去看到的一鳞半爪的文章。

这会他站在餐桌前已是有些头晕,犯上了选择困难症。眼前的各种菜式,太多他不认识的东西了。此刻高老爷忽然如此说道,不由得心里发慌,顺着高举的目光看去,却是一个金属大盘,盘底是混合了碎冰的水,摆满了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小玻璃杯,里面盛放的是各种颜色的乳膏一般的东西,上面点缀着些许水果的切片。

这东西张毓是知道的,他不由得松了一口气,道:“这是冰淇淋。”为了表明他自己也是尝过的,不是道听途说,又补充道,“紫明楼即有此物。”

“紫明楼的冰淇淋果然是妙物!虽然亦知所用无非是糖、牛乳之类,奈何不知道澳洲人用了什么秘法,居然能将其做成如此绵密柔软,醇厚顺滑。”

明代亦有乳制品,蒙古人带来的酪在明代亦不算太罕见。亦有人说冰淇淋是元代的发明,后来经马可波罗传到欧洲。然而实际上类似的在刨冰或者碎冰里加入牛奶、奶油、香料混合的做法,从古埃及时代就有。但是这些原始的“冰淇淋”和现代意义上的冰淇淋并不是一码事。

现代冰淇淋的风味是来自搅拌后的甜奶油被冷冻后尚未完全结冻,保持一种半融化状态的口感。搅拌过程中混入的大量空气,在半融化的柔腻的口感中又添加了蓬松感。

冰淇淋的制造需要较低的温度,现代意式和美式冰淇淋的口感在17世纪依靠天然冰制冷手段是做不出来得。紫明楼也全靠了有冷库才能制作--自然产率也不高,在广州是地地道道的奢侈品。

张毓却是在杂志上看过冰淇淋的文章,此刻有心卖弄,道:“冰淇淋的物料、调制倒是不难。难得是没有澳洲人所用的冷机--我在杂志上看过,说做冰淇淋的温度极冷,就是靠无数冰块堆砌也达不到。”

“张小哥果然澳学精深。”高举赞叹道,“听闻尊府所开的几家字号,都用了澳洲机器来生产,想必类似的澳洲秘法也甚多。”

一说到这个张毓顿时来了精神,滔滔不绝的谈起他贷款买来得机器,谈起这些机器如何的好用,如何的生产效率极高。

“……就说这搅拌机,一次便可拌合上百斤的粉料,一天便可拌合几千斤。若是请师傅手工搅合,一天能搅个上百斤便算不错了。耗力多,吃得也多。不说工钱,便是这伙食便是绝大开支。如今厂里只要派力工按时投料出料便是,其余便招一小童随时照看--他一人便能看三四台搅拌机。工钱还不到师傅的五分之一。”

张毓说得眉飞色舞--他平日里很少有机会和人诉说这些,毕竟他现在不是那个无所事事,靠在茶馆读报度日的点心铺二代了,而是掌管着有工厂,有门店的食品公司的总经理。虽说事务聘有掌柜管理,到底也要亲力亲为,吹牛打屁的日子一去不返。

他从心底里认同澳洲人的新机器、新方法,并且为自己的“运气”沾沾自喜。但是这种得意的心情却很少有诉说的机会。高举稍一撩拨,便情不自禁的在这个并不熟悉的外人面前倾吐出来。

高举一面点头敷衍,一面心里暗暗盘算。他说这些话并不仅仅是为了吹捧下张毓,和他拉关系,套近乎。同时也是为了了解下这个澳洲人竖立的“轻工业样板”的实际情况。张家目前是广州城内唯一大量使用澳洲机器和技术的“民企”。据说是赚得盆满钵满。高举也有心效法,将多年贸易积累下来的资金投放到工业生产上。

然而他打听了下情况,首长们对投资工业非常欢迎,还有各种支持政策。但是初步了解下来,这工业的投资高得惊人。就说张氏公司的工厂,据说仅买地皮、盖厂房、购置设备就花了一万多元--全部是靠澳洲人的贷款才能成事。

而且他还了解到一点,虽说张家承揽了大量澳洲人的订单,特别是军方的订单,工厂是三班倒的生产,赚钱如滚滚流水一般。但是超大的生产规模也带来了资金周转的压力。据闻张氏食品公司的生产运转完全要靠“银行”的贷款才能维持。如果贷款中断,立刻便会陷入困境。

这种状况让高举不由得不在这上面踌躇起来。毫无疑问,张毓是首长们竖立的一个标杆,只要他自己不作死,不论发生什么情况,元老院肯定是会力保他的。但是自家和元老院之间有没有这个关系可就不好说了。张毓起于微末,眼下反倒是一个优势。

高举看中的是澳洲式的绸缎机房。首长们前不久还在向联合会推广这个项目,应者寥寥。高举看了之后也觉得咬手--初期投入就要十万元以上,有的机器要上千元一台,还配套蒸汽机、锅炉之类的东西,也是成百上千的开销。运行起来,每个月生产经营费用就是个惊人的数字,更不用说收茧季节要投入的巨万资金。

这样的买卖,一旦有个闪失,恐怕就是倾家荡产了!

----------------------------------------------------------------------

下次更新:第七卷-两广攻略篇154节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