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临高启明 > 第一百四十六节 王四娘家

临高启明 第一百四十六节 王四娘家

作者:吹牛者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2:01 来源:笔趣阁

凤凰山庄总管理处是一个建筑群,类似早年只有一条街的小镇。这里距离凤凰山庄宅邸和几个奴仆的住宅区都不远,方便各处往来。石板街道的两旁矗立着一个个作坊、仓库、商店,还有整个山庄的运营核心:总管理处大楼。

这座总管理处大楼是一座带拱廊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矗立在高高的台阶上,大门的左右各有一面宣传栏,贴着着各种“告示”。不过山庄里的庄客奴仆们大多不认字,经过的时候大多视若无物。

凤凰山庄总管理处是按照现代农业企业的模式进行管理的,凤凰山庄就是一个农工贸三合一的大型企业。赵引弓从一开始就从临高移植来了整套农委会下属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引入了少量“政治上可靠”的归化民干部作为凤凰山庄总管理处的骨干。并且逐步从当地的奴仆中提拔了一些可靠能干人员充当中层管理人员。

虽然处于杭州站的管理之下,但是凤凰山庄的生产和经营很多时候是直接根据弄农委会和轻工业部的指示来运作的。赵引弓对具体的经营虽然有最终决定权,但是他很少直接干涉凤凰山庄的生产事宜――实际上他也管不过来。

作为一个“打头的”,王四娘对总管理处的唯一概念就是每天到这里来领取派工单和工作结束之后上交记工牌子。此外,就是每个月的月底到这里来领月钱和买生活日用品。

总管理处的街道上有一座很大的铺面:三开间门面二层楼房。类似合作社在高雄开设的那种综合性商店――实际也的确是商业部的合作总社开设的分店。里面销售各种日用品。二楼还兼做小餐馆。顾客自然就是凤凰山庄的全体奴仆了。眼下在凤凰山庄“挂了档子”的奴仆连带家眷已经扩展到六七百号人,俨然一个小小的市镇。

赵引弓为了确保人员稳定性和可控性。除了少数不得不外雇的专业人才之外,庄园内不用长工短工,除了少数专业性特别强的技术性工作之外。所有工作都交给从收容来得难民中挑出来得签“死契”的奴仆来做。至于大量粗笨工作和季节性短工,则由江边的难民营里等候转运的难民出工承担。

凤凰山庄是个闭合式经济体。凡是在凤凰山庄“挂了档子”的人不论男女老幼只要当差出工都有一份月钱领,可是这月钱不是银子也不是铜钱,而是德隆银行的流通劵。

德隆银行在总管理处街上也设有一个分柜,专门负责月钱的发放工作,同时也提供储蓄服务。它最主要的工作是负责为杭州站进行资金调度和周转。确保每一笔资金都在有效的监管之下。

一开始奴仆们对拿流通券还有些不适应,不过眼见着商店里的东西又多又好。价钱公道,也就接受了这个事实。凤凰山虽然就在城外,但是距离城里的商业区相当远。有这么个铺子在方便的多。

月钱每个月发到奴仆们手里,然后在总管理处的商业街上循环了一圈又回到杭州站的账户上。这样可以有效的压缩白银的使用量,而且也变相的增加了对流通券的支撑。为下一步流通券进入杭州市场做准备。

赵引弓和企划院都不算黑心的资本家,商业街上的各种商品物价订得不但不高。甚至比外面还要便宜些。不过因为合作社的本地货源是批发价。而有很多东西又是山庄或者临高自产的,按照内部调拨价供货得,实际利润还是高出不少来得。山庄里的人也可以申请之后按照一定的牌价一定额度把流通劵换成白银和铜钱。以便拿到外面去消费,但是山庄里既然可以买到大多数日用消费品,价格又比外面低,兑换成白银的动力也就不强了。

现在正是五点半左右,街上来了不少人,有买东西。也有准备上夜班的,街道上居然有些熙熙攘攘的感觉。这里沿路都有“路灯”。其实就是点铁制的火笼炬,里面已经堆满了柴火,只等天一落黑就会点着。

王四娘来到总管理处廊檐下面的“记工室”。这里的大门敞开着。里面七八个“师爷”把算盘打得劈啪直响。各处已经下工的“打头”正排着队拿着记工簿子来这里记工。每天的记工单汇总起来就是月末发月钱的依据。她把今天采茶的记工牌子交了上去,记工室的师爷早就拿到了茶厂的入库单,两相比较无误之后在工单回执上盖了一个“核讫”的图章,递了出来――这回执由“打头”的保管,万一有什么在核发月钱的时候有异议的话,就是核对的凭据。

王四娘人长得风流,又是个伶俐人,人缘颇好,走到哪里都能和人说得上话。到得记工室里,立马就有人和她打招呼,手里的记工单也马上就有接了进去。几个色迷迷的师爷便借机说些轻薄话来调戏她。有一个干脆借着递回执的机会想捏她的胳膊。

“作死!老娘可是有男人的。”王四娘笑嘻嘻的拍掉了对方的咸猪手,“你一点好处也没有,还想来吃老娘的豆腐?”

里面顿时一阵嬉笑,有个师爷说道:“有好处,四婶子!老爷刚才派人来传话了,叫你晚上不用上班了,吃了晚饭就进内宅见他。有事要吩咐。”

王四娘一怔,平白无故的,晚上传见她做什么?还没等她回过神来,各种调笑的话已经冲着她涌了过来。

“四婶子您这花容月貌的,怕是老爷要青目垂加呀。”

“就是,四婶子您是一朵鲜花……”

“你娘才花容月貌呢。”王四娘啐骂了几句,把柜台里递出来的回执小心的夹在随身的一本“护书”里。

既然晚上的活不用她去干了。她赶紧到外面找到小组里的另外一个女工,关照了她几句。自己匆匆忙忙的往家里赶去。

他们全家都属于“外院”,即不能进入内宅的专门用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奴仆。因而不享受内宅奴仆免费吃大伙房饭的待遇,得自己起伙做饭。

外院的奴仆视他们上班的时间由山庄供应一顿或者二顿伙食。要是工作延续的到下午二点过后的,照例有一顿“点心”供应,以免他们饿得太厉害影响工作效率。

不在班上的时候,伙食一概自理。由于工作时间长,所以山庄的奴仆们往往在总管理处的商业街上直接买现成的饭食。除了档次稍高的合作社小酒馆之外,商业街上还有一处饭菜作――不是餐馆。不设堂食,只提供现成的饭菜――类似盒饭店。

走进去店堂里,地面墙壁全铺瓷砖。在刚刚点亮的煤气灯下亮得晃眼,一排排的带着玻璃罩子的柜台上摆满了朱漆大盘,盛着各色现成菜肴。大多是蔬菜类和稍带鱼肉的“小荤”――诸如肉末粉丝煲、清蒸鱼之类。另配有汤、米饭、杂粮粥、面条、馒头等主食,还有各种咸菜。

买回去之后或者再热一下或者直接食用都很方便。而且饭菜收拾的洁净。所以颇受欢迎。生意很是兴隆。王四娘家人口众多,夫妻两人都要做活,要王四娘回去再做饭那是不可能的,便每天在这里买好饭菜带回去供全家人食用。

经常在这里买饭菜的客户可以免费使用里面的锡饭盒――锡器易加工,易清洗,又是贱金属,经常在古代社会经常作为餐具使用,上到皇宫。下到小酒店,都可以看到它制食器的身影。。

王四娘买了些蔬菜。又买了酱烧螺蛳――这是小荤里最便宜的菜了,旁边的盘子里堆得高高得是葱烤鲫鱼,每条都有巴掌大小,香喷喷的惹人眼馋。王四娘犹豫了一会买了三条。比这个家里食口多,光填饱肚子就要花销每个月收入的一大部分。不得不精打细算。幸好只要家里只要有十六岁以下孩子,买荤菜都能照价打八折。

老爷对“小伢儿”很是照应,有孩子的家庭每个月每个孩子都能免费领取按照四斤大米。上学的时候义塾还免费供一顿饭,米饭管饱,菜更是有荤有素。

所谓“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王四娘家虽然都是女孩子,却都是能吃的年龄。有了这些政策,家计总算不那么紧张。

杭州是鱼米之香,鱼虾螺蛳之类的水产还算便宜,肉类可就贵了。所以沾上肉类的小荤都不便宜。至于大荤,那更是买得人寥寥无几。

匆匆忙忙的买好饭菜带回家去。三个女儿已经下学回来了,正围着方桌写作业。王四娘虽然不识字,可是也见过师爷先生们写字用得是毛笔,垂直落笔的。三个女儿却是用木杆的炭笔,斜着写字。到底是怎么一码事她也不懂,不过女儿如今能读能写却是事实,这就足够让她欣慰了。多少地主粮户人家的女儿都是睁眼瞎呢。

大女儿已经十五了,身子比过去拔高了不少――她长得这么快,让王四娘很是不快。这小娘子的个头已经和她一样高了。再这么下去就没法穿她的旧衣服,只能做新得了。虽然姐姐淘汰下来的旧衣服可以给妹妹们穿,但是二个小得长个子的势头一点不比姐姐差。

“一个个都和吃了发粉似得。”王四娘最近经常这么嘀咕。她不知道因为这二年她们摄入的动物蛋白质远比过去多得多,发育起来就要比一般人好。

十五岁的女孩子,要在过去就得预备着配亲了。嫁了人家里的负担也能轻一点了。现在他们已经不是自由身,儿女的婚事也得老爷发了话点了头才行。上次她就试探性的问过蔡管家,但是蔡管家却关照她不要动这个脑筋。

“老爷不喜欢家里头的女孩子早嫁人。你这事就先缓着吧。”

为什么不喜欢女孩子早嫁人?十五岁也不早了呀。王四娘转念一想大约老爷是要要挑几个丫头到跟前伺候?于是又试探性的问起内宅要不要挑丫鬟进去当差?结果还是一无所获。蔡管家说如今内宅没有女眷,老爷用不着许多丫鬟伺候。女孩子就留着在义塾继续念书好了。

王四娘不死心,试探了好几次,又暗示只要能把大妹弄到内宅当差。一定会给他好处。没想到蔡实当了管家之后油盐不进,一句有用的话也没露出来。只叫“让孩子好好念书”。再四询问,蔡实也就多说了一句:“书读得好的,将来必然是有好处的。”

女孩子书读得好到底能有什么好处,王四娘一点不明白,不过眼见着大妹一天天大起来,她不由得有些担心起来――自己十五岁那会已经当了沈家的新妇了呢。再这么耽误下去可怎么得了?

想是这么想。平日里这些话她都放在心里头。

“大妹!把桌子收拾干净,一会就吃饭了。二妹,你来帮我烧火。三儿。你一边玩去。不要碍事!”

王四娘一边和女儿们说话,一边把饭菜放上炉灶上回热一下。炉灶里烧得是山上整枝下来的柴火,每个月按人头由总管理处分给各家各户的。正烧着火,丈夫沈大也回来了。

他一整天都在山上在桑园里忙活。脚上糊满了黄泥。先从屋门口的水缸里舀起几勺水把脚冲洗干净。这才换上家里的布鞋进到屋子里来。

看到老婆居然提前下班回来了,沈大一点也不惊讶――他在记工室已经知道了。

沈大沉着脸,王四娘和孩子们也不敢招惹没趣,一家人默默的围着桌子吃完饭,趁着女儿们收拾碗筷的时候,沈大才开口说老爷今天刚刚去看过桑园,说还要把桑园再扩大一倍。

他点着了老爷上次赏给他的水烟斗,咕噜咕噜的抽了起来:“……面积扩大不算。据说还要再请个人来教我们怎么种桑。搞密集种桑――我们家从爷爷辈上就种桑采叶了,还要人来教?真是!”

“又是从广里那边来得吧。”王四娘给一家之主沏上一杯末茶。这是开春的时候仓库清理茶叶囤子扫出来的茶叶碎末,廉价发卖给山庄里的奴仆,算是一种福利。虽然卖相不好,里面倒有不少上好的茶叶。

“大约是吧,这次新种的桑树和去年一样,也是从船上卸下来的树苗,我瞧着也没甚稀罕的,广东的桑树再好,总比不上本地的湖桑好。不知道为何老爷这么喜欢?”

“乡里乡亲的,大约也有人情在。”王四娘人情世故熟透,远比丈夫来得精明,“就说这庄子里,除了蔡管家之外,老爷身边但凡有点头脸的哪个不是从广里带来得?”

“说得也是。”沈大吐出个烟圈来,“看着广里那边一拨一拨的从船上来人到庄子里来,这也忒蹊跷了――老爷好像信不得咱们这里的匠人,大一点的事都要从广里那边调人手过来做。”

昨天又有船停在山下的码头了,是要来指导种桑的人已经来了吧。王四娘忽然想到,今天晚上传她去内宅,大约和这件事有关。但是自己并不会种桑,只会养蚕,莫非要今年真得要养蚕了?

正在猜测,沈大却面露迟疑之色,连着抽了几口水烟才开口说:“我听人说老爷今天晚上要传你进去问话?”

他的面色有点不好看,王四娘心中雪洞似得明白。平白无故的突然叫她到内宅去,还是在夜里。自己也算有几分姿色,是个男人都要好好想想。

当下说道:“是要传我进去。”她赶忙分辨道:“我看,老爷今年是要养蚕了,大约是要问这里面的关节吧。当初我们投靠进来的时候,他可是问过不少养蚕缫丝的事情。”

“怎么可能,这山上零零星星的桑树是不少,可是成片的桑园去年才种下。今年采不了叶子的。没桑叶养什么蚕呢?”沈大流露出怀疑之色。

没有自己的桑园,就得靠买桑叶养蚕。这对养蚕户来说是件非常担风险的事情。特别是到了蚕三龄过后,每天都要消耗大量桑叶,市面上的桑叶不但价格高,而且供应紧张。筹措不到桑叶就只能倒蚕。等于白白辛苦一场。所以养蚕户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桑园作为基本盘,酌情再从市上补充购入一点。

象凤凰山庄这样的,靠着山上七零八落的野桑树的叶子,根本形不成规模养蚕。今天忽然把王四娘传进内宅,用养蚕这件事来解释也难怪他不相信了。

“难说,我看我们这位老爷专能行常人不能行之事。”王四娘说,“你瞧着吧,今年肯定会养蚕。”

她见丈夫毫无释怀之色,赶紧又说道:“咱们一家子投靠进府也快二年了,老爷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也是看在眼里的。纵然有什么事情,我也拿得住!你放心就是。”

沈大粗重的喘了一口气,似乎想说什么,嘴唇动了动,还是没说出来。(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