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临高启明 > 第四十二节 演艺团体

临高启明 第四十二节 演艺团体

作者:吹牛者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4-06-06 17:23:26 来源:笔趣阁

话谈到这个程度,有些之前不便说的悄悄话就可以说开了,司凯德透露了一个半公开的秘密:杭州站利用江南士子的集资,专门成立了一家长江航运,专门跑江南到高雄以及临高的航线。

“这有什么稀罕的,办招商局的时候不也这样?招民股而已。”

“招商局元老院是出了股份的。”司凯德说,“长江航运杭州站一分钱也没出。”司凯德很小声的说,尽管房间内只有他和丁丁两个人,小声说话只是为了表示机密而已。然后,司凯德又补充了一句,“合资企业大有可为。”

丁丁想了一下,找个在临高登记过的土著商人注册个公司,登记几条船的,这都是现在的公开合法的。以现在的运力缺口之大,不管是政务院还是大波航运这个竞争对手,也都不会有什么意见。这事从头到尾都不需要赵引弓干什么,无非是找个身边人带着跑一遍流程而已,拿多少股份都是白落的,还真是很好赚的。

“高,实在是高。”丁丁竖起了大拇指,两人哈哈大笑了起来。

趴在紫铭楼的按摩床上,后背上传来力度柔和的按摩,丁丁迷迷糊糊的头脑慢慢的清醒了起来,中午喝得有点多了。他的情绪是昂风的,有了医疗和殖民贸易部的配合,加上伏波军那边已经有大佬帮他搞定,这个计划算是可以正式开启了,明天写个方案,安排好第一批派出的人,在政务院走个报备就可以动手了。从明面上看,这个计划他落下的好处不多,但是反过来一想,他还是头一回主持推进这么大的计划,涉及方面众多。只要办下来了,谁都没法否认是他丁丁指挥了整个工作。

主持过大型项目这个资历,过去丁丁没看出它的要紧,现在他有点感觉到意思了。

他还年轻,还想“上进”。但是再想往上走一走,这些就变得很重要了。正如马千瞩私下和他聊过的:“没做过实际业务,没有指挥过几百上千人的大行动,元老们,特别是那些还有点理性的酱油元老,会放心的把票投给你吗?”

“刷功劳,刷声望,两年后的元老院大会也许还赶不上,再下一次可就不好说了……”丁丁暗想。

他从紫明楼回到位于原临高老县城所在的“中央行政区”的文宣部的办公室的时候已经快下午五点了,此刻的他精神焕发,神采奕奕。他一踏入门厅,一个可怕的消息就传遍了文宣部的各个办公室:“今晚要加班!”

元老院的行政机构现在执行的10小时工作制,上午八点到晚上六点。中午有一个小时吃饭休息的时间。实际9小时工作制。

然而实际上元老的工作时间往往毫无定数,多数元老不但997,甚至几天几夜不下班待在办公室,困了就在办公室的宿舍里睡觉,醒来再办公。这就让其管理的业务部门叫苦连天。因为领导不下班,属下也没法下班,谁知道什么时候他会突然召见某人谈话或者要看什么材料

这种抱怨原本仅仅局限于元老的身边工作人员或者徒弟、学生之中。渐渐地,随着元老们的位高权重,他们勤奋工作也渐渐波及到了管辖的整个单位,弄得归化民们叫苦连天。

最后不得不由相关部门出面对元老的工作时间加以规定和限制,免得随心所欲,搞乱所有人的生物钟。

丁丁在下午五点的时候来办公室,意味着即使有元老院的限制性条款,他的属下们大概也得挨到八点之后才有可能下班了。所有人都在胆颤心惊的等待着总务科的妹子出来“订饭”。

幸运的是,总务科的妹子没有出来订饭。丁丁回到办公室更多是想理一理自己的头绪,而不是急着要办什么公。

机构调整对他的部门影响不大,目前他管理还是过去文宣口的那部分。胡青白虽然是“相”,但是基本不过问非教育类的业务。

他的管辖范围不大,但是机构却很多,凡是和文化或者宣传搭边的部门都在其麾下。文宣部大楼的门庭里悬挂着它下属的所有部门和机构:广播电台、临高时报社、临高木偶剧团、中央实验艺术团……

琳琅满目的牌子不少,但是具体细分起来其实只有三个部分:出版、演出和群艺。相对应的也有三个部门:宣传处、演出管理处和群众文艺处。

若是在旧时空,他这里属于业务管理和指导,但是在本时空,具体的业务实际也要他去做。说是管理,实则还要经营。

诸如定期出版的报纸、杂志,不论是内部发行还是公开销售,从采编、校对、清样到发行,一开始都要元老亲力亲为。这十年来借助于教育系统的卓越贡献,丁丁算是一步一步把这些活给理顺,安排下去了。但是归化民的能力和学识都有局限性,很多事情还是要元老自己来。

丁丁的老婆潘妮现在常驻在百仞镇的光明大姐,集诸多出版社、报纸和杂志的总编为一身。至于最关键的《临高时报》、《启明星》和《每周要闻》的总编职务,慎重起见还是由丁丁自己兼任。

演出团体相对而言对元老的依赖要略少一些,毕竟17世纪还是有一些民间演出团体的,诸如马戏班子、木偶戏班、地方曲艺班子、各种民间艺人之类,但是普遍存在规模小,演出水平低,演出剧目不合适的问题。而且艺人大多穷困,若不能给予适当的保障,他们大多会流浪离去,完全不能“掌握队伍”。

所以尽管喜欢把“市场化”挂在嘴边,元老院在文艺流域最终还是不得不走回到“官方团体”的老路子上。

丁丁也好,整个元老院也好,都不喜欢“官办演出团体”。因为每多一个团体一个项目,就要多出一笔人头费和运营费用。

但问题是要是不自己办,很多新的演出形式和内容就完全推广不下去。现在如火如荼的临高木偶戏,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了元老院提供的大量养分的滋养才火起来的,不然就只能是家庭小戏班赶集式的演一些老剧目而已。

于是“公办剧团”就随着形式和元老们的个人爱好雪球般滚动的组建起来。资历最老,名气最大的,自然是临高木偶剧团,虽然冠以“临高”的名头,实际是丁丁手下最强的演出团体;其次乃是中央实验艺术团。这个剧团下属艺术门类堪称一应俱全:音乐、话剧、音乐剧、儿童剧、各种流派的歌唱和舞蹈……不管眼下有没有条件开展,只要有元老会那么几下的,全都开设了出来选拔了专业或者业余的演员。能不能演出暂且不论,先把相关理论、知识和技巧传播下去。它属下的临高西洋乐团和民乐团经常在各种场合演奏,重大场合也客串军乐队。没错,元老院每次阅兵或者重大活动负责演奏的军乐队的成员并不是军人。排名最后的最后乃是临高戏曲社,包括元老院在本时空发掘来的民间戏曲、曲艺和从旧时空移植过来的曲艺类目。

受惠于元老院治下受薪阶层的扩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民百姓有了一点闲钱用在文化娱乐项目上,木偶剧团和临高戏曲社的总体营收状况还不错。特别是下里巴人气息浓郁的临高戏曲社,在没什么投入的状况下利润率反而比木偶剧团还要高。

总得来说,丁丁并不太愿意自己手下有这么庞大的演出团体,这倒不全是因为财政支出的问题――除了实验艺术团之外,木偶剧团和戏曲社目前都能自己养活自己。但是他知道但凡公办演出团体,年深日久必然会衍生出许多弊端和矛盾出来。根据“十人团”内部的报告,戏曲社里王涛的几个说评书的徒弟都有不同程度的“怪话”。

这事,王涛也和他谈过,他收得徒弟不少,原本多是“文艺积极分子”,在军队和企业里业余演出。后来成立了戏曲社,就把一些演出水平高的徒弟集中调了过来,由他专门传授,作为职业演员演出。

受惠于王涛在旧时空还算专业的演出水平,加上大图书馆掌握的海量音频资料:除了有传统评书,还有许多网络小说的评书版、有声版,因此一经推广立刻火爆。比起文宣部出版的通俗文艺作品,评书的受众门槛更低。因此很快就形成了“评书热”,演出邀约不断。

这股热潮固然可喜可贺,但是随着票房的大卖,一些人迅速窜红,在“角”的出现和号召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谁养活谁”这个问题。

当然,现在的王涛作为“祖师爷”还能压得住他们,但是压得住只是“口服”并不是“心服”。因此丁丁和王涛等人商量下来,与其等团体内部问题发酵出来再处理,不如现在就开始改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