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临高启明 > 第二百一十六节 拔刀相助

临高启明 第二百一十六节 拔刀相助

作者:吹牛者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11-14 01:57:14 来源:笔趣阁

乐子仁一副听令行事的表情,张家玉则点了点头。

“我阿妈跟他过不下去了,想离婚,”关宗宝拉着黄氏,催促道:“阿妈,你跟长官说吧。”

黄氏犹犹豫豫,在关宗宝的几番劝说下终于开了口,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多年的辛酸找到了发泄口,终于有人可以倾诉。当下从她怎么嫁入关家的门,婆家怎么欺负她,老公年轻的时候怎么在外花天酒地,生病之后怎么对她母子进行精神折磨,怎么不顾儿子的前途让他退学……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全都抖了出来。一口气絮絮叨叨的说了有小半个时辰。

赵和宁受黄氏的情绪感染,不禁想起自己的亲生爹娘在她年幼生病之时狠心地将她扔在桥边,任她在寒风中消逝,要不是遇到赵引弓救了她,早已连白骨都不知被哪条野狗啃干净了,因此她对黄氏母子的境遇感同身受,听着听着也流出了同情的泪水。

赵和宁流着泪,面前不知何时多了一条手帕,她顺手接了过来擦干泪水,才看清是张家玉的手,有些不好意思。

关宗宝也拿了一条毛巾给黄氏擦脸,黄氏嗓音沙哑地说:“我是真不想跟他过日子了,我自己受苦也就罢了,你看宝儿的脸,青一块紫一块都是他打的,腿上还被他咬了一口。”

说着便捞起关宗宝的裤脚,小腿上一个红肿的牙印还有血迹,掉了一大块皮,颇为瘆人。

“小哥上点药吧,感染了可就严重了。”赵和宁皱了皱眉头,让乐子仁拿出一小瓶磺胺粉递给关宗宝,虽然制药厂已经有了效果更好的磺胺密定银软膏,但这次没有带在身上。

赵和宁又道:“婶子,你放心,只要你想离婚,我一定帮你。”

“关氏人多势众,多年来无人为我母子做主,哎,怎么离啊,呜呜呜……”

赵和宁有些气愤,道:“他人再多还能挡得了子弹?我倒要看看这一族到底有多横。”

听了黄氏哭诉的悲惨遭遇,张家玉也被这个关有德气得牙痒痒,原本他对插手别人的家事还有犹豫,不过赵和宁义不容辞的表态激得他也情绪上头,道:“大婶你放心,匡扶正义乃我辈义不容辞之事,即便是你的家事,我们也定要向关氏讨个公道。”

赵和宁却道:“什么家事?上了法院那就是公事。不就是离婚嘛,我在临高见得多了,我们有个首长就被他老婆休了。”

“妹子,是临高来的?”关宗宝问。

“不瞒你说,我们是跟着县长下乡的考察队,现任张县长就是我老师,婶子这事本姑娘管定了!”赵和宁咬牙切齿地说。

关宗宝与黄氏俱是一惊,原以为求的是旁边这位乐长官,没想到眼前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姑娘才是正主,竟然还是县长的门生。

自古向来是“青天大老爷”比“王法”管用,黄氏当即拉着关宗宝跪下,哭道:“请青天大老爷为民妇做主!”

张家玉和赵和宁连忙将她母子二人扶起来,赵和宁道:“婶子无需多礼,元老院治下人人平等。这样,你们且回去。三日后到九江墟的派出所来,我遣一书记来此为你写一份离婚诉状,此事交由巡回法院审理,关有德有没有病跟你离不离得了婚没有关系。”

黄氏母子千恩万谢,要留赵和宁三人吃午饭,赵和宁以还要去他处考察为由婉拒了,见她母子可怜,走之前又从口袋里摸出一块“半元”的银币相赠。

回程路上,乐子仁的肚子里传来咕咕声,他自嘲道:“我这肚子不争气,哈哈哈,赵小姐,先去那边树下吃点干粮再走吧。”

盘坐在树荫下,乐子仁从背包里取出干粮和水递给二人。经此一事,张家玉不禁对赵和宁有些钦佩,道:“没想到和宁虽是女子,却也是急公好义之人。”

与其说赵和宁是为黄氏的遭遇触动而难过,不如说是黄氏勾起了她被生身父母抛弃的伤心往事,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清楚,不足为外人道。赵和宁不愿提起伤心事,只道:“哼,我要是遇到这样的男人,他敢欺负我,我一枪给他崩了。”

乐子仁吓得一哆嗦,差点噎着。话从这位赵小姐嘴里说出来,崩了估计也就崩了,还是不要招惹她的好。

张家玉问:“和宁,为何不留下吃饭,说不定还能打听到更多的消息。”

赵和宁道:“临行前首长千叮万嘱,不要随便吃陌生人的食物。”

“这是为何?我以为首长吩咐不吃陌生人的食物,是担心有人下毒暗害我们,这母子二人却不像下毒之人。”张家玉道。

赵和宁道:“防止中毒的顾虑确实是有前车之鉴,以前临高有工作队下乡便是因为吃了村民下毒的食物而全军覆没。但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食物本身的安全性,你可见他家有热水?”

“只有井水,不过这有何问题?”张家玉有些不明白。

“看来你得补补寄生虫的课了,”赵和宁道,“凡农业区都需使用粪肥,人、畜粪便中多有蛔虫、钩虫的虫卵,水源易被污染,若是喝了生水,就容易染上寄生虫。对了,你可注意到黄氏母子面色不太正常?”

“面有菜色。”张家玉回想了一阵答道。底层老百姓饥一顿饱一顿,普遍营养不良,通常面色发黄,看起来就不健康。

赵和宁却摇摇头,道:“江浙有一种病,民间称为‘桑叶黄’,患此病者肤色萎黄、倦怠乏力、面足浮肿。我小时候以为这是蚕户的正常现象,到了临高之后才在张老师的生物课上学到,这是一种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唤作钩虫病,因其多发于蚕桑区,俗称‘桑叶黄’。患此病者,轻则皮痒难忍、头晕贫血、时觉恶心,重则下肢或全身水肿、有气无力,逐渐丧失劳动力,故又叫懒黄病。孕妇感染引起早产、死胎,儿童感染还会影响发育。这种病在广州府也很流行。”

“竟如此严重?”张家玉有些诧异,他虽然家贫,但作为读书人,下地劳作的时间少之又少,中了秀才之后更是全力准备科举,对劳动人民面对的风险知之甚少,想起父母的辛劳,心中又多了几分愧疚。

“你说呢?要不然关宗宝一个年轻小伙子加黄氏二人会打不过他爹那个病秧子?”赵和宁道。

“原来是菜鸡互啄。”乐子仁调侃起来。

张家玉感慨道:“白乐天曾作《观刈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往日我只知天下事,却不见眼前事,陆放翁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今日才有所悟,惭愧惭愧。”

张家玉能这样说,想来也是个有良心的人,赵和宁不禁又增了几分好感,嘴上却道:“首长们看不上明朝那些酸文人是有原因的,一个个嘴里念的是‘之乎者也’,实际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终日饱食却不思民间疾苦,简直饭桶,真是愧对粮食。”

“和宁,可有消解寄生虫之法?”张家玉问。

赵和宁摇了摇头,道:“眼下无解,只能感染之后进行治疗,但是多数农户为了省钱,是舍不得去看大夫的。”

再便宜的药,对这个时空的很多人来说还是太贵。穷人得病,从来也不能指望医药,全靠“扛”、

“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张家玉叹道。

“不过,长远来看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赵和宁想起了以前张枭上课的时候说过的话,“蛔虫、钩虫这类寄生虫病主要的传播媒介是粪肥,虫卵跟着粪肥一道进入土壤,这也是为什么要将粪便沤制成熟才能施用,虫卵在沤制过程中会大量死亡。只是很多农户为了节省劳动力,或是不愿意沤肥或是时间不够。所以土壤中天然就存在大量的虫卵,人只要接触这些土壤,就可能感染,避无可避。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这类寄生虫病,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当化肥的产量足够大、价格足够低,可以完全替代粪肥的时候,也就是这些疾病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

“又是生产力!”张家玉吃了一惊,元老院的这套理论竟然与现实丝丝入扣,难怪不到十年便能席卷两广。

众多干部被派遣出去“采风”的同时,张枭也没闲着,医药卫生是他老本行,他先是带着侯清考察了九江“种痘局”天花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情况,随即让她带队去各地采样,调查寄生虫感染情况,接着带领田凉考察本地的教育情况。

广东的流行病问题,一直是卫生口最关心的问题。本地和海南不同,人口密度极大,一旦发生流行病就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广州的鼠疫算是结结实实的给元老院上了一课。如今各县都把“防疫接种”当作要事来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