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临高启明 > 第三十六节 索尼亚(十五)

临高启明 第三十六节 索尼亚(十五)

作者:吹牛者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11-14 01:57:14 来源:笔趣阁

“4900米!”操作测距仪的士官在忙乎了一阵之后终于报出了一个数字。李迪暗自摇头,准确的数字应该是5000米多一点,他刚用激光测距机打过。不过这个数字也算很接近了,火炮发射后看着落点再稍微修正一下也不是问题。不过现在是在起伏很小的浮码头上,又是风平浪静,真到了海上估计还能有几倍的误差。他看着林汉隆招呼从人支起一个小棚子,正罩在测距仪顶上。 “怎么,这玩艺怕水还是怕晒?” “都怕。还怕潮,怕盐雾。” “好娇气的东西。” “想用好东西还怕娇气?”林汉隆笑道,“我这还没有要求真空无尘呢……” “别别,咱们这海军哪用得了这么牛逼的东西。”李迪说。就眼下而言,光学厂自己生产的望远镜平常都是收在防潮箱里妥善保管的,箱子里还有定期更换的生石灰吸收水分,就这样还是免不了出现发霉、积盐等问题,需要定期地用专用的镜头布温柔地擦拭。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大批返厂维护。这个大家伙看起来没有什么密封措施,到时发霉生锈了如何是好? “要不是带来的一米测距仪实在太少,我都不想要这些玩意……” “靠旧时空的储备,能混到什么时候呢?再说数量也不够你们那海军装备计划。”林汉隆说,“这是个试验品,我都没加密封--这样拆开方便些。毕竟需要经常打开调整。等真正装舰时自然会整体密封起来。” “密封效果怎么样?” “这就要感谢老黄了,别看元老院里有人天天骂他是汉奸,可是他给咱们弄来了不少好东西,比如麂皮还有冷杉木。估计成品无故障使用周期大概能维持三到六个月。” 处理过的高质量的鹿皮做得密封件性能尚可,从冷杉木中提取的树液在萃取后虽然有一点偏黄,但还是可以当作光学胶来用的。林汉隆还打算在测距机上设计几个装干燥剂的容器,以保证其内部的干燥。他估计经过努力之后,这个测距机在海上一次坚持三五个月不成问题,之后可以回厂保养。他觉得这作为实验品来说还算可以了。将来么,海军必然要有专人和设备来负责光学器材的维护保养的。他只要把这些人培训好就了。 “你看什么时候组织定型?”李迪觉得性能上勉强也算可以了,三到六个月的周期也足够了,毕竟海军的战舰也无法在海上连续部署太长时间。 “随时可以,性能上再要提高也力有未逮了。”林汉隆双手一摊。 “好吧,那我尽快安排。”李迪说,“型号嘛,我看就叫试一式二米舰用测距机。等定型之后把‘试’字去掉就是了。” 林汉隆从马袅回到百仞已经是晚上了。一到光学厂,蔡俊杰就提醒他:出去好几天了,赶紧回家吧。 “急什么?”林汉隆对一手打造出来的光学厂十分的经心,出门在外,不管多晚回来也得到厂子里去转一转。看看生产秩序是否正常,工人们有没有按照规程生产。“房子就在那,早回去晚回去不是一回事。” 蔡俊杰无话可说。只好看着他爹--目前负责管理厂子日常事务的蔡生介。他的鼻子上架着一副带着挂绳的老花眼镜。 他首先报告了有位南洋公司的元老来找过他,说有要事相商。林汉隆不以为意的哼了一声,来找他的元老太多了,个个都有要事,搞到最后无非都是想“开后门”搞某种光学仪器而已。 “不着急,他有急事自然会再来。”林汉隆说,“新设备的试生产情况怎么样?” 厂子里最近新到了几台磨制设备--临高生产的机器设备的寿命往往很短,一是早期的零部件大多质量低劣,装配精度差;二是升级很快,每当工业部门取得一定进展之后,新设备往往就有质的提高,这使得旧设备很快就被冷落,列入“淘汰”。就说他的光学厂的设备,几乎每年都要更换一批新得。 蔡生介拿出工艺记录本,又送过来一个木盒子。 “这就是新设备试磨出来的镜片。” 林汉隆拿起玻璃镜片,打开了工作灯,稍稍端详了一番,眉头忽然皱了起来。 他在工作台边忙碌了一会,抬头道:“老蔡,你给我打个电话到机械总厂,问问袁好问还在不在厂里?” “首长,天都黑了,您又是刚回来,有什么事明天再说不好吗?”蔡生介劝道。 “你快打吧,袁好问这会肯定还在机械总厂里。” “你们造的这设备间隙有点大了吧!”林汉隆取出两片刚刚磨好的透镜放到袁好问的办公桌上,“你自己看看用你们的设备磨出来的镜片。” 说着,林汉隆把双手往胸前一抱,玩味地看着面前的袁好问。袁好问随手打开工作灯,抽了一张白纸铺在工作台上,戴上手套慢慢拿一片透镜放在纸上,又把另一片透镜叠放上去,于是便看到了彩色的条纹——这边是由于等厚干涉效应产生的牛顿环。 不过此时的牛顿环却实在不像是圆环的样子——有的是椭圆形,有的是鸭蛋形,有的地方许多条纹挤在一起,反正不能称之为圆环。 “老林,看这条纹密度和范围,这球面的球半径应该接近百米了吧,”袁好问又不慌不忙地说“这已经是镜片研磨机能加工的极限了,您磨这样的镜片要用到哪儿去呢?” 林汉隆心里一惊,本来他磨制这两片镜片就是为了考验新接收的镜片研磨机的精度,并没有想什么实际用途,没想到这机械口的袁好问居然看穿了,便说:“我也就是为了检测精度,还没想实际用途呢。不过,历史上在消色差技术成熟之前,曾出现过几十米焦距的透镜……” “那也不用近百米的球半径吧!”没等林汉隆说完,袁好问便打断了他,“不过我们机械口还真需要这样的大半径弧面设备,要不是看你天天为了海军陆军的测距仪望远镜炮队镜忙不过来,早就向执委会打报告啦,” 袁好问说着站起来搭上了林汉隆的肩膀,“旧时空钳工的框式水平仪,分度值是0.02mm/1m,当时机械口没个正经钳工,这种设备只带了十几套,现在哪个单位用不到?我这儿也只有俩,平时只敢用一个,都不敢让归化民碰。” 说着摸了钥匙打开大理石平板旁边的柜子,取出了一个大木盒,上面赫然写着“框式水平仪”,和一行小字“上海量具刃具厂”。 袁好问打开盒子,从中取出一个30公分见方的金属框,立在一边的大理石平板上,说:”这就是了。“ 林汉隆仔细端详起来,只见这金属方框约5厘米宽,四面平直,有特殊的花纹,底部和左侧的平面上有约三厘米宽的V形槽,想必是为了方便测量圆柱体;框体底部内侧镶有一大一小两个水准器,内有气泡;大水准器与框体平行,小水准管与框体垂直;一侧还有上海量具刃具厂的徽记和20um/m的字样。此时,大水准器中的气泡正稳稳地停在中央。 “主水准器上的刻度间隔约两毫米,对应的弧度半径可就是一百米了。“袁好问见林汉隆看得仔细,在他身后慢慢说道。 “怪不得你当时立马就同意把镜片研磨机的极限设置成100米!”林汉隆恍然大悟:“没想到咱俩一个光学口、一个机械口,怎么就想到一块去了呢?就算为了你们机械口自己,你也要想办法提高镜片研磨机的精度!“说着笑了起来。 “你还说呢,这可是个大工程!”袁好问不知从哪儿拿了两瓶格瓦斯,递给林汉隆一瓶之后,自己灌喝了一口,慢慢说道:“我猜得到这些光学设备会出问题。因为精度是很昂贵的。” 袁好问慢慢开始打开了话匣子:“大家都知道,标准化的核心是精度的控制与管理,而精度靠什么来实现?” “靠检测!”林汉隆刚喝了一口格瓦斯,加上之前谈的开心,于是果断地插话了。 “对,靠检测,或者说,靠测量来保证。”袁好问顿了顿,“测量要依靠什么?” “量具!”林汉隆果断地说道。 “对,问题就出在量具上!”袁好问把格瓦斯往办公桌上一墩,开始长篇大论: “零件的精度靠工具加工和量具测量来保证,量具的精度由谁来保证呢?那就是计量工作。比如说,旧时空的工厂里,每个游标卡尺都是半年由计量局检定一次的,精度不达标就要修理或报废,当让后来就是买新的,不光是游标卡尺,天平、砝码、温度计、电压表、秒表哪个不是量具?我们现在D日以后这么久了都一直没顾得上这个,加上这样超负荷使用,估计得有一半的量具需要修理甚至报废。也正因如此,设计精度无法保证,才让你们那批设备出了问题。”袁好问喝了口格瓦斯,继续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