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血火河山 > 第二卷 血火大地 第一百一十七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

黄河,这条养育了中华民族无数优秀子孙的黄色巨龙,在12月11日这一天,必将激荡起民族觉醒的呐喊,卷起震动山河的雷霆。

在郓城到鄄县,中华帝国陆军第2师的数万人马正静悄悄地等待着。

在5师以血肉代价打通了前进道路后,柳波成的2师轻装疾进,避开一切可能避开的战斗,于12月3日到达黄河边,经过数天的准备,柳波成决定在12月11日这一天强渡黄河天险。

这时2师的处境已非常危急,身后,是反应过来,由济南调来的北洋军第5镇,及4万清兵地猛追,目前已达到东平;黄河对面,是8万清军,虽然这8万人无法和北洋军相提并论,但依仗着黄河天险,足以抵得上数十万人。

在决战前的动员会上,柳波成的话落地有声:“现在情况非常严重,后面是北洋几万的追兵,如果让敌人追上,把我们夹在中间,不但影响到整个战略进攻,第2师甚至会全军覆没!”

说到这,他的声音变得坚毅有力:“自古狭路相逢勇者胜!”他抬高了声音:“狭路相逢勇者胜啊!明白吧?从现在起,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敌人围追堵截,我们要以进攻的手段对付进攻的敌人,从黄河上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只要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能打过去!不惜一切牺牲和代价,打过去!”(注)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让2师官兵们热血沸腾。

为了顺利强渡黄河,2师收集了一切可能收集到的船只。山东人民,这些梁山好汉的后代们,秉承了祖先的热血,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下,在最短的时间里,为2师准备了充足的渡船。

首批抢渡的,是2师5旅17团的突击队,由团长冯旭东亲自带队。

12日11日晚8时30分,强渡黄河开始。

载着冯旭东为首的15勇士和一挺重机枪的渡船率先破浪冲出。

黄河在咆哮,掀起一个又一个的巨浪,仿佛要给这些为了争取民族进步,国家强盛的勇士们巨大的考验。喜怒不定的巨龙将渡船从峰顶推到波谷,又从波谷推上峰顶,久住陆地的战士们,纷纷开始呕吐。

船老大笑道:“现在是冬季,这还算好的,你们要6月份来,那可了不得了,不用说打仗,等到了对岸,你们怕连路都走不动了。”

冯旭东吐得脸色发白,勉强说道:“我们要连这都征服不了,那还谈什么统一全国。”

就快要接近对岸的时候,清军发现了渡船,一阵大呼小叫的慌乱之后,清军开始打炮,机枪也同时响了起来。一发发炮弹在渡船四周激起阵阵浪花,一窜窜火舌从战士们的头顶穿过。

“机枪开火!”冯旭东下达了命令。几乎同一时间,各船都响起了反击的枪声。

几分钟后,突击第一船到达了对岸,没等船停稳,冯旭东第一个跳下了船只,大喝一声:“狭路相逢勇者胜!重机枪扫射,其余人跟我冲!”

15勇士在团长的带领下,发出震天地怒吼,纷纷跳下船只,在冰冷的河水中不顾敌人的火力,冲锋、冲锋!

清军的战斗力低弱,士气低沉,指挥官懦弱无能,冯旭东对面的足足有200来守军,在突击队的第一次冲锋下,清兵领队竟然吓得跳上战马,回头就跑。

有什么样的官就有什么样的兵,长官带头,剩下的士兵可不不客气了,掉头纷纷逃跑,枪支弹药掉了一地。

冯旭东当机立断,以后续部队巩固既得阵地,带着陆续冲上岸来的37团战士,步枪上刺刀,手榴弹揭开盖,不管遇到任何敢于顽抗的敌人,立刻消灭之。

强渡黄河战役中,仅冯旭东带的37团,就前后突破清军黄河阵地十余个,歼灭打跑清兵两万多人。

冯旭东和他的37团,也因此被命名为“强渡黄河英雄团”!

突破的渡点越来越多,上岸的帝国士兵越来越多,8万满清军队,在无畏的2师官兵冲击下,纷纷四散溃退。

整整一夜的战斗,2师浴血前进,胜利的捷报一个接着一个传来。

天亮的时候,黄河天险被全线突破,血路杀出来了!黄河对岸全是帝国士兵的身影,再也看不到一个敌人。

随着柳波成踏上了黄河岸边,强渡黄河战役胜利结束,此战的意义并不是歼灭了多少敌人,而是顺利完成了总参谋部的战略构想,为推翻满清统治迈出了重要一步。

“电帝国元首并总参谋部:职柳波成部帝国陆军第2师,已于1905年12月11日夜强渡黄河成功,至12日清晨,黄河天险已被我全线突破。即日起2师将以最快攻击速度进攻保定,望海军全力配合2师4旅登陆之计划。

帝国万岁!中华民族万岁!

阳谷,2师师部,柳波成。1905年12月12日。”

此时柳波成的面前,北京城仿佛已经在望,由山东聊城至河北,已无强有力的守兵能与之抗衡,历史的契机,就掌握在了柳波成的手里。

黄河天险的被突破,让山东战场的1师和5师,对北洋军加大了攻击强度,展开开战以来最凶猛地攻击,死死的将满清最后的救命稻草北洋军拖在山东战场。

北洋军也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进攻心有余而力不足,况且河北告急,一旦河北有失,则北京亦不能保;而撤退也很困难,自古以来,敌前撤退,必须精心设计,周密组织,但北洋军现在两样都不具备。

焦头烂额的北洋军内部也分成了两种声音,一方认为应该迅速不计代价地从山东撤兵,回援北京;另一方认为仓促撤退必将遭至全军覆没,应当固守山东,以求战局变化。

最后各将领还是将目光投向了袁世凯。

袁世凯心里也烦闷之极,没有想到自己的部队,被当年的手下败将来回调动,中了调虎离山之计,现在形式危急,一步走错,后果不堪设想。

看着众将期盼的眼神,袁世凯终于下了决心:“看来大清的气数尽了,咱们几万辛苦建立起来的北洋精兵不能陪着殉葬,我命令,北洋军收缩防线,固守济南、德州、淄博,只要能够守住这些地方,咱们将来就有和谈的资本!”

北洋诸将面面相视,大帅这是要抛弃满清政府了。

前线进展顺利,但在南京的帝国元首李国勇,却遇到了他这一生最大的危难。

(注:柳波成之话为历史上刘帅原话修改而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