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湘信有鬼 > 第十二章 在希望的田野上

湘信有鬼 第十二章 在希望的田野上

作者:宝庆十三郎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50:38 来源:笔趣阁

如今我仍然对当初老人们说的故事记忆犹新,这架历史悠久的老对坑是有故事的。

对于一架乡里人用来日常用度的工具,在我幼时被人渲染上了神秘的色彩。我可以选择不相信关于它的传说,或者说和它没有一点直接的关系。

但是它的传说就在那里,不管怎么样深埋在我心里,直到许多年以后还一样。

甚至有的时候都已经想不起它,可是只要回到那片土地,依然会感觉它就在那里。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情怀,但是每当我静下来,只要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心头总会涌现它来。

不管在我心里头埋藏了多少的记忆,甚至还有许多比它更值得回忆的。但是都不如它那么平淡,我感觉它曾神秘了我的童年。

当然,在我懂事起,知道这架是叫老对坑,它前期的故事还是平淡美好。因为当初作为大院新建时配套的用具,它每天被使用的频率还是很高的。

在那个还没有普及磨米机、碾米机的时代,它简直就是农家乡里的宝物。当然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它最多也就是这一家大院里的用具而已。

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它每天静静的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当然也许会湮灭在时间的长河里面,因为就我所能见到的,在我们村里因为有了柴油发电机,所以已经开始有柴油碾米机了。

但是因为这晚的这件事情,老人们再次的说到了它。那么它再次名声在外,那段时间里对于村里人来说,它便已经是主角了。

老人们平常说的话,有一些我感觉很有道理,因为很多话都是他们人生的积累。在老对坑这件怪异的事情上,老人们只说了几句话。

他们认为做什么事都是有因果的,这点我却是深深的赞同。

那时候我还不尽明白,这些话的真正意义,但是已经隐隐感觉不简单了。后来随着我慢慢的了解,才知道这是老对坑的故事,大家把它戴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不管是这死物还是工具,都和大院里的人是息息相关的。

关于老对坑的传说,具体是涉及到哪一年,老人们都已经记不清了。当年参与那件事的老人,要么已经慢慢逝去,要么已经记不清当时具体的时间了。

但是还知道那件事的老人,他们都清楚的记得,那应该是解放前最困难的那几年发生的。因为当时全国各地的百姓都饿肚子,许多人逃荒出去要饭,希望走出去能够活下来。

当时鬼子肆掠了几乎整个国家,受苦最深的自然还是老百姓。有些家里人口多的,完全已经无法生存下去。正好国难当头国家号召百姓入伍,于是许多家庭便让孩子去部队。

老百姓的想法很简单,等在家里也是饿死,不如去到部队也许混口饭吃。不管是正规的**,还是当时占山为王的共军,只要去了有口饭吃,他们做什么都愿意。

而我们这个小山村,虽然当时没有波及到大的战火,但是据说离着战乱也不近了。这里只是湘楚境内很普通的一个地方,但是因为有不少人在广西做生意,外面的动静了解的还是很早。

这里虽然不是世外桃源,但是自明代以来,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朴实。大家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那就是依然可以过普通平静的生活。

这里看起来一切都很普通,之所以说它普通,因为当初这里连条路都没有。因为湘楚人当年的食盐,大部分来自于广西,所以祖辈便常年往返于湘楚广西之间。

随着这些祖辈的出行,自然便带出去了一些人,大家都跟随着这些最早出去的祖辈。而在鬼子横行的年代,村里很多人担心战火,便外出广西谋求生路。

我想当时这些人大部分可能想寻求庇护,因为广西是桂系军阀的天下。据说我太公便是和桂系军阀有联姻,在湘楚和广西交界的位置,一个叫东安舜皇山的地方,自己拥有半条街的商铺。

对于这些事情我只能是遥想而已,毕竟太公的后代在那个非常的年代,基本上没有遭受什么打击。大多数都可以无恙,而只有我爷爷这一支遭殃。因为当初和桂系军阀联姻的,就是我爷爷这一房的子弟。

大院里的人,甚至我们家族的人,对这些事情都闭口不提,毕竟这些事情太敏感太伤人了。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挨着那些国道边的一些村庄,虽然出门同样都要靠走路,但是比我们这个村子还是要方便许多。平时没有人特意走近我们村里来,这里根本就是一方贫穷的小乐土。

不过那时候富贵人家奢侈,出门最多也是坐个轿子,据说还有过骑马的。这是我们村里长辈当年的梦想,发誓也要过这样的生活。大家便想到了路,要让村里有一条通途的大路。

也是因为村里出了四家大富之家,所以后来逐渐在当时也算是远近闻名。何况还有一些跟着这四家的近亲和族人,在当时也都算是家境富足,于是更使得村子名声大振。

有了这些富家的支撑,而且四家都算了同姓本家。加上其中一人和当代几个名人是同窗,于是县里都对村子这里重视了起来,不久便让小小山村成了本县第一村。

这些前辈当年闯下的基业,就是在几十年之后的时代,也令这些老人唏嘘不已。

当时所谓的官道,指的是县里通往衡阳南下和广西两地的主道,也是湘楚南下两广的主道。本来是不经过我们这个村里的,而是在十余里外的向家村的一条古街路过。

作为附近最先崛起的富户,村里的四个富户首先想到的便是给村里修路。这一点在许多年后,我们这里又出了一个超级富豪,却从来没有过类似的想法,可能是时代不同了,人的想法不一样了。

而其中最为积极的人,便是在解放前那个时代,个人便居然已经拥有一台汽车的富豪。如果论辈来说,他和我太公乃是堂兄弟,大名人称魏翰公。

不管后世如何评论,魏翰公当时做过一些什么,那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官道最终改道我们村里过了。

这在当时自然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因为正好碰到了鬼子攻湘,四下里人心惶惶。有人说鬼子要打过雪峰山来,有人说鬼子已经打到了湘潭。

反正在那个信息滞后的时代,人们无所适从的盲目。在政府一声令下,说修路抗战的由头下,这条路便改道成功。

因为说到改路,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政府召集了不少流民和难民来修路,这些人都呼丫丫的涌来,自然是为了那两顿饱饭。人口众多也冲击了村里,但是幸好有驻军和魏翰公这尊大神,这些人倒是没有起什么幺蛾子。

那时候,老对坑天天几乎不停,不但自己人要吃要碎磨东西,这些来修路的人,也分散到了几家大户附近来住。这人一多,需要碎磨粮食就增多了。

据说每天村里都有悦耳悠扬的歌声,因为这些流民和难民有**成都是要饭的,被政府一股脑都征集了来。而他们最擅长的便是唱《莲花落》,那是要饭的法宝之一吧!

现在想来,当时的情形总是令人追忆。当年那些人做过的事,总是令人沉醉和向往,当时却是如此的无奈和辛酸。

据说湘楚一带往南,地形丘陵延绵,如果本就有道的地方,只要稍加修改,就可以成为一条好路。所以路过我们村路的这段路,因为接驳往广西和衡阳方便,不到一个季度的时间便修好了。

几家欢乐几家愁,道路的通途对于我们村里的人来说,这是造福后代的大好事。乘着这个大好时机,魏翰公还召集了家族里的族老,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修谱活动。

一时间不说十里八乡的人们,就是县里的老爷们,都知道了我们村里的大事。

据说县里有位老爷想给我们唐家家谱写序,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魏翰公却委婉的拒绝了。那位老爷居然不敢生气,因为魏翰公聪明的在公共场合提过几嘴,要叫自己的那位名人同学写序。

村里的人走出去,都感觉自己的腰板挺直了许多。

就是到了后代我们这个时候,听到一些老人说起当初的事情,也感觉脸上有光。在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我们这个村里的人却感觉一切都有了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