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 第五七五章 力排众议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五七五章 力排众议

作者:木林森444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12:50:10 来源:笔趣阁

对地点的改变,李鸿章自然没有异议,而且既然是要协商山东的交割事宜,自然是在山东的地方举行会谈更好一些,而从中也看得出,海外华人还是十分看重这次会谈的。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于是李鸿章立刻发电给袁世凯,让袁世凯到上海来与自已汇合,然后一起去青岛。

三天以后,李鸿章收到袁世凯的回电,原来袁世凯表亦,自己不到上海, 而是直接从济南去青岛,随便把赔偿给海外华人的十万两白银亲自押送过去,在青岛等候李鸿章来汇合。

其实李鸿章也清楚,袁世凯直接从济南去青岛当然要方便得多了,因为济南到青岛大约有700里的路程,比从上海到青岛到近了差不多一半,当然济南到青岛全是陆路,而上海到青岛则是可以走海路,因此两者实际基本差不多,但从济南到上海却是足有1600余里的路程。

当然李鸿章要袁世凯来上海和自己汇合,到也不是有意要折腾袁世凯,而是考虑到现在袁世凯和海外华人还有矛盾,虽然李鸿章估计海外华人既然同意了让袁世凯去青岛,也就不会把袁世凯怎么样,但让他独立一人去青岛,恐怕会让袁世凯有所顾忌,但此李鸿章才要让袁世凯和自己同行。而现在袁世凯主动提出自己从济南直接去青岛,李鸿章自然不会有异议,不过对袁世凯的胆魄还是有几分赞赏的。

其实袁世凯的这个决定也遭到了他的幕僚们的一致反对,毕竟现在双方的矛盾还没有消除,谁也不敢说海外华人会怎么对付袁世凯。当然幕僚们到不反对袁世凯去青岛,但一定是要和李鸿章一起去,这样有李鸿章这面招牌在前面挡着,海外华人肯定也会有些顾忌,不敢明名张胆的加害袁世凯,但现在袁世凯要单独出发,从济南去青岛,那就危险了,万一海外华人派军队在半途设伏袭击袁世凯呢?到时候推到强盗身上,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不过袁世凯还是力排众议,坚持要自己单独出发,从济南去青岛,这也是有袁世凯自己的考虑。在这段时间里,袁世凯通过各种途径,由其是通过自己在上海的一些人脉关系,收集了大量有关海外华人的资料,对海外华人的实力有了一个基本全面的认识,才知道海外华人的实力之强,势力范围之广,都远远超出了自已的想像,就是当年李鸿章倾半生之力打造的淮系和现在的海外华人相比,也不足一论,更不是自己现在所能够相抗衡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年李鸿章的淮系虽然势力庞大,但最终还是依附于朝廷的,而海外华人的势力范围或许没有淮系那么庞大, 但却是完全独立于朝廷存在,可以根本无视朝廷而自行其事。因此他们才可以毫无顾忌的在山东大搞没收田产,土地改革,控制县城, 甚致不怕和袁世凯开战等等。

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袁世凯也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自己冒然去挑恤海外华人,实在是太自不量力了。而海外华人在日后的中国,必然会成为一股重要的独立势力存在,因为连朝廷都不能控制他们,将来绝对是类似*开朝时三藩的存在,而且由于他们是前朝后裔,炎黄同脉的特殊身份,对大清的影响力绝不可小视,虽然从道理上说, 朝廷是决不能允许独立的藩镇存在, 但袁世凯十分清楚, 现在的朝廷根本就没有削藩的能力, 因此自己想要在仕途有所发展,不仅不能得罪海外华人,还必需要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行。

而想要修复和海外华人的关糸,甚致想和海外华人建立良好的交情,只靠李鸿章的周旋是不够的,还需要袁世凯自己亲自出面。那么这次袁世凯坚持要自己单独出发,从济南去青岛,就是向海外华人表示出自己希望和他们交好的成意。

另外,根据收集的资料,袁世凯对海外华人的行事作风也有所了解,知道他们做事极为严谨务实,而且在目前来说,还希望和朝廷保持表面上良好的关系,而自己毕竟是朝廷的地方大员,因此海外华人要加害自己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且袁世凯毕竟是在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中过来的人,这一点胆魄还是有的。何况袁世凯也准备好了几份大礼,送给海外华人,相信能够打动海外华人。

众幕僚见袁世凯的心意己决,也就不好再劝了,只是纷纷要求随袁世凯一起去青岛,一方面众人也都确实想去见识一下海外华人的气像;而另一方面,这也是力争在袁世凯面前争取好印像的机会,这个时候袁世凯的幕僚还并不多,只有20余人,但也是分三六九等的,袁世凯最信任的是徐世昌、赵秉钧、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人,这几个人追随袁世凯的时间较长,都是跟着袁世凯从小站练兵时就开始干起,而且各有材干,因此才最得袁世凯的重用。

而其他的幕僚自然也都想要挤身进入袁世凯的心腹圈子,现在就是一个大好机会,因为这次袁世凯去山东毕竟是有些冒险,因此随袁世凯去青岛也就是和袁世凯一同冒险,将来必然会得到袁世凯的信任。

袁世凯最终决定,在自己离开济南期间,巡抚衙门的事务由徐世昌接管;而北洋新军则是由王士珍代理负责,这也是袁世凯的惯例,早在小站练兵的时候,徐世昌、王士珍两人就代理过袁世凯的职责。而随行人员中,在武将方面,由段祺瑞统领一个营,段芝贵统领两个骑军队,曹锟统领一个亲卫队,共计约800余人,虽然幕僚们劝过袁世凯,让他多带一些军人,以防不测,至少也要带两个陆军营一个骑军营才行,但袁世凯用一句“多带无益” 就轻松带过去了。因为袁世凯十分淸楚,如果海外华人真要对自己下手,带多少军队都没有用,因此不如做得大方一点,只用带去足够防范沿途土匪盗贼的军队就够了,也向海外华人显似一下自己的胆略气魄。虽然说自己确实是服输了,但这是实力不济,也不能教海外华人小看了自己。

而文官方面,袁世凯带上了三个人,由唐绍仪担任自己的首席文案,另外两人分别是蔡绍基和梁如浩。

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广东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市)人,并且是同治十二年(1874年)清廷第三批赴美留学的幼童成员,其中唐绍仪在美国就读的是哥伦比亚大学,梁如浩就读的是斯蒂芬工学院,蔡绍基就读的是耶鲁大学。尽管这一次留学因种种原因,三人和其他幼童均未完成学业,提前归国,但三人因为精通外语又懂西法且擅长交涉办事,因此在初归国时,均以翻译的身份,从事外交方面的工作,在光绪九年(1883年),任中国德籍顾问穆麟德的随员,赴朝鲜筹设海关工作。并在朝鲜与时任驻朝鲜通商事宜大臣的袁世凯相识。

那时袁世凯己有心培养自己的班底,而当时清廷国內正是洋务当道的时候,这三个人都是精通洋务的干材,因此袁世凯也刻意与三人结交。而三人也希望依附袁世凯这样的大员,实现自己的材干。在朝鲜“甲申政变”时,唐、梁、蔡三人协助袁世凯平定朝鲜內乱,生出了一段生死之交。可以说在朝鲜的这段经历,除了让袁世凯获得李鸿章的赏识之外,结识这了三人是其第二大收获。在旧时空里,这三个人以后都为袁世凯的事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供献。

在甲午战争之后,唐绍仪被清廷派遣为驻朝鲜总领事,接任了袁世凯原来的位置。而袁世凯被清廷重新启用以后,保荐梁如浩为关内铁路运输处处长,后升北宁铁路总办;保荐蔡绍基先后出任牛庄海关道台、天津海关道台等职,不过由于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两人在任上都干不下去,于是逃到山东来投靠袁世凯,暂时在袁世凯的手下干活;而唐绍仪则是在1898年因父丧丁优回国,现在孝期刚满,便投到袁世凯的门下。均受到了袁世凯的重用。

只是这三人均未参加过小站练兵,而且梁如浩、蔡绍基本来各有官职,只是因为局势混乱,在任上干不下去;而唐绍仪则是丁优期满,甴于朝廷动荡,沒有办法复职启用,才暂时在袁世凯手下干活,一但朝廷恢复正常,三人肯定会重新得到清廷的启用,当然一但清廷恢复正常,袁世凯也准备再向朝廷推荐三人重要的职务,毕竟自己还要扩大势力,不能只守着山东这一个地方,因此尽管三人仍然很受袁世凯的器重和信任,但袁世凯也不可能交给他们太重要的工任,在袁世凯的幕僚中的地任也要次于徐世昌、王士珍等人。

而这次去青岛,袁世凯带唐绍仪、蔡绍基、梁如浩三人同往,一来是因为他们三人手上没有要事,离开济南不会耽误公务;二来袁世凯素闻海外华人的行事作风、习俗生活与洋人相似,而这三个人对洋人的风俗习惯十分了解,因此带他们三人,也有利于和海外华人进行交流沟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