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会抽奖的科学家 > 第0659章 大概率的不可能

会抽奖的科学家 第0659章 大概率的不可能

作者:大秦骑兵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12:47:57 来源:笔趣阁

第0659章大概率的不可能

谷雨拿到这两千多万美元之后,一分钱都没有留,全都用来和国家电视台签订协议,尽数投入到了国家电视台做为广告费。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谷雨请国家电视台给他弄了一个广告套餐,在国家电视台的全频道进行广告投入,主题只有一个,就是谷超科技旗下的仿月球中心面向全球招募英才。

除了在黄金时段,短短几十秒的广告时长之外,还在非黄金时段,在包括综合频道、纪录频道、英语频道等多个频道播出了一个长达十几分钟的专题片,详细的介绍招募情况。

谷雨成立仿月球中心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当初他为了制造核燃料棒,带着杨前往月球,把月球土壤拉了回来之后,把浮岛式核电站送到了红海,在沙||特,和沙||特王储进行会面时,他第一次提到了要建立仿月球中心的计划,还邀请沙||特王储加盟其中,沙||特王储说服王室失败,以个人名义,向仿月球中心投入了三亿美元的建设资金。谷雨为了表示对沙||特王储支持的感谢,让沙||特王储送了一个儿子过来,如今这个小王子就在谷超太空接受训练,训练成果还算是不错。

谷雨曾经把他成立仿月球中心的事情向外界公布过,那时候,也希望全世界有志于此的英才能够加盟其中,没想到紧随其后,米国、欧洲和毛子国等国家和地球,紧跟着也宣布成立月球研究中心一类的机构,给出的条件比之谷雨的仿月球中心要好很多,不仅提供高薪,还提供绿色通道,可以直接拥有米国、欧洲等的绿卡,一下子就把谷雨给比了下去,结果谷雨这里不但没有招到人才,相反,很多华夏这方面的人才都不到他这里报名,直接去找国外同行,相应人家的计划去了。

过去这么长时间,在谷雨这里报名的人,寥寥无几,满打满算,竟然连一百个人都没有,而等到通知他们过来面试的时候,更是有一多半找借口不肯过来,相比起谷雨能够提供的条件,他们更希望拥有米国的绿卡。

对此,谷雨也很无奈,但是大环境如此,他一个人也是很难改变的。于是,这事也就搁置了起来。现在,谷雨未雨绸缪,在月球上圈占了足足超过一万五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急需要大量的人手,对三块谷超月球经济特区进行看守和开发。这个时候,再无无视仿月球中心招募不到人手,肯定是不行的了。

当然,谷雨也可以多弄一些类似于生肖十二将的生化人,也可以多弄一些克隆人,但是这两种人,有三个无法回避的缺点,一个是无法提供声望值,还有一个是制造他们,需要消耗数量不菲的声望值,再有一个就是身份无法向外界解释。小批量的制造,谷雨还能够承受,如果大批量的制造,谷雨也会头疼的,而要看守三块谷超月球经济特区,只派驻少量的生化人或者克隆人,肯定是不行的。

当然,谷雨可以把生化人或者克隆人的生产线弄到现实中,通过工业化流水线的方式进行大批量的生产,但是这样做,无法向外界解释他们的身份,尤其是生产克隆人,更是当今世界的大忌,不到迫不得己的时候,谷雨不会采用这种方法。

对谷雨来讲,唯一合适的方式就是招募大量现实的人才,然后对他们进行训练,使得他们能够适应月球的环境,然后派驻到月球上。整个过程,肯定会需要消耗一些声望值去兑换药剂,但是部分药剂他已经有了生产线,可以自己生产,声望值的消耗不算大,在整个过程中,更多的还是消耗金钱,而他不缺的恰恰就是钱。或许他不可能一下子拿出来上万亿的资金,但是几十亿、数百亿,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以前,限于大环境,谷雨没有办法提出比欧洲、米国等更好的条件。人家可以提供绿卡,谷雨这边别说是不能够提供绿卡,就算是公安部门给他网开一面,愿意提供相关人员的落籍服务,但是华夏绿卡的含金量怎么可能和米国绿卡的含金量相比?除了极少数人之外,又有几个放着米国的绿卡不要,而选择要华夏的绿卡呢?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谷雨在月球上圈占了三块地,这可是全世界的独一份,就连踏足月球的先驱米国人也是没有这个优势的。谷雨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有着莫大吸引力的。

这一点,在谷雨提供给国家电视台的专题片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不仅是干巴巴的声明,还有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除此之外,还强调了两点,一个是加入仿月球中心,那么就有成为人类强者的可能。还有一个就是特意强调了一下加入其中后的薪酬。

在专题片中,谷雨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了将人类身体素质进行划分的标准,从一级一直到九级,非常详细的介绍了一遍,他还让库比、碧丽丝和杨三人现身说法,在镜头前,向世人展示他们的身体强度,每一项指标都要超过世界纪录保持者的成绩。

除此之外,还特别展示了一下杨从进入谷超太空一直到现在的各阶段的训练成绩,以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向世人阐述变强的可能性。此外,谷雨还让日国首相的儿子和沙||特王储的儿子都在专题片中亮了相,也展示了一下他们的成绩,这是让两人在向他们的父辈进行汇报,以证明他们当初选择支持谷雨,是没有错的。

至于薪酬,谷雨则是让杨和碧丽丝现身说法,去了一趟月球,回来之后,就领到了一千万华夏币的奖金,这样的奖励,早就在杨、碧丽丝返回地球后不久,就传遍了全世界。

当然,两人能够领到这么高的奖金,是有特殊背景的,就是以前地球上缺乏月球土壤,从月球上随便拉几吨回来,都能卖上高价。以后这种好事,不会太多。但是谷雨还是让仿月球中心提供了很有吸引力的薪酬,在地球上训练的时候,有不低于年薪二十万华夏币的薪酬,药剂会根据个人的训练情况免费提供一定的数量,如果被选拔上,前往月球的话,那么从选拔上的那一刻,薪酬会以一种全新的计算,日薪一万华夏币,如果执行特殊任务,比方说常驻月球,从月球上往地球上运输月球土壤等,都会有额外的奖励,就算是像杨一样,去了一样月球,就拿到了一千万华夏币的奖金,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此外,谷雨这边还提供漫长的休假制度,比方说在月球上常驻了一个月,那么返回地球后,可以休息长达五个月的时间。而在这五个月的时间里,还可以领取正常的薪酬。

换言之,拿一年的工钱,只需要干两个月的活儿。算一算,一年有二十万的基本薪酬,然后去月球两个月,一天一万,加在一起,差不多就有八十万华夏币了,这样的薪酬,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平常都只有那些大公司的中上层管理者才有可能拿到这么高的薪酬,而在谷雨这里,很轻松的就可以办到。

除此之外,专题片中还介绍了一些选拔进入仿月球中心后,还会享受到的其他待遇,比方说如果不幸遭遇了事故,谷雨这边除了会全力救援之外,万一发生了意外,还会享受到高额的赔偿金,赔偿标准为一亿华夏币起。再有,如果和仿月球中心签订合同到期了,还想续签会怎么样,不想续签又会怎么样等等,都在专题片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可以说,谷雨为仿月球中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考虑到了方方面面,每方面的条件都是相当的不错。如果连这些条件都吸引不到人,谷雨也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这个专题片播出之后,很多媒体都是不请自来,对专题片中的内容进行了转载或者报道,就连国外一些媒体也都进行了相应的报道。这些报道吸引来了不少的关注。

有的人关注专题片中对人体强度的划分标准,有的人关注专题片中提到的药剂,但是更多的人还是在关注专题片本身要阐明的主体招募人手。

说实话,谷雨提供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就算是放到米国这样的全球最发达的国家,月薪能够达到四千多美元,就属于相当不错的水平了。这样算下来,折合成华夏币,也就是一年二三十万华夏币。可是他们还要辛苦工作,不可能拿一年前,只上两个月的班儿,更没有一次性拿到一千万华夏币的可能。

一时间,谷雨的在国家电视台投放的广告和系列专题片,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单单因为广告和专题片,就给谷雨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值收益。国家电视台因为播放这些专题片,甚至还引发了小小的收视狂潮,秒杀全世界同时段的其他节目。有的人甚至专门熬夜,守在电视机旁,等着看这些专题片。

米国、欧洲、毛子国等宣布成立月球研究中心的国家和地区,因为谷雨的这次新行动,陷入到了极大的被动之中,他们以前最大的依仗是能够提供本国的绿卡,和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但是绿卡再怎么耀眼,也无法和谷雨的一系列举措相提并论,至少他们不能够保证一定能够前往月球,阿波罗20号航天飞机所属的系列飞船出事故又不是一次两次了,别说是去月球了,就算是每次前往太空都是慎之又慎,那里像是谷雨那样,随随便便就可以去月球,而且还可以一下子就在月球上待上两个多月的时间,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也就是说前往月球的机会,无论是在米国,还是在毛子国那里,都是不均等的,如果选择加入他们的月球研究中心,那么前往月球的机会是渺茫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但是谷雨那里,可就不一样了,可以肯定的讲只要是符合了条件,那么肯定就有了前往月球的可能。

一个是大概率的不可能,一个是几乎板上钉钉的事情,应该选哪个,一目了然,不需要惆怅。

再说薪酬,米国、毛子国等做这个,投入是相当巨大的,产出不能说是没有,但是和投入相比,又是不相符的。当然,并不是说做这个,是赔钱的买卖,要看从什么角度来看。一方面,投入是短时间内发生的,一下子就是几十亿,几百亿甚至是上千亿美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干进去了,但是另外一方面,产出就很少,像米国每次去月球,拉回来的就是数量很少的一点月球土壤和岩石,这些东西就算是全都是金子,都值不了几个钱,何况,里面大部分都是没有大用的物质。

这并不是说做这件事的产出就小了,比方说航天飞机的保温材料就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经济价值不可估量,但是这个经济价值是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内,去体现出来的,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才能够在这上面的投入给赚回来。这种收回成本并盈利的时间太漫长了,和当初一下子就投入进去的极短周期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

这就决定了支撑米国、毛子国等做登月行动的经济基础,绝大部分来源只能依赖于国家的财政拨款。当年,米国为什么解散相关的业务,而将之外包出去,就是因为支持不了每年那么庞大的一笔财政拨款,只能转而寻求以比较经济的方式来做这件事。它实际上是把需要一次性投入巨大科研经费的重担,也给推卸给了其他人。

正是因为前期投入实在是太过巨大,这也就决定了做这种事情,人数肯定不能够太多,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