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九十八章余波中的对等报复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九十八章余波中的对等报复

作者:风雪云中路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9:24 来源:笔趣阁

苏联人切断美国人援助路线,杨震也干脆的一不做二不休,来了一个对等的报复.立即宣布同样无限期终止原来的出口粮食和煤炭,以充抵原来东北军区和东北局欠苏联人债务的合同,停止向苏联人提供粮食和煤炭。

并扣押了按照之前的合同,原本已经开始向苏联人提供的无后坐力炮、火箭筒和防空武器,以及大批电台等无线电通讯设备。当然还有苏联方面委托抗联生产的**沙冲锋枪,也全部停止交货。

在手中的报复能力和手段都很有限的情况之下,杨震只能选择一切手段来报复苏联人,即便暂时撕下脸皮也在所不惜。吃亏的不能总是中国人,不刹住苏联人的这股风气,今后还不知道抗联要吃多少亏,有多少急需的物资会被苏联人霸占。

这些物资一旦被苏联人挪用,影响的不单单是部队今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严重的影响到根据地工业化的进程,这才是对于今后发展最致命的。时不我待,过了这个村可就真的没有这个店了。

这才是杨震强硬的顶着党内、军内,甚至中央某些高层,同样某些不理解的人给予的压力,对苏联人采取了反报复措施。这不是争不争某些人口中一口气的问题,是关系到今后中国发展的大事。不采取强硬的手段,只能让苏联人更加的得寸进尺。好在虽说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理解,但是主席和老总却是给予杨震坚定的支持。

而原本以为在自己高压之下,杨震会被迫默认的苏联人被杨震的这一手弄的目瞪口呆,他们没有想到杨震会这么的硬气。在高压之下,非但没有低头,反倒是给自己来了一个对等的报复。恼羞成怒的苏联人,在持续施加压力的同时,直接向延安提出抗议,试图利用中央的权威压制杨震,逼迫杨震低头。

只是中央虽说不希望与苏联人彻底的翻脸,但在将东北打造成自己工业基地的这一理念上,非但与杨震并无分歧,而且还在一直尽一切可能为抗联提供帮助。苏联人试图利用中央压制抗联低头的想法,却是打错了算盘。

当然从杨震的汇报之中,已经了解他此举真实的想法和意图的中央,是不会和苏联人硬顶的。而且也会劝说杨震从中调解,不要和苏联人闹得太僵的。只是这种劝说,也是从东北发展的大局出发。

对于苏联人,中央尤其是主席的防备心,并不比杨震差到哪儿去。甚至因为不想中国党成为苏联人提线木偶的主席,对苏联人的防备还远在杨震之上。中央是不会损害中国人的根本利益,以及影响与杨震共同制定的将东北,打造成为全军的后勤军工基地和全国重工业基地这个既定的目标实现,去维护苏联人面子的。

现在的中央,早就已经不是那些从苏联返回留学生可以说了算的了。所以中央的调解,自然是和稀泥以及和杨震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而已。表面上按照苏联的要求对抗联施加压力,实际上却是给杨震不断的打气。同时紧急调派副主席,赶赴苏联协调抗联对苏斗争。

实际上苏联切断抗联的国际运输线,短时间之内对杨震的影响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大。经过四一年一年的全力,甚至可以说不惜一切代价和手段的发展之下,到四二年初抗联的军工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在抗联采取了集中大量工人,实施二十四小时歇人不歇工的轮番施工作业的办法之下,以及采取了先建设简易厂房,边安装设备,边建设等多种手段齐下的努力之下。四零年从苏联、美国引进的几个大型工厂已经初步完工。

汽车厂、坦克、飞机厂在四一年底便已经投入生产,虽说产量因为刚刚投产,以及工人的技术能力,生产能力显得有些不足。但毕竟已经摆脱了完全重装备,只能完全依靠外援的窘迫境地。还通过零部件的生产,保证了原有装备的作战能力。

而且不仅初步形成了对苏式飞机的生产能力,对抗联拥有的美制飞机,也有了零部件生产能力以及大修的能力。尤其是通过引进p三九和米格三两种战斗机,t三四和t二六两种坦克的生产技术,初步形成航空发动机以及大功率柴油机发动机的生产能力。

再有小半年的时间,其余的在四一年年初开始建设的钢铁、冶金、石油炼化等基础产业也即将投产。依靠民间资金加上美国引进的设备,纺织、建材、造纸等轻工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利用美国援助的先进生产设备,使自己的军工生产能力也有了极大的进步。

轻武器、无后坐力炮、火箭筒、大口径高射机枪、高射炮等抗联自行开发的武器,只要原料充足,其产量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抗联自身的需求,甚至有一定的出口能力。而各种弹药的生产,不仅完全满足自身的需要,还能形成相对充足的储备。

到四二年年中大庆油田,已经进入实际开采的第一阶段为标志。预示着抗联已经在东北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最基本的冶金、钢铁、化工、汽车制造、飞机生产等一系列工业体系。虽然很多工厂只是完成了设备的安装,很多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完工,但比毕竟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这种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工程进度和速度。使得原本需要三五年,才能完成建设的大型工厂,在东北这种每年施工期只有大半年时间的情况之下,短短一年时间便完成了基本建设的超常规的速度,后来被到根据地的美国专家称之为中国奇迹。

尽管这些大部分只完成了最基本简易厂房建设以及设备安装,大部分的基础设施还没有来得及建设,只能保证先简单投产的工厂,在他们眼中还只是一个毛坯。但在他们的眼中,这已经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了。

而经过四一年抗联不惜代价进口、囤积原料,即便苏联人切断抗联的国际通道。至少在大半年之内,杨震至少也不用太为军工原料发愁。而在半年之后,自己的有色金属冶炼、钢铁等军工上游产业也将彻底的完成建设。原料对进口的依赖性,也将大大的降低。

其实杨震争取美国援助,相对于各种武器装备来说,他的目标更多的是锁定在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上。对于作战装备的需求,除了美制汽车和作战飞机之外,其余的因为对手的不同反倒,以及自身军工发展情况差了很多。

至少他对坦克的需求,远没有苏联人那么强烈。更没有国民政府那样美元也要,装备更要。大炮我要,飞机我要,坦克我要,汽车我要,甚至就连步枪、机枪、钢盔、水壶等一支军队最基本的装备,也一样照要不误。

国民政府的需求,是在国内军工能力相差太多的情况之下,维持部队的作战能力并尽可能的提高部队的装备水平,所以连最基本的步枪都照要不误。而杨震的眼光,则要高的多。他引进装备的重点,还是放在了航空技术和装备上。

而当前对抗联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在四二年底之前,完成对现有工程的后续建设以及对现有技术的消化吸收。尤其是对部队真正发起大规模进攻所需的t三四坦克、伊尔二强击机等武器生产技术的吸收。

而且在将手中的原材料,要投入到部队急需的zls三七十六毫米加农炮,以及m三零一二二榴弹炮的生产之中的情况下。暂时不生产坦克、飞机,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对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上,对自己军工的发展还是有好处的。

所以即便是坦克、汽车、飞机已经投入试生产,但杨震给工厂的指示居然是并不要急于生产出产品来。他给几个已经投入生产的工厂下达的命令很简单。一通过对现有装备的维修,真正掌握对坦克的生产能力。二,完成对苏联人转让的各种技术,尤其是各种发动机技术的彻底吸收。三抓紧时间,进行技术工人的培养,形成自己的技术骨干。

杨震给坦克工厂定下来的真正生产t三四坦克的时间是四三年下半年,而不是工厂建设完毕就立即投产。当前坦克工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t二六坦克的小批量生产和改装,让工人得到该有的锻炼。

在杨震开来,没有将技术完全吸收,而急于生产有些过于草率了。这样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生产出来的质量合格的飞机、坦克,而不是质量低劣的山寨货。

在杨震看来,与其匆忙的投入生产制造出不合格的产品,还不如稳一稳将这些装备的技术真正、彻底的吸收之后,再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虽然心情急迫,但欲速则不达和揠苗助长的道理,他杨震还是清楚的。

苏制武器虽说一直以结构简单、便于生产而著称,但是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生产出来的。没有真正的掌握技术,想要生产出来合格的产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相对精细的发动机,更需要耐心和细致。

技术没有真正的掌握到手中,急急忙忙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只能白白的lang费手中有限的资源和原料。与其这样,还不如沉住气,稳一稳将所有的生产技术真正的掌握在手中。杨震认为手中拥有的装备在加上今后美国人提供的装备,已经足以应付四四年之前的战局。

所以,对解除苏联人的封锁,杨震到是不太着急。而且他知道,相对于自己,苏联人恐怕就不可能那么稳坐钓鱼台了。因为他给苏联人设计的坑,可不仅仅是一个。现在的苏联人对自己的依赖性,可远比自己对他们依赖要大的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