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八十四章 定策(2)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八十四章 定策(2)

作者:风雪云中路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9:24 来源:笔趣阁

杨震的话音落下,郭炳勋与王光宇都是单纯的军事干部,到也无所谓。而李延平听罢自己话后,却是陷入了沉思。作为曾经的一军之长,曾独自苦撑过全局的李延平,想的要远比作为单纯的军事干部的郭炳勋与王光宇多的多。

良久,李延平才道:“司令员,zhōng yāng在红军时候,哦,还有现在就是你们十八集团军在关内开辟根据地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吗?”

“不错,zhōng yāng在关内就是这么做的。除了红军的时候之外,自抗战全面爆发,我军各部开赴敌后战场之后,也在敌后创建了许多的抗rì根据地。”

“其中一一五师部分部队在副师长聂荣臻的带领之下,于去年在五台山区,率先创立了晋察冀根据地。同时以这部分部队为基础组建了晋察冀军区,下设四个军分区。同时组建的还有晋察冀边区zhèng fǔ。”

“军区作为一级军事机构全权负责本辖区内的军事作战指挥。除了下辖以军分区为主,坚持地方斗争的地方部队之外,还保留一定数量的野战军,以在军区辖区之内,作为机动作战以及外线作战时候使用。除了军区机关之外,同时还组建了部分的地方zhèng fǔ以配合军事斗争工作。”

说到这里,杨震微微笑了笑道:“不过话虽是这么说,但关内与关外的情况还是毕竟不同的。我们即不能不引进关内先进的经验,也不能全盘照搬关内的经验。”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关内的经验的确好,但这关内、关外的情况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不考虑我们自身的情况,只一成不变的生搬硬套关内的经验,我们就成了教条主义了。”

对于杨震的话,李延平每一句都听的很仔细。听到杨震说起教条主义,李延平眉头微微皱了一下问道:“司令员,本以为你只是军事斗争经验丰富,没有想到搞地方工作也是如此的熟悉。这样,你和我们几个人说说这关内外的差别,省的我们都成了教条主义者。”

李延平的这番别有含义的话,杨震听了微微一笑,却是并没有点出来。他知道,远离zhōng yāng,原来一直服从莫斯科**代表团指挥的抗联之中路线斗争也很激烈。

有些人经常给人扣一些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的帽子,而这些帽子无一不大的吓人。通常只要一被扣上这些帽子,无论你的职务多高,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自己一句无心的教条主义,可能引起了李延平一些不太愉快的回忆。

杨震绕开了那句教条主义者的话题之后,对这眼前的几个人道:“关内外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便是人口的密度。关内大部分地区的一个小县的人口也要超过关外的一个大县,甚至北满地区几个县的人口数量总和。地广人稀,尤其是这北满地区的人口数量严重不足,是关内外一个最明显的区别。”

“而整个东北的人口又主要集中在rì伪军,尤其是rì军控制最严密的南满,特别是辽宁一带。我们现在所处的北满,人口密度太稀少了,一个县不过数万人口。人烟稀少,对于我们来说,不单单扩充兵员困难,而且补给、生存都很困难。”

“而且人口少,更是方便了鬼子执行归屯并户,,以切断我们与老百姓之间联系,将我们困死、饿死、冻死在深山老林中的计策。”

“第二,便是这交通。关内虽面积远大于关外,但这的铁路密度却是远不能于关外相比的。自rì俄战争后,rì本人在关外苦心经营多年,修建了不少的铁路。再加上以前沙俄修建的部分铁路,东北铁路密度几乎远高于关内铁路总长之和。”

“铁路密度大,不仅仅小鬼子调兵方便,而且他们可以以各个铁路线为分界,将我们活动的区域分割成互不相连,面积狭小的一块块小的游击根据地。极大的限制了我们的活动范围,也给起对我们的围剿带来极大的便利。”

“还有就是不利的气候。在东北,尤其是在这中国最北面的北满地区,冬季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很常见。这种酷寒的天气,在关内是根本见不到的。”

“关内冬季的天气远没有东北冷。在东北,如果没有棉衣,甚至很厚的棉衣,那就等于自寻灭亡。不用多说,就是冻也会我们硬生生的冻垮了。”

“而关内与关外最根本的差别还有rì本人渗透的力度。自甲午战争以来,rì本人便一直窥视东北。rì本人的间谍机构对东北的渗透要远远的高于关内。在九一八之前,甚至不少县城都有鬼子的领事馆。东北的敌情、特情其复杂程度,远不是关内除了一些大城市之外,可以相比的。”

“正是关内的差别这么大,我才说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关内的经验,要根据我们自身所处的环境的特点,加上关内已经形成的经验,创造出一些符合我们自身条件的工作办法。”

“不过,有几条还是关内外通用的。一是主力部队与地方部队相互配合的作战体制。二便是对伪基层的军政人员策反的问题,解决我们最大的情报来源和我们活动受到严格限制的问题。”

“除了我之前说的那些之外,我还有一个想法。我们要在组建强大的野战军与地方武装的同时,我们可以组建并向敌占区派遣一批武工队。”

“武工队?”这次疑惑的不单单是李延平一个人,即便是郭炳勋与彭定杰、王光宇三人也不解的望着又蹦出一个新名词的杨震。

接收到四个人不解的目光,杨震点了点头道:“没错,就是武工队。他的全称应该叫做武装工作队。他应该是一支配备了轻武器的jīng干武装,一般人数以三十到五十的军队干部、战士以及地方干部为佳。”

“这种武工队应该划到地方武装建制内,受当地同级党委的领导。比如我们要在这宁安境内派遣武工队,那么这支武工队就应该归宁安县委领导。因为对于宁安本地的情况,我们不可能比宁安县委的同志更了解。”

“如果我们在宁安建立基层武装,比如宁安军分区一类的地方武装,那么我们就要成立军分区的基干武装。比如专门担负宁安境内作战的dú lì营或是dú lì团一类的基干武装。那么作为派到宁安的武工队,他就应该归宁安军分区dú lì团建制,归宁安县委领导。”

“不过这只是我举的一个例子。为了增加地方武装的活动范围,我们自然不可能单独在一个县设置一个军分区。在我的想法之中,我们应该与关内类似。一个军分区应该下辖几个县的辖区。这样军分区所属的基干武装活动范围就要大的多了。”

“武工队的主要主要任务是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和恢复党的组织,成立秘密的人民政权,打击和瓦解rì、伪军,摧毁rì、伪组织和政权,配合抗rì根据地的对敌斗争,使敌占区逐步变为根据地。”

“在我的想法中,这种武装工作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摧毁伪满地方,尤其是在乡村中的政权。为主力活动创造出一定的条件。但他又不是单纯的游击队,因为他不单单要打击rì伪军,策反伪满军政人员,更还要发动群众。如果说单纯的游击队进入敌占区活动是军事进攻的话,那么派遣武工队就是政治进攻。”

“由于武工队主要是在敌占区活动,而且是以政治工作为主,所以他的领导必须是久经考验的坚强而且jīng通党的政策的干部。这些人必须要拥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而且擅长游击战。当然就目前来看,至少这一点我们是无法满足的。”

说到这里,杨震看了看正忙着记录他所说的这些的李延平与彭定杰二人道:“政委、老彭,你们是我们部队的政工首长。无论是我们今后要在敌后发展下去,还是我们要做到上述那些,首先一点我们就是太缺乏合格的政工人员。”

“你们要想办法多培养出思想坚定、政治过硬的合格的,能满足我们部队需要的政工人才来。还有,我们不仅要在部队中配备政工人员,还要发展我们的党组织。党支部要建立在连上。”

“我们不仅仅要组建锄jiān部门,还要组建敌工、**等一系列政治工作机构。尤其是敌工部门,一定要尽快的组建。如果说侦察部门是我们的眼睛,那么敌工部就是我们的耳朵。”

“而合格的政工干部,我们一是没有那么多,二也没有jīng力去培训。所以这就需要二路军的支持。政委,你与总指挥熟悉,这个工作就交给你负责了。”

“在关内的时候,十八集团军三个师都是经历过长征的主力部队改编而来的。在加上地下党的配合,手中有大量经过艰苦斗争的政工干部,我们现在则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只能向二路军求援了。”

说到这里,杨震喝了一口水之后,又道:“刚刚我说的大的方向该怎么做,下一步我们该研究一下部队此次作战暴露出的问题了。老郭,你是参谋长,你先说说。”

对杨震刚刚的那一袭话,只是静静的听着,一直没有发言的郭炳勋听到杨震开始点评此次出战的得失后,沉思了一下道:“司令员,此次作战尽管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暴露出的问题同样很多。”

“一是部队现在急需加强白刃战的能力。我们的弹药全靠缴获,如果我们像现在这样,还是依靠形成局部的火力优势与rì军作战,尽量避免白刃战,那么我们手头的弹药储备却只能支持一时,不是长久之计。”

“我们自己没有任何生产武器弹药的能力,还是依靠缴获的弹药作战。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像在苇河县城那么幸运,能缴获到鬼子的军火列车。”

“而论是在现在的山地作战,还是今后也许会面临的平原作战,白刃战都是必不可免的,一旦弹药打光了,白刃战将会是我们最后的作战手段。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资本,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跟鬼子拼火力,拼弹药。”

“我们的白刃战能力差,几次白刃战都付出了比鬼子多得多的代价。这是也是司令员一直避免与鬼子进行白刃战的主要原因。而我们弹药来源单一,补充能力全靠缴获,没有本钱与鬼子拼火力,拼弹药消耗。所以加强部队白刃战训练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就是部队的作战纪律还是要强调的。我们撤退之前那最后一战,你曾三叮嘱设伏的两个连长不得擅自出击。但这两个连长却打昏了头,不管不顾,冒险出击,忘记了你的交待,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伤亡。”

“三就是部队的夜战能力还急需提高,火力配置还需要调整,甚至某些基础方面是还要加强训练。夜间作战,对部队本身的要求就很高。我们部队只进行了夜间行军的基础训练,至于其他科目训练,还需要加强。

“这次连续作战我们暴露出太多的问题,除了部队本身的原因之外,更多的是训练上的问题。在此次作战中,我们甚至曾经出现过两挺重机枪压制不住鬼子的一挺轻机枪事情。”

“还有在临撤退之前最后一战的时候,布置在山路两侧山地上阻击由山地进攻的rì伪军时,六挺重机枪被鬼子的掷弹筒打掉了四挺,而我们却始终没有能抓住鬼子的掷弹筒手。”

“我们通过连续的作战胜利,也缴获了不少的掷弹筒。但无论是在作战还是训练使用上还需要加强,远没有达到鬼子那番得心应手的地步。尤其是掷弹筒手,还需要经过训练。”

“最后一点就是通讯手段的问题,不过这个责任在我这个参谋长身上。没有想到过会分兵作战,所以对密码的编制考虑的不全面,甚至在临出战的时候,才想起用一些临时手段代替。”

“而合格的收发报员数量还是有些不足。每部电台只能配置一名收发报员,一旦牺牲整个电台就因为无人使用而报废。收电员与译电员同时由一个人担任,这对于我们都是不安全的。”

“还有,我们现在手头的汽油已经耗尽。那两部五十瓦的电台,因无电源已经失去了作用。而汽油发电机又过于笨重,并不适合运动中的部队使用。”

“现在我们部队相互联系多是用在苇河县城缴获以及后续的五部rì军九四式十五瓦电台。但十五瓦电台对于下面部队来说还是过于笨重,而且手摇马达发电的动静太大,我感觉不适合基层部队。不过这次缴获的两部可以使用干电池做电源的五瓦军用电台,对于我们目前来说还是很适合的。”

“我建议这两部五瓦电台战时配发给部队使用,我们除了在秘营留守部队以及司令部留下一部十五瓦电台之外,其余十五瓦电台暂时封存。”

“另外.,我们不单单只依靠电台进行联络,还要要加强旗语以及号音作为辅助联络手段。这些人员我们目前还没有,还需要训练。毕竟我们不能给每一个连都配发上电台。一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电台,而我们也没有这个必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