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三百八十九章 借窝下蛋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三百八十九章 借窝下蛋

作者:风雪云中路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18:06:10 来源:笔趣阁

苏联方面同意在就近的阿穆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为抗联培训几批技术工人。UU小说,uu234但是这几批技术工人,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人在苏德战争结束之前,必须要留在苏联境内工作。以补充苏德战争巨大伤亡,带来的人力不足问题。

但这些工人在苏联工作和学习期间,所需的物资保障,由抗联自己负担。但苏联方面,并不限制抗联提供工人的人数。不过这批工人,只能在阿穆尔共青城的工厂区活动。如果擅自进入苏联指定区域之外,那么苏联人有根据苏联法律逮捕并审批他们的权利。

不过在谈判之中,苏联人并未接受抗联的“好意”,将继续按照原来的协议,而是继续坚持将原来签订协议中,作为被扣美制坦克补偿的英制坦克转交给抗联。只是在其提出提高美制坦克转交给抗联的比例之后。

苏联方面将答应,将所有的德制坦克战利品,在进行维修之后转交给抗联方面,以保证抗联在坦克数量的上需要。如果德制坦克数量无法满足抗联的需要,那么苏联方面将从英制坦克份额之中,给予抗联一定的补充。

至于杨震苏联人提供技术协助,抗联为其生产更新式战斗机的协议,苏联人没有给予任何的答复。但是答应了抗联的要求,将苏联专家对美制轰炸机的研究工作放在中国境内进行,抗联可以抽调工程技术人员随同学习。

苏联方面也同意,加大对抗联留学生的接收力度。所有理工科项目,包括原来限制中国方面选派人数的高能物理等专业,将全面对中国党方面开放。只要能通过苏联的入学考试,苏联方面将会全盘接受这些留学生学习。

但所有的学费和物资需要,都由中国党自己负责。同时苏联方面也同意,在抗联承担薪金的情况之下,选派一批专家到抗联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一系列专科学校,担任教学工作。以弥补中国同志创办的这几所学校,师资力量现在还很不充足的现状。

不过对于苏联方面提出,在国内物资匮乏局面越来越严重,甚至基本供应也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的情况之下。希望中国同志能够加大对苏联谷物以及农产品的供应量,以改变苏联目前遭遇的粮食困境的要求。

在这一点上,杨震在与作为赴代表团长的东北人民政府主席,经过协商之后。提出将东迁的几个大学,暂时迁移到东北境内,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暂时合并,以保证几所大学的供应,并减轻苏联方面的粮食压力。

只要苏联人同意这几座苏联大学在东北期间,理工科将对中国学生全面招生。所有迁移到中国东北苏联大学师生的供应问题,全部由中国方面解决。同时抗联保证这些大学师生的安全,在战争结束之后,所有的师生要全部返回苏联。

在几经协商之后,苏联人最终同意了这个交换的要求。但提出在这些大学返回苏联境内的时候,抗联方面不得以任何的借口,扣留任何教职人员和学生。一旦战争形势稳定下来,苏联方面将会在第一时间将这些大学迁移回苏联。

不过这几所大学在中国境内期间的中国学生,可以随同迁移回苏联继续就读。而且抗联要为所有进入中国境内苏联大学的学生,支付与在苏联境内留学生一样的学费。不过考虑到中国同志的经济承受能力,苏联人同意部分学费,可以用农产品和煤炭折价支付,不再要求中国同志全部支付现金。

这份协议在谈判的时候,过程根本就没有杨震后来说的那么温和,那些话只是一些形容词而已。整个谈判过程,可谓是剑拔弩张。经过整整一个月的谈判,才最终完成所有的谈判。不过谈判过程虽说艰辛了一些,但是苏联方面落实的却很快。

在协议还未最后签署的时候,在杨震的坚决要求并作出一定让步的情况之下,苏联人转交的第一批七十架拉格三战斗机,已经运到东北境内。在协议签字的头三天,所有的拉格战斗机,已经全部转交完毕。

而第一批东迁的几所大学,在协议刚进入落实的步骤,甚至东北局还未来得及准备校舍,这批基本上以苏联沦陷区迁出来的大学为主,所有师生连同教职员工中并未征兵的人,就已经抵达佳木斯。

这批大学有被包围之前,紧急被从列宁格勒出来疏散的加里宁工学院、列宁格勒医学院、列宁格勒交通大学等位于列宁格勒地区的大学。以及丢失之前紧急撤离的基辅大学、白俄罗斯大学,白俄罗斯铁路与交通学院,白俄罗斯医学院、第聂伯河大学等沦陷区大学。

苏联人重视高等教育的程度,远不是中国人可以相比的。在国内物资供应匮乏,东迁的各个大学学生,虽说作为重点保障部门,但也一样遭受物资匮乏的困扰。煤炭、粮食、糖类配给数量严重不足,肉类更是难以一见。

战争爆发一年多来,虽说沦陷区的大学基本都抢救了出来。有的迁移到了中亚,有的迁移到更安全的西伯利亚。但在国内整体供应局面恶劣的情况之下,这些大学师生与所有苏联国民一样,普遍都严重的营养不良,甚至已经打乱了原有的教学次序。

为了保证这些大学教育能够不被战争打乱,为了保证这些教授和大学生的身体和营养。苏联人最终同意了将东迁大学的一部分,迁移到物资供应保障相对稳定的中国东北继续开课。作为交换,这些大学将增加在中国招生的数量。

随着四三年苏联国内出现灾荒,供应匮乏情况进一步加剧。在紧急与延安商议之后,按照东北的承受能力,苏联人除了四二年下半年迁移的部分大学之外,又紧急迁移了十六所大学进入东北作为临时的教学点。

甚至在莫斯科保卫战结束之后,因为战线并未远离莫斯科,而留在乌拉尔地区的莫斯科动力学院、莫斯科财经学院、莫斯科钢铁学院也迁移到了东北。新成立的石油学院,则压根就转到哈尔滨成立。

不过尽管苏联方面接受了中国同志的好意,将一部分大学转到中国东北。但是这些大学的所有研究所,无一例外的都被留在了国内,一个也没有迁移到中国。即便是农业研究所,也都留在了国内。而且迁移到东北的大学,很多都是师范类的大学。

尽管大批的苏联师生进入东北境内,极大的加重了东北的负担。但杨震依旧认为这个协议,相比抗联向苏联方面选派留学生还是划算的。中国人的确需要航空工程等专家,但一样需要铁路和交通,电力与水利方面的专家。

对医生的需要,也一样的有着大量的需求。农业专家,也是一样缺乏的。只要苏联人答应将这些大学对中国人招生,那就是一件好事情。中国人有了借鸡下蛋的地方,更有利于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

管他什么大学,只要能招收中国学生就好。不过杨震经过与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再三商议之后,还是将选派学生的重点放在几所工学院和医学院上。至于原来的一批原定于回国担任教授和讲师的原留学生,如果考上硕士以上的学业则让他们继续攻读。

而在此协议签署完毕后,中央也在秘密协调各个沦陷区党组织,让他们协助抗联做好在沦陷区招生的工作。保证能有足够的生源,以尽可能的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进入苏联的大学深造,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

事实上苏联人虽说要求在战争结束之后,这些大学立即迁移回苏联境内。但是有几所德国占领区内的大学,直到四八年之后,那些位于苏德主战场的城市彻底完成重建,才陆续的搬迁回国内。

这个补充协议中关于教育方面的部分,在整个战争之中一直在执行。苏联人也的确加大了对中国留学生的接收数量,并且将一部分以前并不对中国人开放的大学和学科,也对中国人进行了开放。

直到整个二战结束之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也没有中断。以抗联选派留学生为起点,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以及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最急需理工科人才,尤其是国内奇缺的工科人才。

没办法直到建国之前,国内大学全部都加在一起,培养的学生有七成是学文的。剩下的三成搞基础研究的理科,又占据了大部分。学习工业建设最急需的工科的学生,数量最多也就占据一成的比例。

别说现在国内的工科毕业生,能来到东北的不足三分之一。就算国内所有的工科大学生都来东北,甚至连眼下的工业建设所需人才都无法满足。没有人才所有关于工业方面的设想,都只能是一堆永远无法实现的幻影。

国内大学所谓的大师的确数量众多,但是这些大师即搞不了科学研究,又无法真正的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知识。苏联模式虽说有弊端,学科的划分过于精细,很难培养出西方那样的全科人才。但是最起码解决了供与需之间矛盾,保证了建设所需的最基本人才需要。

至于所谓的人文自然、历史、哲学、社会学一类的科学,还是等解决了工业化最急需的人才之后再说。后世有人指责建国后,中国的教育体系无法培养出大师。原来杨震还很是深以为然,以为的确是中国建国后的教育体系出了问题。

但真正回到这个时代之后,杨震却发现当年的高等教育体系改革,除了特定的历史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国家为了改变工科人才奇缺的情况,而采取的必要手段。人才缺口过大,才是调整真正的原因。

苏联模式的弊端,当初的领导人也许不明白。但是苏联那种批量式的培养模式,却是成为解决当务之急的最便利手段。在所谓的质和量之间,尽可能的找到一种平衡,以解决国民经济建设的燃眉之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