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二十四章 郭炳勋的思路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二十四章 郭炳勋的思路

作者:风雪云中路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5:51 来源:笔趣阁

虽说杨震不太想接受这个指挥权,但是主席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态度很明显,还是坚持让他负责指挥主要的作战。对于他成立总前委的想法,中央一直没有给予任何的答复。中央既然没有给予答复,那么杨震就必须要做好提前的准备。

而此次会战恐怕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区的主力,也要全力以赴。山东军区一部,甚至是主力,也都要参加进来。所以杨震在作战计划的制定上,还是相当慎重的,甚至推迟了返回东北的时间。

如果搞不好所有参战部队,都要大伤元气的。杨震认为事先多考虑一些应变措施,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多考虑一些战局可能会存在的变化,才能更稳靠一些。尤其是为了隐蔽战役企图,攻击发起正面选择余地并不是很大的情况之下。

杨震的态度是正奇结合,以向心突击为主。在突击的时候多运用装甲部队,在后续防御日军反扑的时候,还是以运动防御战为主。以地空火力配属装甲部队,实施快速的穿插,正确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解决冀中平原地区的日军。

杨震的这些思路,对于郭炳勋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但是对于关内几个大战略区的参谋长来说,还是明显有些不太适应。四二年的会战经过,对于这几个参谋长来说,抗联打的实在是有些过于让人惊心动魄。

如今杨震还是要采取这个思路,不想老老实实的正面突破。而是采取两翼突破,钳形对攻的战术,对于几个参谋长来说,都是感觉到压力很大。这么大纵深的穿插作战,关内各个部队还是第一次面对。

不过对于计划的主要制定者郭炳勋来说,单纯从两翼发起钳形攻势,却并非他的第一选择。在郭炳勋看来,如果一次合围的日军数量过多,无疑将会拖延战斗的进程。单纯的依靠两翼穿插,很容易将网眼张的过大。

而且单纯的组织两翼穿插,在选择进攻地点来说,也是相当的困难。在冀东与平津地带还控制在日军手中,正太铁路沿线也在日军手中。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区之间,还有日军存在,并未直接打通地面联络的情况之下,进攻的出发地域可供选择的并不多。

这一点上他的认识,与杨震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郭炳勋认为除了以两翼的钳形攻势之外,还应该集中一部兵力分割平津之间的联系。并集中装甲机械化集群,由正面向南突击。同时以一部兵力分割北平与天津之敌的联系,对北平城进行合围。

并根据整个战局的发展,在适当的时候夺取天津,以切断日军从本土以及其他战略区增援的路线。同时孤立北平城内的日军,逼迫他们出城决战。北平控制在日军手中,郭炳勋还是很不放心的。

这在郭炳勋看来,不仅会有大量的兵力被牵制在平津城下,同时还对补给路线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城内到处都是凝聚着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精华的北平,如果像新京那样彻底的打烂,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但是北平城如果在战役结束之前,还控制在日军手中,这对战后对冀中平原的控制,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切断平津铁路以及两地之间的联系,逼迫北平城内的日军自己出城决战,这无疑是一个保存古城的最好办法。

所以郭炳勋的意思是以两个装甲师,各加强部分摩托化步兵一部与一个骑兵旅组成东西两个快速集群。从热河与察南地区分别采取快速突击的办法,以北平为三角形攻势的定点,以一个快速集群强行越过平津之间,沿着津浦路向南穿插。

以一个快速集群出察南,沿着太行山与平汉线之间强行向南穿插。至正定兵分两路,一部继续向南攻击,夺取石门钳制冀南以及豫北的日军,主力则向东攻击前进。两军强攻汇合点,则选择滹沱河北岸的河间。

郭炳勋建议目前抗联驻晋北的两个师,暂时不要调回东北。配合从陕北调回的装甲与骑兵各一个旅,利用m三轻型坦克越野能力和机动能力强的优势,出倒马关直插保定。从日军二线部署侧翼横插一刀,将日军整个防御纵深拦腰切断。

在冀西战场,晋察冀军区的主力,则采取拔点战术,牵制冀西日军部队,并分散日军驻北平周围兵力的注意力,保证正面抗联的突破取得成功。并在抗联全线突破之后,保证西集群的侧翼安全。以及以不少于两个旅的兵力配合南下,配合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战役结束之前阻击日军的增援。

在山西战场,晋察冀军区以部分兵力,配合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之太行军区,太岳军区主力负责封闭正太线、同蒲线,牵制日军驻山西的第一军。郭炳勋不建议在山西战场采取大规模的攻势,只采取挤压和牵制战术为好。

只要拿下冀中平原,抢占保定与石门,就可以将第一军封闭在山西战场。后路一旦被切断,那么山西日军要么主动撤离,要么则困守山西战场无可奈何。

郭炳勋认为以目前晋绥军区主力,加上太岳军区、太行军区一部,以及晋察冀军区一部配合之下,在日军山西第一军力量有限的情况之下,完成牵制第一军无法东调的任务还是可以的。

而在冀南,则以晋冀鲁豫军区主力,以及山东军区一部,对冀南日军发起攻势。并沿冀南一线展开,阻击豫北日军增援。抗联目前驻晋北的两个师,暂时不归还建制,就地配合晋察冀军区出冀西,向北平方向攻击前进。

按照郭炳旭的这个计划,调动和投入的兵力和装备,要超过杨震的预期。除了杨震预定投入的两个装甲师,两个装甲旅之外,至少还要加上两到三个坦克独立团,以保证对平津一线日军的作战。

郭炳勋的战役策划的重点歼灭战场是在平津一线,而主要的目标冀中平原则采取了合围、分割为主。以两个装甲师配属骑兵机械化集群,采取两翼钳形攻势,正面快速穿插的办法,彻底打乱日军部署在冀中的兵力。

这个战术是相当于大环套小环,以平津地区为底边,以滹沱河一线为合围圈的底线。采取两翼齐飞,中间快速突破,将日军分割为两个不同战场上的围歼。郭炳勋将抗联兵力投入的重点放在了冀中平原上,将西线侧翼的掩护交给了华北几大战略区。

在他的这个计划之中将晋察冀与晋冀鲁豫,甚至晋绥部队全部调动起来。这个大手笔让军委和几大战略区的参谋长,明显感觉到胃口有些过大,甚至有些吃不消的感觉。按照郭炳勋的这个计划,投入的兵力几乎可以说是几个大区倾巢出动。

但几经考虑,杨震还是同意了郭炳勋的大致作战计划。不过杨震再三提醒郭炳勋,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对热河以及西满地区的防务,一定要做好详尽的准备。对平津之敌,也要尽可能的考虑的全面一些。

在失去察南,北平周边地区已经成为前线之后,日军华北方面军将在河北境内的防线,全部缩回北平至天津一线。冀东的防务,已经被全部移交给了关东军。冀东与热河近在咫尺。如果关东军配合作战,那么衔接东北和华北两大战略区之间的热河肯定会首当其冲。

同时日军在北平与天津之间,从居庸关经顺义、平谷、蓟县、玉田、丰润一线,构筑了人大量的防备工事,并在纵深部署了大量的兵力。仅仅在北平周围,就驻扎了新编成的六十三师团,重新编成的独立混成第八、第九旅团。

在纵深的武清、香河、宝坻一线,驻扎了重新组建的步兵第二十七师团。在涿县、涞源、保定部署了重新组建的一一零师团,以及重新组建的独立混成第一旅团。并从华东战场调来了十七师团,以及重新编组的四十八师团就部署在冀中平原。

四二年的会战结束之后,日军明显加强了平津衔接部的兵力部署。同时针对抗联的坦克攻势,也着手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并增加了在冀西与晋北交界处的阜平、涞源,这两个在晋察冀根据地纵深据点的兵力部署。

不算山西的第一军,日军在整个河北战场,部署了五个步兵师团、三个独立混成旅团,形成了大纵深的梯形配置。杨震一再叮嘱郭炳勋,对西集群的侧翼一定要保证好。同时在部队全线展开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的做好保密工作,并制定好详细的补给路线。

在敲定大致的作战方案之后,杨震急匆匆的赶回了东北。郭炳勋则继续留在延安,敲定最终的详细作战计划,他则返回东北着手进行准备。加快兵力编制的标配,选择进关的部队。囤积油料与弹药,尤其是炮弹的生产。

在杨震返回之后,抗联就开始向关内调运物资。面对着灾荒的关内,调拨的物资不仅仅是油料和弹药,还有粮食等战略物资。不仅仅是抗联部队所需的物资,还有调拨给关内部队的七九子弹等弹药。

现在已经改为装备部的原来军工部,以及后勤部的几位负责人,被他逼的团团转。后勤部调拨物资,装备部几位负责人则亲自坐镇兵工厂,催促加快弹药的生产,同时加快对德制与英制坦克改装的速度。重点就是各种炮弹,以及坦克高爆榴弹的生产。

按照杨震的计划,所有使用短管七十五毫米榴弹炮的德制四号坦克,全部换装为苏式七十六毫米坦克炮。英制的玛蒂尔达二、丘吉尔坦克,也换装为苏式坦克炮。英制的十字军巡洋坦克,则换装为苏式四十五毫米坦克炮。

这样下来在淘汰了所有德制轻型坦克之后,抗联的坦克炮集中在美制三十七,苏制四十五、七十六,德制五十毫米相对单一的口径。至于英制的四十毫米坦克炮,则全部都被淘汰。尽管费了一番手脚,但是也尽可能的减少坦克炮的口径,保证弹药口径的统一,减少后勤方面出现混乱的可能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