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三百七十章 坚持与反对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三百七十章 坚持与反对

作者:风雪云中路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5:51 来源:笔趣阁

当此次会战结束之后,在得知此次会战基本上达成战役发起目,以及接到抗联伤亡数字的报告之后,主席在心疼之余给杨震下了二个评语.一个说他是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人是年轻,但这个胆子更大,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做量体裁衣。给他一个竹竿子,他敢把天捅一个窟窿。

第二个说他的思维有些天马行空,跳跃性很强,眼光看的也很远。从此次会战的战略和战术部署上来看,他这个人很不喜欢墨守常规。很善于打破条条框框,不拘于常理。一旦认定了,就敢于放手干。这个人虽然年轻,但可以带一百万的兵。

主席说这番话的时候,虽然语气里面掩饰不住的欣赏。对此战改变了整个华北的战局,让华北各大战略区的压力大大的减轻,有利于各大战略区尽快恢复元气。但此战引发的一系列后续影响,尤其是眼下国内政治局势复杂的情况之下,也让主席多少显得有些忧心忡忡。

从会战尾声开始,八战区在陕甘宁周边频频的小动作,让主席已经清楚的认为,此战已经让某些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不单单是政治上的,更是军事上的。这么庞大的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让一向秉承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某些人,恐怕是寝食难安。

这一战在军事上,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战果。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之内,已经连成一体的华北与东北根据地,将会获得一个相当大的跳跃式发展。这也是中央提前对各大战略区,进行重新整编的原因。

但在政治上引起的后遗症恐怕会更多,因为军事实力上的改变,不单单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改变。当军事的天平出现倾斜的时候,直接会影响到国内本就已经微妙的政治生态。主席与中央,都感觉到了相当大的压力。

在为政治环境很可能会急剧恶化担忧的同时,抗联此战之中巨大的伤亡,更让主席心疼。这么一支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的虎狼之师一战伤亡过半,短时间之内再无力承担任何大型作战任务,也让主席感觉到这才是某些方面蠢蠢欲动的主要愿意。

所以主席认为,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让此刻不仅成为全军主要突击力量,更是华北战场总预备队的抗联,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恢复元气。但在东北今后还要承担相当大重担,建设成为全军大后方,工业和农业生产压力相当大。以及根据地人口基数有限的情况之下,这些缺口,全部依靠东北有限的人口自己解决不现实。

应杨震所请求,也为了尽快的恢复此战之中伤亡过半元气大伤的抗联。主席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给几大战略区都下达了为抗联动员一部新兵的命令。甚至给山东和苏北的新四军,也下达了各动员七千至一万人新兵的任务。

对于中央的这个要求,几个大区的首长尽管都有一定的为难,但最终还是都咬牙答应了下来。三个大区几位首长一合计,将这个数字按照各自根据地实际负担能力,直接在会上就分配了下来。

至于说为难,倒也不是说他们都本位主义。而是他们自身也要发展,也要扩充部队,也要补充此战之中的伤亡数字。特别是眼下所辖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的晋绥和晋察冀两个战略区,尤其是很为难。

相对其他大区来说,周围环境最差的晋绥军区是最吃力的。位于晋西北、绥远的晋绥军区,在面临着前狼后虎,不仅要对付正面同蒲铁路的日军,还要提防后套方面三个军,侧翼还要应对那个时不时搞些小动作的二战区。一旦陕北真的有事,还要抽调兵力西进增援。

华北境内所有的大区,晋绥军区压力却是最大的。但这里的环境也是最差的,人口基数还是最少的。眼下晋绥军区所辖地区,虽说一下子扩充了两倍多。但是无论是绥远还是晋西北本身的人口基数来看,都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动员太多的新兵。

当年担任协防陕甘宁边区河防任何的一二零师,当初进入冀中平原,除了为刚刚成立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压阵之外,更多的是为了补充兵员。也足以说明了晋西北人口数量,根本就无法满足扩军的需要。

而新解放的绥远,虽说人口数量最多的绥南和绥中,现在都在绥蒙军区手中控制。但绥远地处西北偏远地区,本身人口基数就不足。即便控制了整个绥远最富庶,也是人口数量最多的绥南,但有限的人口也无法满足大量扩军的需要。

至于晋察冀虽说所辖区域周边环境虽说要好于晋绥,而且有着抗联从侧翼的支援。但却直接面对着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地处日军在华北的战略核心地带,更承担着连接东北与华北两大战略区纽带的重担。

本身扩军的压力,也是相当的大。而且作为去年日军扫荡的重点地区,晋察冀军区在去年日军持续近一年的疯狂大扫荡之中,也损失了大量的人口。原本就不富裕的人口数量,现在显得更加紧张。

而其新解放又都不是人口密集的地区,甚至人口总数相加比不上一个原来的冀中军区的两个县。再加上自身所需扩编部队,同样所需的新兵数量。这么一来中央的这个要求,带来的负担可就相当的重。作为军政主官,他们不能不考虑各自根据地的承受能力。

但不管怎么说,为难归为难,几位老帅还是都很大肚。对于中央的要求,也没有打折扣的都承诺下来。保证十月份之前,为抗联动员十万名新兵。这也算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吧。都承了东北方面这么大的情,而且以后还要继续承下去,自己总归还得有点表态。

而且按照中央原本得意思,挺进军在完成此次会战后,除了营以上干部调回原根据地之外,所有的部队全部移交给抗联。但人家主动提出这些部队只完璧归赵,自己则只要新兵。将骨干在武装齐全之后,又都给送了回来也算是相当够意思了。几位老帅为难归为难,最终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

不过杨震也没有白要他们的新兵,答应将此次会战之中在东北缴获的日军所有武器,全部交给华北部队。其中的火炮,全部由东北军区配齐挽马之后再行移交。同时由东北军区几大马场,为几大战略区各提供两千匹合格的战马。为各大战略区组建或是扩编骑兵,做好相应的准备。

在将主要问题研究完毕之后,杨震最后两个议题,第一个在各个根据地内,再想办法动员一批高中文化基础的学生,去苏联留学的建议,没有任何障碍的通过。甚至杨震提出的,能派出多少就派多少的要求,都障碍的通过。但是他第二个议题,却是遭到了全体与会人员的坚决反对。

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对杨震要各大战略区,统一抽调一批有文化的干部,去苏联学习海军,抽调一批部队到苏联接替不断抽调海军上岸参加陆战,海军兵力已经不敷使用的苏联海军,担任水兵执勤的思路。都表示了激烈的反对,甚至是相当的不理解。

几位老帅都认为在眼下根据地已经扩大,华北的形势已经得到改变,部队急需要扩编。到处都需要军事干部,更需要补充兵员的情况之下。抽调一批干部和部队,去苏联搞什么海军,非但没有任何的作用,还变相的削弱了自己的实力。

中日之间战争是以陆战为主,海战那是太平洋上的事情。全军各大战略区,包括靠海的新四军一部,以及山东军区的几个二级军区在内,全军上下没有一艘军舰,甚至连一个造船基地都没有。

行,就算退一万步,美国人会给几艘军舰。但日本人的海军实力居全世界前三位,就算搞来几艘军舰,与实力强大的日本海军一对比,也是蚂蚁撼大树。这不是眼光的问题,是眼下的现实不允许。

而且眼下美国人又正在与日本人在太平洋战场上,不断的进行着海空大战。在打一战败一仗的情况之下,也不可能给你太多的军舰。但就算美国人答应给军舰,你怎么开回来?要知道整个中国沿海,都在日本海军的封锁范围内。

美国人即便答应援助军舰,他怎么给你送过来?全军各大战略区华北到华中,就算将华南的东江抗日中纵队都算上,除了几个小鱼港之外,也没有任何一个可供军舰停泊的港口,你军舰就算真的搞回来,可你往哪里放?就停泊在海上,用不了几天日本海军就会将它们全部送入海底。

最关键的是眼下各大战略区,都缺乏可以维持舰队运转的体系,都没有一个熟悉海军的工程技术人员。一旦出现什么战损,连维修的地方都没有。现在的那个大战略区,都无实力支撑一支舰队,哪怕是最小规模的舰队。你就是学成归来,搞来了几艘军舰,也无用武之地。

现在战争时期都用不上的东西,你学那玩意有什么用?这些东西等到抗战胜利了,或是等到也许不远的未来在去考虑才行。至于现在应该集中精力解决陆地上的问题,而不是好高骛远的去考虑海上的问题。

这些老帅除了副总指挥与一二九师、太行军区那位黄埔毕业的代师长和司令员之外,基本上都曾经在国外留学过,其中不乏去法德两国的人。虽说学的都是陆战,但是对海军也有一定的了解。毕竟近代中国遭遇的入侵,都是从海上来的。

他们都很清楚,维持一支海军需要什么。更知道海军是一个系统的东西,不仅仅是有几艘军舰就完事了的。它需要强大的修造船能力,系统的机械工程研究以及制造能力,以及庞大的基地群。对国家整个工业基础发达与否的依赖,更是超过了任何的军兵种。

维持一支海军庞大的费用,对国力的需求也是异常的庞大。海军出动一次,不算其他方面,仅仅维持必要的燃料需要,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这笔钱,包括东北在内那个战略区现在都根本承担不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