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一百八十四章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接到侯国忠的战况通报,陈翰章命令侯国忠一定要加快战斗进程。尤其是两翼的迂回穿插的部队,一定要抢在日军援军抵达之前,完成对七十二师团的合围。在正面攻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绝对不能打成一线平推,绝不能让日军残部集中和靠拢起来。

但眼下天色已经逐渐黑下来,一定要提防日军趁夜色突围。日军的夜战能力很强,夜间突击能力相当的不低,不要在夜战之中被日军反咬一口。但谨慎不等于驻足不前,该怎么打还是要怎么打的。

在围歼日军一三四、一五五联队时,要尽可能的利用眼下整个战场的有利态势,多路出击速战速决。对于日军的火力点,要敢于将大炮上刺刀。在枣南战场围歼战进行的同时,一定要密切注意他左翼的一一八师团的动向。

预备队的位置,要尽可能的向左翼移动。但是轻易不要将预备队投入到战场上,什么时候投入预备队,一定要把握好战机。要么不轻易投入,但只要投入预备队,就一定要做到一击必杀,绝对不能拖泥带水。

对于日军的夜战能力,一向都是相当提防的陈翰章,再三提醒侯国忠一定要注意日军在夜间的行动。特别是要防止眼下已经被分割开啦的日军,利用夜间反冲锋重新靠拢起来。只要不让日军重新靠拢,从而拖延战役进行的时间,这一战就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的变数。

尽管一天之内,在枣南战场上便消耗了上万发各种口径的炮弹,火箭炮弹更是一下子打出去近五分之一的储备。在高强度的支援作战中,用于平射对地支援的十四毫米机枪,打秃了几十根备用枪管,这么大的消耗让陈翰章多少有些心疼。

但对于眼下的战局进展来说,知道留给自己时间并不多的陈翰章,还是可以接受这个代价。相当于弹药的消耗来说,战机比什么都重要。而且尽可能减少伤亡,从尽可能的保障部队持续作战能力方面,还是相当合算的。

犹豫了一下,陈翰章在电报上告诉侯国忠。告诉部队在接下来的夜间攻击之中,不要怕疲劳和伤亡,发挥抗联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以及在平日训练之中积累的夜战能力。要敢于打近战,彻底歼灭已经被合围日军。但在夜战之中,一定要把握攻击方向和重点,绝对不能自己把自己搞乱了。

在下达完毕最新的命令,以及有些絮叨的交待清楚,一定要特别注意的方面之后。陈翰章将第一天的战况上报总部,并将自己的对后续作战的思路,也一并上报给了杨震。至于枣南那边战场,陈翰章交给侯国忠还是比较放心的。

侯国忠是陈翰章早在二军五师时期的老部下,并长期给他担任副手。在抗联重组之后,一直在一线指挥作战。从团长、师长、炮兵副司令、纵队司令,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走的相当踏实和稳健。

自抗联重组以来,除了担任过八个月的炮兵副司令之外,侯国忠基本上在一线带兵。再加上长期的并肩战斗,养成了两人之间异常熟悉和默契。侯国忠对陈翰章在战术运用上的特点与习惯,也相当的知根知底和掌握。两人之间的配合,甚至已经到了心意相通来地步。

更重要的是,曾经在担任炮兵副司令期间,专门下苦功研究过炮兵战术的侯国忠,极为擅长使用炮兵。也正是这两点的原因,让陈翰章在策划枣南作战的时候,前方指挥员的第一个选择对象,就是时任东线集群副司令员的侯国忠。

就现在的战局看来,侯国忠打的还不错。不过眼下的战局还只是拉开了序幕,真正的大战这才刚刚开始。下一步战局究竟会发展到什么样子,两翼的穿插部队能不能按时抵达指定位置对于陈翰章,尤其是侯国忠还都是一个考验。

相对于在考虑问题上很稳重,对两翼穿插问题考虑更多的陈翰章来说,需要对枣南反击作战引发的整个战局连锁反应,要考虑的要多很多的杨震,眼光却不能局限在一个东线上。打了出头鸟,日军在整个战线势必会引发连锁反应。

日军整个战线上的兵力调动,究竟会向哪一步走,才是杨震考虑更多的问题。七十二师团方向对整个战局来说,虽说只是一个点。但这个点能不能成为撬动整个战局的点,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一一八师团肯定会调头全力向枣南战场攻击,这一点是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平汉路以东进攻的日军五十师团,会不会也投入到该方向?这个五十师团向东之后,平汉路东留下了的空缺会由那个师团来填补?

但在几经分析之下,杨震除非日军从晋东南战场火速抽身。否则平汉路两侧的五十师团与一一七师团,绝对不会东调到鲁西北方向。一旦这两个师团东调,那么整个晋东南战场侧翼,就将全部暴露。

除非日军不要晋东南战场上的六十二、六十九这两个,撤到邯郸时候已经只剩一副架子,他们费尽心思才在最短时间之内补充完成的师团,同时让开整个豫北。否则平汉路两侧的这两个师团,日军绝对不会轻易的动用。

而眼下在豫东驻防,还在补充中的三十五和三十七师团,也不会轻易调往冀鲁边战场。如果自己没有判断错误的话,日军这是要投入部署在德州至济南一线的二线兵团,尤其是在济南的一百师团。也会投入到战场上来,也许还包括德州战场部分日军二十二师团部分兵力。

至于鲁北战场上的五十二师团、一一五师团、一百二十师团,眼下正在黄河以北的冀鲁边战场,与陈翰章的几个师死死的缠住在一起,根本就无法西调参战。而且他们所在的位置,距离鲁西北战场也过于遥远。等到从这几个师团抽调的兵力赶到,恐怕黄花菜早就凉了。

但日军既然做了这么一个局,他们就很清楚单单以一个一一八师团,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改变战局。即便加上驻济南的一百师团,想要遏制住这种大范围的穿插,也是相当困难的。如果他们现在鲁西北的冀鲁边战场,改变战局至少还需要在增加一个师团的兵力。

可这个师团他们会从哪里调集?是驻在临沂至昌邑一线整补的一一四师团?还是驻烟台至寿光一线的四十八师团?或是抽调驻军徐州的六十五师团北上?这三部从眼下的战局来看,都几乎是不太可能。除非他们不要陇海线了,否则六十五师团这个时候北上的可能微乎其微。

而设想中的日军在渤海湾一线实施登陆作战,不管日军来多少部队,但只要没有实现登陆作战,那都只是一个空谈。可日军会从哪里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再增调一个师团?这可不单单是抽到兵力上一个问题,还有时间上能不能允许的问题。

看着地图上的战场态势,杨震却隐隐感觉到自己忽视了什么东西。只是自己忽视的这个问题在这里,杨震却是百思不得其解。转过头拿起陈翰章汇报战况,以及冀鲁豫军区部队这两天的电报,杨震仔细又看了一遍。

杨震反复细看陈翰章电报,让他面前的柴世荣有些大惑不解。犹豫了一下,知道一号在犹豫什么的柴世荣才道:“一号,您看日军在枣南战场,有没有可能使用调动到山东,但眼下一直没有出动的独立第二、第四战车旅团?”

“一号,我还认为我们的目标,不能只盯着日军的野战师团。日军在给华北方面军整补的时候,被冈村宁次扣下了一个完整建制的野战补充队。按照日军一贯的习惯来说,这个野战补充队几乎是相当于一个旅团的兵力。”

“虽说没有太多的炮兵,但是在必要的时候,完全可以当成一个野战旅团使用。我们之前在战场上,也曾经遭遇过类似的事情。日军在需要的时候,将其所谓的野战补充队,直接当成野战部队使用。”

“即便日军不将这个野战补充队,直接放到一线作战。但是转为二线守备部队,替换下其他野战师团,还有很大的可能性。而且眼下日军这个野战补充队就在烟台一线,如果内山英太郎用其替换下四十八师团,这样他们在鲁西北战场可以增加一个师团。”

“仅仅按照眼下的情报显示,日军在整个山东战场投入的汽车数量,足足有近三千辆。就算在我军大规模的空袭之下,现在仅剩一千辆。但也足够将一个师团,成建制的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调往枣南战线。”

“一号,就算日军在眼下战局之中,是拿七十二师团做饵,利用枣南战场为引诱,调动我二线部队出击。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日军的战术企图,就是要一鼓作气,完全的解决我围歼七十二师团的侯国忠所部。”

“如果他们以一一八师团,拖住我围攻七十二师团的部队。降低我军穿插部队的速度,完全可以等到其部署在二线的两个师团赶到。一个一一八师团,加上德州战场后方的兵力,即便救援不出七十二师团,但是拖住并分散我军围歼七十二师团的兵力。为日军调动后续兵力,争取时间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最关键的是,日军眼下在鲁西北战场上,为什么就非要一定吃掉侯国忠所部?如果他们利用枣南战场的动作,吸引我军后续部队南下作战,将枣南至平汉路一线搞成胶着态势,不是对他们可能存在的登陆作战会更加有利?”

柴世荣的这几句对战局的分析,猛然间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醒了杨震。自己不是冈村宁次,也不是华北方面军的参谋长。为什么要将战局后续发展的思路,固执的放在日军想要一鼓作气、速战速决上?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可能就会清晰很多。

日军在鲁北和枣南至平汉线一线,搞出这么大的动作,难道就单纯的是为了大范围扯动自己的兵力部署?从眼下日军已经暴露出来的,环环相扣的战略看,日军完全可以将这个七十二师团,当成一块吸铁石。一点点的将周边的抗联部队,吸引到枣南方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