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舍尔的理由很明确,中国占据了西伯利亚,进入欧洲肯定要经过俄罗斯,只要经过俄罗斯,波罗的海和就绕不过去,英国皇家海军保留战列舰,肯定可以用舰上的火炮支援地面战斗。
费舍尔这个极具远见的见解在当时很少有人明白,所以众人都嘲笑他,可是现在,中国和德国在爱沙尼亚开战,德国处于不利地位,英国战舰终于发挥了作用,那些嘲笑费舍尔的人此刻都老老实实地闭上了嘴。
费舍尔在旗舰猎户座号上,心中正在暗自得意,这时通讯官把中国空军的通报送到费舍尔的手中,费舍尔扫了一眼就把电报纸撕得粉碎,咬牙切齿地说道:“中国空军要进行什么演习?他们分明就是不想让我们去支援德国人。”
费舍尔说完这句话便恢复了平静,对通讯官说道:“立刻给海军大臣发电报,问他该怎么办?”
费舍尔深知此时他率领的舰队代表的是英国,这支舰队的一举一动都会给英国国运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他不敢自作主张,而是向英国皇家海军的最高领导——海军大臣罗伯茨伯爵发电报请示。
海军大臣也不敢擅作决断,他立刻拿着费舍尔的电报去找英国首相,此时的英国首相是索尔兹伯里伯爵,他在林远时代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在欧洲实施“光荣孤立”政策,以此来操控欧洲局势。
不过在这个时代,由于中国崛起,英国不得不放下“老贵妇”的身段,把光荣孤立变成“光荣联合”,让欧洲团结起来,对抗中国。
英国此时是君主立宪制,英国女皇只是名义上的国家领袖,权力完全在内阁,而内阁的首脑就是首相,首相握有三军的控制权和对外宣战的权力,首相同时也是议会多数席位政党的党首,所以首相的提案基本上都能在议会讨论通过。
电报送到索尔兹伯里伯爵的手中,索尔兹伯里伯爵也觉得很难办,因为他们并不想直接挑战中国,可是不去救援德国人,德国人就挡不住中国。
海军大臣见到索尔兹伯里伯爵默不作声,忍不住说道:“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啊?”
索尔兹伯里伯爵想了想,挥手叫来一个侍从,说道:“去陆军大臣那里问一下,德军还能坚持多少时间?”
侍从答应下来,走了出去,索尔兹伯里伯爵说完这句话又恢复了沉默,海军大臣也不敢催促他,因为他的心里很清楚,现在的大英帝国是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上,一但走错,赔上的的将会是大英帝国未来几百年的国运!
十分钟之后,侍从回来,对索尔兹伯里伯爵说道:“首相大人,陆军大臣询问了德国方面,理想估计,德军还能坚持三个小时,凭他们自己是肯定坚持不住的。”
索尔兹伯里伯爵站起身来,在办公室里踱着步,心中不停地想着,如果不进入中国人设置的禁航区,我们就无法支援德国陆军,德国陆军就必然战败,德国陆军一但战败,中国将在芬兰湾获得一个稳定的支点,中国海军就将依靠这个支点存在于波罗的海,对我们是极为不利的。
原本想着用舰队支援德国陆军,然后用测距失误等等借口遮掩过去,可是没想到中国竟然设立了禁航区,让我们的舰队无法靠近。
如果进入禁航区,就是挑战中国,甚至于和中国全面开战,那全面开战我们有没有胜算呢?应该胜算不大,单单比较海军这一块,我们战舰上的导弹还不成熟,不是中国舰队的对手。
索尔兹伯里伯爵在默默地想着,又一个十分钟过去了,索尔兹伯里伯爵站住身子,攥紧拳头,在墙壁上重重一砸,说道:“命令费舍尔,远离中国空军设置的禁航区!”
海军大臣没有说话,默默地去下达了命令,费舍尔接到这个命令,心中泛起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他轻叹了一口气,对舰队下达了返航的命令。
英国舰队没有按照预定计划支援,让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暴跳如雷,他一边痛骂英国人不讲信用,一边找来施利芬,说道:“施利芬将军,英国人的支援果然不靠谱,看来我们还是应该想办法尽快结束战争。”
施利芬说道:“现在最重要就是命令第四重装师和第五重装师撤出来,先撤到立陶宛,立陶宛的民族独立势力很强大,可以做我们的强援,先把战线稳定在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一线再说。”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答应下来,施利芬立刻去给小毛奇下命令,可等小毛奇接到命令的时候,德军重装师想要撤退已经来不及了。
在爱沙尼亚方向,中国西伯利亚方面军第一师和第三师的钢铁洪流冲破了德军第五重装师的最后一道防线,师长阿登纳丧失了对整个师的控制权,整个师都被打散;拉脱维亚方向,德军第四重装师被两个师合围,林远又紧急调运西伯利亚方面军第五师加入战场,第四重装师在三个师的打击下,全线崩溃,师找不到旅,旅找不到团,德军只有以连、营这样的小规模建制和中**队对抗。
袁振命令各个部队,不要理会德军小股部队的抵抗,直接进攻爱沙尼亚最大的城市——塔林,德军小股部队没有后勤补给,挡不住多少时间的。
第一师和第三师随即不再和德军小股部队纠缠,直接进军塔林,德军把精锐部队都放在了纳尔瓦前线,塔林只有一些警察部队,他们当然挡不住两个师的精锐部队,到4月4日凌晨两点,中**队全面进占塔林。
林远在接到占领塔林的消息之后,立刻命令第二师和第四师进占拉脱维亚,4月4日上午8点,第二师和第四师进入拉脱维亚,占领最大的城市——里加。
4月4日下午3点,残余德军陆续退往立陶宛,中国彻底占领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