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型潜艇已经和林远的部下打过交道了,在陈飞利用空降手段奇袭太平洋明珠号的战斗中,就是这型潜艇想要击沉陈飞的小艇,结果被林远用副油箱伪装深水炸弹的法子骗了过去。√∟UU小说,uu234
波塞冬之刃级潜艇是一艘常规动力潜艇,核动力对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实在是太高深,他们根本玩不了。
波塞冬之刃级潜艇的水下排水量在三千吨左右,相比于之前日本人使用的伊型潜艇,性能有了极大提高,尤其是这型潜艇装备了八具鱼雷发射管,每一具鱼雷发射管都能发射655毫米口径重型声音制导鱼雷。
这种鱼雷里面装填了四百多千克高能炸药,采用聚能爆破战斗部,一枚就足以击沉一艘八千吨排水量的战舰,换句话说,只要有一枚击中神仙级防空驱逐舰或神兽级驱逐舰,就足以使其沉入大海。
即便是十万吨排水量的沧海级航空母舰,挨上一枚这种鱼雷也会被重创。
这型潜艇一但对中国海军发动攻击,将会和林远的名剑级核动力攻击潜艇正面相遇。
奥沙利文来到基地,潜艇部队的指挥官比埃尔霍夫急忙出来迎接,其他七名艇长也跟在一边,比埃尔霍夫求战心切,见到奥沙利文的面就问道:“将军,我们什么时候能果断出击,击沉中国人的军舰?”
奥沙利文笑着说道:“就是现在了,我刚刚和鲁米埃尔争执了一通,为我们的波塞冬之刃争取到了主动出击的机会,你们准备一下,尽快出击。”
比埃尔霍夫“啪”地一立正,正色道:“我们现在就可以出击!”
奥沙利文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很好。自从中国海军成军以来,还从来没有人可以击沉中国海军的战舰,中国陆军的主炮战车被击毁过,中国空军的战机也被击落过,谁击沉了中国海军的战舰,谁就是历史第一,这个历史第一,就交给你们了。”
奥沙利文一番话说得比埃尔霍夫等艇长热血沸腾,齐声高呼:“誓死击沉中**舰!”
奥沙利文满意地点点头,然后说道:“我们这就去作战会议室,商量一下攻击中**舰的战法。”
比埃尔霍夫把奥沙利文带进作战会议室,其他艇长也在一边陪同,比埃尔霍夫说道:“我们的波塞冬之刃级潜艇,潜深可以达到一百米,这是中国潜艇做不到的,他们既然做不到,自然也不会想到我们能做到,所以只要我们能发现中国的军舰,就能对其发动偷袭。”
“我们的鱼雷威力很强,精度也不低,只要有一枚命中中国的军舰,就足以将其击沉,也就是说,在整个作战环节中,‘发现敌舰’成了重中之重,可以这样说,‘发现敌舰’是整个作战里面唯一的难点,只要我们发现了敌人的军舰,就可以将其击沉。”
比埃尔霍夫说到这里看了看奥沙利文,奥沙利文满意地点点头,比埃尔霍夫这才接着说道:“关于如何发现中**舰,我们是这样打算的,由于海洋中的声音传播条件十分复杂,所以靠潜艇上装载的声呐很难发现敌人军舰的位置,因此我们决定,使用飞机来侦察发现敌军舰。”
“等等,我打断一下。”奥沙利文说道,比埃尔霍夫急忙看向奥沙利文,紧张地问道:“将军,我说的有什么不对吗?”
“没什么不对的。”奥沙利文说道,“你说我们要使用飞机来侦察发现敌军舰,那这个飞机从哪里来?难道我们要请空军配合吗?”
比埃尔霍夫急忙摇头,说道:“不不不,我们是不会请空军配合的,那样的话,击沉中**舰的功劳就要分给他们一大半,这是我们万万不能接受的。是这样的,我们购买了几架民用飞机,使用这些飞机对敌军舰进行侦察。经验表明,敌人对这些小型民用飞机通常不予理睬。”
“那发现敌舰之后呢,飞机怎么把敌舰的位置信息传递给水下的潜艇?”奥沙利文接着问道。
“电磁波在水下是无法传播的,这一点您很清楚,所以我们特地准备了拖曳天线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埃尔霍夫答道。
“拖曳天线,那是什么东西?”奥沙利文问道。
比埃尔霍夫笑道:“这是我们最近研制的设备。”比埃尔霍夫说着命令手下拿出一幅挂图,挂在了作战会议室前面的墙壁上,只见挂图上画着一艘潜艇,潜艇的尾后画着一根线,线浮在水面上,线的末尾是一个盒子一样的东西。
比埃尔霍夫指着那个盒子笑道:“将军,那个盒子就是我们的拖曳天线,它自身装备浮筒,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在水面上完全可以接收、发射电磁波信号,我们的侦察飞机,可以通过拖曳天线和我们取得联络。”
奥沙利文高兴地笑了,看得比埃尔霍夫和几位艇长比吃了蜜还甜,比埃尔霍夫受到了奥沙利文笑容的鼓励,劲头更足,说道:“拖曳天线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有了拖曳天线,我们的潜艇彼此之间就可以取得联络,到时候我可以协调所有潜艇,对敌舰队展开有组织的攻击,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可以八艘潜艇共同合作,一举击沉沧海级航空母舰。”
“沧海级航空母舰的排水量是十万吨,看起来抗沉性极佳,可是我们一枚鱼雷就装填了四百千克高能炸药,我们一共有八艘潜艇,算上备用鱼雷,一共有六十四枚,这些鱼雷都砸在沧海舰上,我就不相信沧海舰扛得住。”
奥沙利文激动地一拍桌子,说道:“沧海舰是林远侵略世界的急先锋,是林远最倚重的海上力量,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林远还在舰上,如果我们能一举击沉沧海舰,林远说不定会葬身鱼腹,到时候不光是整个澳大利亚的颓势会发生逆转,整个世界局势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