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末世之全能召唤 > 帝舜

末世之全能召唤 帝舜

作者:上古绅士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3:11:17 来源:笔趣阁

舜,是中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名重华;出生地一说在诸冯,一说在姚墟;为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禅让”为有虞氏首领。治都一说在蒲坂,一说在潘城。

人物简介

舜,姚姓,名重华,有虞氏,虞朝第3任帝,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欢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市,治所在今蒲州镇。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

由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隶定的 清华简《保训》篇是文王留给武王的遗嘱。从《保训》篇记载舜“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等出土新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考证舜帝为大易的重卦之人(由八卦到六十四卦发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并提出了包括舜帝在内的“五圣同揆说”,认为五圣所揆为阴阳、三才观。孔子老而好易,为易作传,传承发展了舜帝的中道思想,大易有揆有宗。易宗是:乾坤一元,阴阳相倚,终始兴替;三才印心,德道同形,数理比翼。儒家思想的源头在舜帝。

人物生平

童年

舜自幼丧母,父亲续娶,生子象。舜很小就要工作,以维持全家的生活。他的父亲性格顽固,宠爱后妻和幼子,三人都想杀死舜。舜平常孝顺父母,关心幼弟。如果自己有小过错,就甘愿受罚。如果父母和弟弟要杀死他,他就躲得叫他们找不到。舜

青年

二十岁时,舜就以孝道闻名于天下。舜三十岁时,帝尧问四岳天下间有谁能够继承共主之位,四岳推荐舜。帝尧于是召见舜,问:“我想使天下太平,你说该怎么做?”舜回答道:“要公平待人,不偏不倚,对小事也不马虎,更要讲究信誉说话算数,那样天下人会自动拥护你。”尧又问:“什么事最重要?”舜答:“祭祀上天。”又问:“什么官职最重要?”舜回答:“管理土地。”尧又问:“什么是首先要做的?”舜回答:“关心百姓。”帝尧十分满意,赏赐舜细葛布制的衣服、一张琴,又给他牛羊,为他建粮仓,尧还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并为他们修建宫室;他用各种方法对舜进行考验,舜都成绩卓著,受到广泛的好评。

据《史记》所载,舜曾在历山耕种,让历山的人都相互推让地界;在陶河滨制陶,让河滨的陶器都不再偷工减料;在雷泽捕鱼,让雷泽的人都推让渔界。

虽然舜深得尧的钟爱,但舜的父亲和弟弟象仍想杀死舜。有一次,瞽叟对舜说:“粮仓的顶漏水,你快去修补一下。”舜于是爬到粮仓顶上涂泥补漏,继母便叫象在这时放火烧粮仓,舜情急智生,用斗笠保护自己不受火烧而逃(一说舜双手举著斗笠,像鸟儿一般降落下来逃走)。又一次,继母要舜挖井,舜挖井的时候,在侧壁凿出一条暗道通向外边。当舜挖到深处,继母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而舜从旁边的暗道出去,又逃开过一劫。继母和象都以为舜死了,非常高兴。象说:“这个主意是我出的,舜的妻妾和琴归我,牛羊和粮仓归二老。”象于是搬到舜的宫室住下,弹起舜的琴。舜回到家中,象先是十分惊愕,后又很不自在,说:“我正十分难过地思念你呢!”舜回答道:“是吗?你真是个好弟弟!”以后,仍然十分孝顺父母,爱护弟弟。

舜特别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高阳氏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恺”,意思就是八个和善的人。高辛氏也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元”,意思就是八个善良的人。这十六个人美名远扬,帝尧却没有举用他们。舜当了帝尧的臣子以后,推举八恺担任管理土地的职务,舜又推举八元到四方之国宣扬五种教化,他们都能尽心办事,发挥长处,使天下安宁、百姓和睦、农业发展、四边和平。当时,帝鸿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他毁弃道义,阴险狠毒,尽干坏事,人称他为“混沌”;少皞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不讲信誉,废弃忠诚,喜听谗言,惯于花言巧语,人称他为“穷奇”;颛顼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没法教训,不知道好歹,人称他为“梼杌”;缙云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喜欢吃喝,贪求财宝贿赂,天下人对他十分憎恶,称他为“饕餮”,这四个家族造成了社会的灾难,帝尧却没能赶走他们。舜知道后,打开城门,把这四家都流放到四方边远地区,让他们去抵御四方妖怪。坏人赶跑了,社会也安定了。

参政

这时尧年纪大了,便要舜代行共主之政,自己就到四方去巡视,经过二十年的考察,尧知道舜的能力和德行足以胜任共主,尧要舜代行共主政务。舜首先观察天象,以摆正日月五星的位置。进而祭祀上帝、名山大川和各种神祇。又选择吉日,接见四岳和各方首领。舜又四方巡视。以后,舜每五年巡视天下一次,其余时间,让各地君长到京城朝见。舜将天下划为并、冀、幽、营、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

驩兜推荐共工,帝尧认为不行,但还是让他试任主管百工的工师。共工果然放肆地干坏事。四岳推荐鲧治理洪水,帝尧认为不行,在四岳的要求下,让他试试,九年都没成功。三苗居住于江淮和荆州,一再反叛。舜向帝尧建议,将共工流放到幽陵,使其变化北狄;将驩兜流放到崇山,使其变化南蛮;将三苗流放到三危,使其变化西戎;将鲧流放到羽山,以改变东夷的风气。这四个人惩处以后,天下人都信服了舜。

受禅

舜代行共主政务八年,帝尧逝世,舜服丧三年后,把共主之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但天下人心不服。舜知道是天意所归,于是正式登上共主的位置。他要求十二州的长官们发扬尧的美德,以仁义治民,排斥用花言巧语献媚的小人,使蛮夷都来归附。帝舜问四岳:“你们看有谁能担当中朝的重任?”四岳都说:“如果让禹担任司空,一定能做出成绩。”帝舜说:“好!禹啊,你就担任司空,负责治水,好好努力吧!”禹磕头辞让,推荐稷、契或皋陶担任。帝舜说:“这些人都很有才干,但这件事还是你去做吧!”接下来,帝舜指著弃(周人的祖先)说:“弃,百姓已开始缺粮,你就担任农官(后稷),督促人们按节令播种谷物。”又对契(商人的祖先)说:“契,现在百姓还不够亲近,人伦关系也没有理顺,你就担任司徒,去诚敬地推行五教,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办事一定要宽厚呀!”又对皋陶说:“皋陶,现在蛮夷侵扰华夏,坏人为非作歹,你就担任司法官(士),处刑要让人信服,流放罪分为不同等级,而远近不同。只有公正明允,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帝舜接着逐个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任命垂担任管理百工的共工,任命益担任管理山林川泽的朕虞,任命朱虎、熊罴为益的副手,任命伯夷担任主持宗庙祭祀的秩宗,任命夔担任管理诗歌音乐的典乐,任命龙担任负责内外传达的纳言,并分别对每个人提出了具体的希望要求。最后,帝舜对十二牧、四岳和新任命的六位主官说:“喂!你们二十二人要各自严守其职,审慎地顺从天意行事。”帝舜对官员们三年进行一次考核,三次考核决定升降和处罚。大小官员都努力建功立业,其中禹的功劳最大。他劈开很多山岭,引导洪水流入大海,确定九州的划分,各自按规定前来朝贡。在五千里的范围内,无论是南边的交趾,西边的戎、析支、渠廋、氐、羌,北边的山戎、北发、息慎,还是东边的长夷、鸟夷,都受到安抚,天下人全都感戴帝舜的功德。

帝舜以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为帝妃,娥皇无子,女英生子商均,另有庶子八人。帝舜知道自己的弟弟象和儿子商均都不成器,于是向上天荐告以禹继承帝位,实行禅让。十七年后,帝舜在苍梧的南巡途中逝世,安葬于苍梧山(今湖南宁远县境的九嶷山,钱穆先生认为在湖北北部的汉水流域)南侧,终年一百零一岁。

他说

另有传说称,当时正值帝尧的中原华夏酋邦国家发生危机、统治即将瓦解之世,以舜和益为首的东夷与其他氏族部落,正欲篡夺尧的帝位。于是,东夷族的舜便在尧的面前诽谤丹朱,挑拨其父子关系。舜并设法说动帝尧,把丹朱派到离尧较远的南边丹水流域做诸侯。有说是流放,故《竹书》有“后稷放帝朱于丹水”的记载。

舜代理尧执政后,囚禁了尧,为了不让尧的儿子丹朱知道事情真相,阻止丹朱看望尧,《竹书》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并逼迫尧禅位于他,丹朱知道后,率三苗之兵伐舜,双方在丹浦展开大战。郭濮在注《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说:“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和“舜伐三苗”的记载。巨人部落首领夸父是丹朱的得力大将,“逐日”误入大泽而死,以射箭闻名的后羿部落助阵帝舜,因此丹朱在失去夸父这一重要助力的情况下,在与帝舜争夺帝位的战争中失败。丹朱战败后,其后裔向河南、湖南、河北、山东等地迁移。由于这次大战双方伤亡都很大,后来丹朱被描画成“凶神”或主管灾祸的“邪神”,甚至有一支后代被称为“狸姓”,遇到灾荒之年朝廷还要请狸姓人出来代为祈祷消灾。《国语·周语上》:“有神降于莘。”惠王问内史过,内史过以为丹朱之神,请使太宰帅狸姓,奉牺牲粢盛往焉。韦昭注:“狸姓,丹朱之后也。”

帝尧崩后,丹朱才回到华夏部落去奔丧,因舜的“谦让”,曾称帝三年,故《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古籍称丹朱为“帝丹朱”。但大臣们全跑到南河之南朝觐舜而不朝觐丹朱。于是,舜曰“天也”,便顺应天意和人民的呼声登上了帝位。这就是“尧舜禅让”。因丹朱作为三苗首领并且曾称帝三年,故在南方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地位崇高,被湖南、广东等地被奉为衡山皇、丹朱皇。舜则把丹朱封到房地为诸侯。《竹书纪年》则称“丹诸(朱)辟(避)舜于房”,就是说丹朱尊父命而让天下于舜,自己远避于房地。

按照《史记》所载,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而“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但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湖南省永州市舜帝陵

系中华民族尊祖祭舜之圣地。夏代始于九嶷置陵建庙,秦汉迁于玉官岩前,明初移至舜源峰下。后因年久失修,几近荒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斥巨资进行修复,恢复明清时期风貌。然随拜谒观光人数增多,陵区渐显促狭,扩建呼声日增。二零零四年四月十四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以尊祖爱国、传承文明、凝聚人心、促进发展为主题,于翌年举行个省公祭大典。同年九月十七日,以加强舜帝陵建设与保护为宗旨的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成立。为适应全省祭舜大典及谒陵观光者需要,遂决定扩建舜帝陵。基金会与省直有关部门、市县人民政府,迅即着手规划设计。规划总用地四百三十余亩,总投资四千五百余万。扩建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投资二千六百万,将山门改建成祭祀殿,增建连廊、角楼、碑廊、厢房等,新增建筑面积四千平方米;祭祀殿外原玉带桥三桥并为一桥,两旁新建拱桥各一座;祭祀殿外广场三万八千平方米,其中麻石广场一万五千五百平方米,植草砖广场九干五百平方米;新建停车场一万三千平方米;新建仪门一座。二零零五年四月二十五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为确保一期工程在全省祭舜大典前完厂,工程指挥部殚精竭虑,科学调度,工程建设者夜以继日,精心施工。为解决建设资金,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募捐,各个市州慷慨解囊,各界人士踊跃捐款。同年八月二十日,一期工程竣工。同年九月十五日,湖南省祭舜大典在舜帝陵顺利隆重举行。

舜帝陵位于舜陵景区,是九疑山风景区的目标人文景观,是九疑山风景的目标人文景观。是我国最古老的陵墓。舜帝陵陵区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组成,占地600余亩。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状,海拔600余亩,气势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庙,陵庙坐南向北,规模宏大,占地24644平方米。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五进建筑。陵庙内建有庄严肃穆的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厢房。陵庙外有长200米的神道。

舜陵是中国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国唯一的舜帝陵墓,乃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九疑山。陵庙祭碑廓内保存的历代祭碑36方,它们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在古木参天的陵区内,陵庙建筑上的石雕、楹联、壁绘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附近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大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皆与舜帝奏九韶之乐及二妃挥泪斑竹的传说有关。

山西运城舜帝陵

从山西省运城市市区北行15公里,在蜿蜒百里的鸣条岗西端,坐落着全国闻名的舜帝陵庙。对此,许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赞。明人相宗皋写道:“观庙之形胜,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条山,鹾海之盐花献于前。右缠黄河玉带,妫油厘降之风犹存;左拱香山瑶台,历山耕稼之迹如故。”其地理环境可谓形胜壮美。

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后毁于元末战火中。明正德初(1506),乡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毁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安邑县令吴愈再次重建。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为瓦砾,仅存正殿。次年,在乡人王步洲等倡导下,重建舜庙。

舜陵坐北朝南,占地70亩,神道13亩,奉祀香火地17亩。沿舜陵外城遗址缘坡而上,即为神道,两旁夫妻柏夹道耸立。行百余步,进陵庙大门,便见到砖砌的方形墓冢,陵高3米,周围51米。陵前嵌有邢其任书写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1块。陵冢上槐相交翠,郁郁葱葱。绕陵北行约三十米,即是皇城,又名离乐城。进拱形城门,内以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寝宫为中轴线,东西两侧配以廊房及钟、鼓二楼,构造布局严谨,左右对称。主建筑正殿,建造于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面阔五间,进深五椽。殿内泥塑的舜帝坐像,头戴冕旒,身着衮服,神态庄严,栩栩如生。正殿之后,原建寝宫三楹,内塑娥皇、女英像,昔已毁于战火。陵庙东南,旧时曾建大云寺,为守陵僧侣居住,亦称“守陵寺”,于解放初拆毁。

2006年舜帝陵庙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浙江上虞舜帝庙

《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古通虞)乐,故曰上虞。”《辞源》亦记载:“上虞今县名,地名虞宾,舜避丹朱于此。”还有一种说法,是舜的后代封于上虞。《路史》云:“舜之支庶或食上虞。”《越中杂识》记载:“虞舜子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以虞称国,故曰上虞。”(明·万历县志)称:舜述之在上虞者遗迹之多,意者南巡时或驻跸之故地涉方后,或为子庶之封邑,民感其恩,子孙思表其德。在唐以前,上虞由舜的子孙建立家庙,对舜祭祀。

到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百官里人集资,在百官上街堰头附近建起了舜帝庙。到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和民国10年(公元1921年)又多次重修。使舜帝庙成为气势壮观,建筑雄伟的名刹。曾

被称为浙江两大祀之一。浙江两面大祀:一曰禹庙在绍兴;一曰舜庙在上虞。

舜帝庙宽约23公尺,为五开间,山门前有荷花池,石拱桥。庙径深约100多公尺。第一进为舜帝殿;有虞舜全身坐像。虞舜姓姚,字重华,因双目重瞳,故又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尧曾叫舜到大森林里,老虎碰上不咬他,毒蛇碰上不避他,在狂风暴雨中行走不迷路。第二进为太祖殿。舜的太祖父名句望又名句芒,他因开始播种有芒的作物,因此被子历代崇奉为祭祀的春神,人民期望年年丰收。第三进为四岳殿(舜任用之大臣)。每一进均有戏台,二边为廊房。庙内有石雕、砖雕、木雕、浮雕。飞檐龙顶等能工巧匠之绝作。庙前有重华石,击之有声。庙北有舜井,东西各一,均有涌泉。

轶事

舜帝陵庙遗址舜生在平阳西南数百里一个小小村落的农家中,他的体形有非常奇异的地方,他眼内瞳子都有两个,他的掌心纹路象个“褒”字,他脑球突出,眉骨隆起,头大而圆,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龙颜面目角,取名叫舜,舜是一种花卉,他的号就叫华,排行老二,就叫仲华(与今天的“中华”谐音)。可惜不久他母亲去世,他后母性情悍戾,尤其是他的弟弟象出生后,就更没有好日子过了。舜在家中常只能看着后母所生的三个儿女喝饱吃足,他只能枵腹而寝。然而不管后母如何待他,他总是笑脸相迎、谦谦如也。有一年冬天,气候大寒,舜身上还只穿两件单衣,瑟缩不堪,邻里秦老汉实在看不过去,出面干涉,并希望虞家能送舜去读书,但家中却坚持要舜放牛,好在教书先生善良,在秦老汉的帮助下,舜一边放牛一边学习,他从先生那里知道:一个人虽有聪明睿智之质,经天纬地之才,仁圣忠和之德,但是“学问”二字终究是不可少的。要求学问,必须读,要能读书,必先识字。他也悟出为人要诚实,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这年过了残冬,舜已经十六岁了,生得高大,俨如成人,从此开始艰辛的耕作,后母规定他一天到晚都必须劳作,连中餐也不准回去吃,有人问他,他答道:“农家以节俭为本,一日两餐足矣,何必三餐?”他渐渐得到当地人的敬重和称誉,但舜无缘无故被三次逐出家门。这其中日子虽然清苦,但舜却加紧学习,包括师事八岁的儿童蒲衣子。他从蒲衣子那里学到许多运动的道理,包括足的容宜重,手的容宜恭,目的容宜端,口的容宜止,声的容宜静,头的容宜,直,气的容宜肃,立的容宜德,不偏不倚,无懈无情。

舜的道德修养越来越高,他多次耕作的历山地方人越聚越多,已由一个荒僻的地方,成了个大都会,但他却仍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一日田间劳作时,他以鸟为例,信口而歌:“涉彼历山兮崔嵬,有鸟翔兮高飞。思父母兮历耕,日与月兮往如驰。父母远兮吾将安归?”歌罢,悲从中来,放声大哭,这年舜已经三十岁了,也就在这时尧帝已深知舜的为人,终于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出嫁前尧帝嘱咐两个女儿:“大凡为妻为妇之道,总以‘柔顺’二字为最重要。男子气性,刚强的多;女子气性,假使也刚起来,那就不好,夫妇之间不可能事事都能同心协力,遇到这种情况,为妻的总要见机退让。”完婚之后,舜带着两个妻子回见父母,想不到遭到父母的拒绝,而他那后母生的弟弟象见到两位嫂子的绝色姿容,竟起了不轨的心思。娥皇、女英嫁给舜之后,过起了艰苦的生活。象念着两位嫂子的美貌,常乘舜不在家的时候找嫂子闲谈,希望用吊膀子的方法来勾引嫂子,娥皇、女英是聪明人,但不敢得罪他,怕他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越是如此象便越是有心,竟觉得只有杀死舜,才可将嫂子抢到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