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857 > 第六百零四节 唯一责任政府

大国崛起1857 第六百零四节 唯一责任政府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9:08 来源:笔趣阁

铁路机车往灾区运送完物资之后,总是要赶回的,虽然目前铁路线还是单线铁路,但在必要的地方都设置了转换站,让来回的火车可以在这里周转,掉头,所以单线铁路依然是双行道。

赶在年底前,胡大坚将铁路延伸到了郑州,经过一整年的旱灾,河南的夏收几乎绝收,饥荒虽然还没有普遍爆发,但在各地都零零散散的发生了饥荒,如同一团团火苗,只要在这些地方存粮吃完之前,没有得到补给,整个饥荒就会瞬间蔓延全省,到时候饥民连往哪里跑都不知道,因为举目四望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方向可以让他们在饿死之前找到粮食。

官府公告给他们指明了两条路,一条是往铁路线跑,另一条是往黄河边跑。

铁路不是唯一的对外通道,河流也是,哪怕是黄河这样脾气不好的母亲河,也拥有一定程度的航运功能,从济南到郑州的大小帆船都能航行,只可惜因为是旱灾,水位降到了最低位置,所以几百吨的轮船无法通行,不然灾或许不至于这么难救。

铁路延伸到一个个水运条件更好的河边和渡口附近的时候,就会在这里设立码头,作为一个个中转码头,让当地招募来的水帮能沿着河将物资送到一个个救济站去。

这样的救济站跟临时粥棚不一样,在这些救济站中,除了更多的粥棚外,还招募了一些医生,他们照顾医治病人,目的是有效的防止疫病流行。

这些医生中,除了绝大多数是在本地招募的外,也有一些来自大明的,甚至还有相当数量的洋人,尤其是女人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洋人志愿者,他们大多都是来自教会的秀女。

朱敬伦并不反宗教,他对宗教没有偏见,之所以在大明执行严格的限制宗教政策,只允许西方宗教在口岸城市传播,主要目的不是打压洋教,而是担心洋教突然间勐烈的入侵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信仰,会跟传统思想文化激烈碰撞,产生不可预知的社会问题,说白了,限制宗教,只是求稳而已。

对洋教没有偏见,对洋教愿意主动救灾的行为就不会排斥,清廷的严防死守,让传教士和秀女等救灾人员很难深入灾区,但是他们发现跟大明铁路施工队伍通行,能够很好的避过当地官府的围堵。

于是越来越多的教会开始跟大明联系,希望通过大明的渠道,让他们深入灾区救灾,大明政府对此是不拒绝的,但提出他们单独出行太危险,不如留在大明救灾部门设置的救灾安置点帮忙。

除了个别真的不是以救人为目的,至少不是主要目的教会,大多数教会都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所以在大明以铁路公司为主的救灾部门掩护下,他们得以沿着铁路线一路路深入灾区之中。

李提摩太也是这么一个救灾牧师。

李提摩太懂得一些医术,这是这个时代传教士必备的素质,因为教会认为,只有两样东西,才能够迅速接近中国人,第一是赈济,第二就是医疗,显然教会已经摸准了中国老百姓讲求实用的性格,说一千遍虚无缥缈的天堂,比不上一济治疗感冒的勐药。

于是李提摩太跟两个修女加入了救济站,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要任何回报,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他们要求跟随铁路前往灾区深处,铁路修通到哪里,他们的工作站就搬到哪里。

一个个简单的草棚子,在铁路两侧横平竖直排列成了密密麻麻的小城,无数的中国人就住在这样的草棚子中,在这些灰色的草棚子中间,则是一片白色的帐篷区,这是铁路公司最早建立的临时据点,帐篷是从大明带过来的军用帐篷,但是很快这种帐篷就不够用了,所以才开始利用当地的原材料,搭建这些草棚子。

李提摩太的医疗站分到了一个白色的帐篷,并且有一个18的编号,意味着他是这里的第十八家医院。

人太多了,他们不断的从不知道的地方出来,朝这里汇聚,昨天一个商人用揶揄的口气说中国人好像一下子全都从土里钻了出来,李提摩太不太喜欢这个商人冒险家,这家伙是一个药贩子,想通过向灾区贩卖医药发财的美国商人。

人很多,但是纪律很好,因为这里已经是一个老赈济站,站长是一个成熟的大明商人,之前在山东经商多年,很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

一开始的时候,这里也很混乱,从各地汇聚来的老百姓已经饿疯了,李提摩太曾经看到好几个当看到粥棚的时候,疯狂奔跑过来的灾民,却倒在了近在咫尺的粥锅前,当人饿到极点的时候,别说看到食物,只是闻到味道,也没有任何人间的法律能够限制他们的行为了。

但现在一切都好多了,为了让灾民学会排队,工作站组织劳工在粥棚四周挖了壕沟,只有狭窄的一个通道通过沟外,壕沟里只是水,即便拥挤跌入水中,也不会受伤。可是这种办法依然不好,听说有踩踏而死的现象。

现在的规矩是,不允许灾民接近粥棚,而是刚刚来到的灾民,在远处的旷地上坐下来,人一旦坐下来了,自然就不可能拥挤了。然后由一个个工作站劳工(最早也是灾民),推着粥车,将米粥送到一个个灾民面前。

在旷地上将这些灾民进行登基后,按照家庭分配给他们草屋居住,之后每家每户都会按照不同的情况,被赈济站组织起来,参与到不同的工作中去。

李提摩太觉得这样的方式很好,他来这里之前,在山东做了一年的赈灾工作,可以说颇有成效,否则他也不可能在当地拥有强大到读书人想请他带领大家起义的威望。如果是一个冒险家没准就答应了,可李提摩太是一个传教士,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劝说当地人不要使用暴力,他认为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当暴力结束后,什么都不会改变,后来他还以此劝说过宣扬暴力革命的孙中山。

李提摩太过去自己赈灾的时候,也遇到过老百姓不排队的现象,最后也是通过让大家坐着发钱的方式,才结束了混乱。不过李提摩太赈灾的时候,还只能通过发钱,因为还无法将大量的物资送到灾区。

大明就不一样了,直接着手改善交通问题,大明工程师们修建铁路的方式让人震惊,那种粗鲁不堪的铁路,是李提摩太从未见过的,他也认为赈灾最好的办法第一是修铁路,让大家有工作干,还能预防未来的灾荒,可他没想到大明工程师让铁路即刻就能在赈灾中发挥作用,因为他们一年之内就能修通上千公里的铁路。

这种铁路的简陋也令人发指,你甚至能在铁轨枕木下面看到发黄的枯草,显然有的土地根本就没有进行过任何施工,直接将枕木就铺设在了土地上。李提摩太听说,这种简易铁路本就是修路工程中常用的方式,铁路公司会利用这种简易铁路给工程输送物资,但往往是随着铁路修建,随时拆解,现在却要在长达一千公里的距离上,发挥正规的运输任务,确实让人感叹。

又救治了一个腿上生疮的病人,给他进行了消毒,然后叮嘱他要注意为生和保暖,接着让他的家属将他带了回去。每天都有看不完的病人,忙碌但内心安乐,唯一让李提摩太着急的是,他始终无法进入河南。

已经有一些同行去了河南,他们都是最激进的传教士,年轻,信仰狂热,为了传教不惧任何艰难,同时还带有“文明人”自居的傲慢,要将文明传播给中国人。听说这些人的进展很不顺利,他们都是在没有经过大清王朝同意后,私自进入灾区的,在灾区遭受了当地官府和民间的双重抵制。

李提摩太希望借助大明的力量进入河南,因为他认为只有这种有组织的行动,才有可能起到作用,而那种狂热精神支撑的冒险,只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傍晚,站长来找李提摩太,告诉他他无法进入河南了,而且也不能留在这里,他们必须走了。站长说,当地人对赈济站上有洋人十分惊慌,有一些人打算对洋人不利,所以站上所有的洋人都必须走。

李提摩太很失落,这里是郓城附近最大的救济站,距离黄河边不远,因此辐射了相当大一片区域,已经收拢了五万多灾民。过了黄河就是河南了,近在咫尺他却无法跨过去,就好像永远也无法跨过中国人心中那道跟上帝之间的鸿沟一样。

李提摩太试图留下来,他表示他可以装扮成一个中国人,他曾经这么干过,穿起中国人的长袍,带上假辫子。可是站长说不行,他们不想惹麻烦,如果洋人在这里,很可能让当地一些乡勇阻挠灾民赶来救济站。

现在灾民到赈济站的路上,都是这些乡勇在严防死守,乡勇主要是担心那些通过他们家乡的灾民,会给他们家乡带来麻烦,所以大宗族都组织了民团。

如果跟地方势力起了冲突,会对大明的救灾工作带来麻烦,所以大明政府多次通告,要求每一个赈济站都必须跟当地地方势力保持友好,不管是乡勇,还是官府,都要尽可能的合作。

李提摩太同意了,他也不想给大明的赈济工作惹麻烦,因为他非常清醒的意识到,在这个混乱的时候,大明政府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东亚大陆上唯一一个负责任,也是唯一一个能够负责任的政府了,此时给大明政府找麻烦,不利于赈灾。

至于当地的清政府,已经完全处于失控状态,他们没有能力对千千万万的灾民进行管理,对外地来的流民,他们甚至表达了一定程度的敌意,给本地各乡各村都发去了告示,让大家防备流民,对外地流民采取一种严防死守的政策。

所以当地政府才默认了大明救济站的存在,因为他们发现只要将流民赶到救济站,就能阻止这些灾民扰乱当地社会秩序。

当地官府的不作为,不负责,更映衬出了大明政府的负责态度,而通过一个个传教士的眼睛和嘴,将大明的形象传递到了西方社会,让大明的这场赈灾行为,产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美誉。(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