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三国之巅峰召唤 > 第2717章:阿保机临终遗计,辽太宗卧薪尝胆

百年汉羌战争,汉人和羌人百姓都过得苦不堪言。

汉人过得苦,羌人过得也同样苦,甚至还要更苦。

只不过羌人未经开化,底层平民原本就没享受过几天好日子,习惯了战乱和颠沛流离,抗苦日子的能力自然比汉人强。

直到耶律阿保机一统羌族,结束了羌族内乱之后,羌人才过上了几天好日子。

但为因阿保机的野心,不自量力的挑衅汉人诸侯,使得羌人又陷入战乱当中,直至最终亡国灭族。

其实对于羌人来说,亡国灭族之后所过的日子,比之前还要好过一些,毕竟不打仗了嘛,绝大多数羌人都能过上和平安定的日子,自然比从前动不动就打仗要好。

羌人也不是傻子,隋国要是能平等对待他们,真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话,那他们自然也不会反隋国,但关键是隋国不能啊。

隋国根本没有给羌人和汉人平等的地位,哪怕是在纸面上意思一下都没有,对羌人的管制禁令更是非常多,而且很多都带有侮辱性质。

羌人本就未经开化,多的是桀骜不驯的人,又岂能受得了这个?于是大量的羌人走上反叛之路

但后来羌人们发现,反叛是条死路,根本就走不通,渐渐的也就死心了,开始逐渐服从隋国的统治,毕竟屈辱的活着总比没命强啊。

可就在这时,隋国却突然宣布,取消对羌人的所有禁令,明确宣布羌人在法理上有着和汉人一样的政治地位。

今后羌人也可以像汉人那样,土地归自己所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并且还可以读书,参加科举、参军等等。

这对于备受压迫和歧视的羌人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福音,又如何能够不喜呢?

因为解羌令的推出,大量羌人狂喜到彻夜无语,连夜焚香祷告,为隋王杨广祈福,以赞颂其对羌族的恩德。

隋国治理海州多年,却依旧未能让羌人心服,可在推出解羌令之后,仅仅一夜之间,杨广就尽收羌人之心。

当然,这仅仅只是表面现象,解羌令若是真这么好的话,班固成公英等人也不会竭力反对了。

正是因为解羌令的隐患太大,成公英等有识之士才会反对,而班固更是不惜舍命死谏,却依旧未能让杨广回心转意。

解羌令最大的隐患就是,所惠及的是所有的羌人,但并非所有的羌人,都在隋国的统治之下。

海州直接归隋国统治的羌人,其实只有六七十万人而已,而在官府都管不到地方还有超过百万的羌人,由原先的羌族首领或是贵族自治。

羌族最巅峰的时候,哪怕处于分裂状态,总人口也有这四百几十万之多,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为祸西疆这么久,甚至还拖垮了大汉。

耶律阿保机统一后的羌族,也还有近三百多万的总人口,内部高度统一一致对外,根本就不是分裂的百越和山越能比的。

按理来说,三百多万的总人口,再加上耶律阿保机这样的英杰在,就算打不过汉人,也不至于连自保都做不到吧。

杨广和李世民之所以能那么容易就灭掉羌族,采用了和满清灭明一样的策略:以羌灭羌。

隋唐两国靠着分化瓦解羌族内部,主动让出去了大量的利益,从而得到了羌人精英阶层的支持,进而逐渐孤立耶律阿保机。

阿保机也不是一般人,在经历两次大败之后,众叛亲离之下,他意识到羌族彻底无力回天了,于是就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羌族换取了一个重新崛起的机会。

阿保机知道汉羌之间的血仇绝难化解,而羌族精英阶层又基本都和汉人有仇,于是下令其子耶律德光,以及一些踢铁杆心腹,在自己自刎之后,主动率众向隋国投降。

这样羌族虽会被灭族,但大部分的羌人却能够活下来,并在精英们的带领下保存火种,卧薪尝胆,以图将来。

李世民和杨广虽灭了羌族,却并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将整个海州都逐步攻陷,而是在耶律阿保机兵败自杀之后,靠着收降羌人而占领的羌地。

这种做法自然是在走捷径,而走捷径的结果就是,前期虽走的顺利,可后面的路必然会更难走。

这也是后来无论是唐国,还是隋国,始终无法彻底消化羌人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对羌人的统治基础,从始至终就不是平民百姓,而是那些羌人中的贵族精英阶层。

同理,杨广这次所推出的解羌令,虽会惠及底层羌人百姓,但由于更多的羌人归贵族统治,所以最大的好处自然被贵族所占,普通百姓分到的只是一小部分。

所以,底层羌人百姓再怎么对杨广感恩戴德,也不会增强隋国在海州的统治基础,因为羌族更多的统治权在贵族的手中。

耶律阿保机希望投降的羌人精英阶层,就像汉人世家大族依附在大汉身上吸血那样,同样依附隋国吸血,伴随着隋国一同成长,直至彻底尾大不掉,最终再次复兴。

之后汉羌之间的发展,虽和阿保机预料的有些不太一样,但大致还是朝着他所想的在走。

毕竟在隋国极为高强度的禁令下,羌人如同被套上缰绳的野马,就算再怎么有野性,也依旧难逃被驯服的命运。

可就在羌族这匹野马快要驯服之时,大秦伐隋却给羌人带来了一线生机。

本来隋国在坚持个数年的时间,羌人彻底扛不下去了了,可能就会自己屈服了。

但大秦伐隋,隋国内忧外患之下彻底扛不住,也没有时间跟羌人耗下去了,不得不推出解羌令以续命。

解羌令一出,代表着隋国的屈服,羌人也将彻底尾大不掉,很快就会取代隋国,重新夺回海州的控制权。

海州,玉树郡治所,玉树县。

玉树太守,也就是耶律阿保机的次子,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收到解羌令的消息后,连忙秘密召集几个兄弟,以及父亲生前心腹,商议该如何应对。

不得不说,杨广为了拉拢和安抚羌人,还是下了不小的本钱的,不但让耶律德光当玉树太守,而且还把妹妹兰陵公主嫁给了耶律德光,但他的一片苦心注定没有任何作用。

无论是为报杀父之仇,还是为了自己的野心,耶律德光都不可能真正臣服于杨广。

如今羌人之间大致分为四派,分别是:直接归属隋国统治的汉化派,背叛了耶律阿保机的羌女干派,听从阿保机之命而投降的蛰伏派,以及逃出羌地并投靠元蒙的出逃派。

这四大派系之中,自然是汉化派的势力最强,毕竟汉化派有着六七十万人口,这是另外三大派系都比不了的。

汉化派在羌人中虽最为势大,但为因隋国的各项禁令,内部也是最不团结的一派,代表人物有:贺娄子干、贺娄诠、韩延徽、康默记等人。

羌女干派和蛰伏派,在人数方面虽然都不如汉化派,但差距也并不算太大,而且这两派的内部也最为团结,以抵抗隋国对羌人的迅速同化

羌女干派和蛰伏派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富贵,原本是死敌的两派不得不放下仇恨,暂时握手言和,以抵抗隋国对羌人的同化

羌女干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以:耶律剌葛、耶律迭剌、耶律寅底石、耶律安端四人为主,而这四人都是'诸弟之乱'的参与者,在原史上也同样背叛了阿保机。

不同的是,原史中的'诸弟之乱'失败了,可在这一世他们却成功了。

阿保机最为信任的四个兄弟,并在最为关键的时刻,背刺了阿保机这个兄长,成了压垮羌族的最后一根稻草。

蛰伏派的代表人物,则是以辽太宗耶律德光为首的原阿保机一系的人。

其中包括:耶律倍、耶律李胡、耶律牙里果等阿保机的儿子。

以及耶律苏、耶律斜涅赤、耶律仁先、耶律屋质、韩知古、萧敌鲁、萧阿古知、萧思温等阿保机的心腹。

不算总人口的,蛰伏派才是四大派系中最强的,毕竟蛰伏派中有着羌人第二的人口,以及最多的人才精英。

至于出逃派,虽在四大派系中的人数最少,但却是羌人精英中的精英,其中包括:第一智者耶律楚才、第一猛将耶律释鲁、以及双璧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

在耶律阿保机的有意安排下,耶律楚才等人在逃出羌地时,还将羌军的两大精锐皮室军和铁林军都给带走了。

因为耶律阿保机深知,若是这两支精锐军,不让耶律楚材不带走的话,就肯定会便宜了杨广和李世民,那羌人想要复国的难度也会更大。

不得不说,阿保机这位辽太祖,虽未能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但仅凭临终前这一手破而后立,就足矣证明他的失败,更多的还是时运不济,而非是自己能力不行。

“人都到齐了吗?”耶律德光问道。

最受耶律德光看中,甚至还被其立为皇太弟,兼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耶律阿保机第三子,耶律李胡,听到二哥所言后连忙站出答道:

“除了五叔、舅舅,以及大哥等数人,因离得较远,无法在短期内抵达之外,其他大部分人都到了。”

耶律德光点了点头,五叔耶律苏和舅舅萧敌鲁都支持自己,他们到不了或是真的因为离得远,但他的大哥耶律倍可就未必了。

一想到羌人都快要被汉人彻底同化了,自己的亲大哥却还在和自己争权夺利,而父亲也是因为四个兄弟背叛才会落败,耶律德光心中就感到一股深深的悲哀。

“不等了,咱们先讨论吧。”

耶律德光话音刚落,大舅萧敌鲁,就带着萧阿古知,以及儿子萧思温,大步走了进来。

耶律德光也大舅来了,当即亲自前去迎接,毕竟和历史上的辽国一样,萧在羌人中同样是仅次于耶律的第二大姓。

萧敌鲁虽姓萧,但却并不是汉人,而他姓氏的由来,其实是阿保机在建立政权后,觉得汉高祖刘邦的功绩丞相萧何功不可没,于是便将其母亲和祖母打的家族,拨里氏和乙室氏全部赐予萧姓。

所以辽国的萧氏其实是拨里氏和乙室氏。

“诸位,父王让吾隐忍以待复国之机,这些年来吾卧薪尝胆,无一日不盼望着复国,而如今这个时机吾终于等到了。”

言罢,耶律德光抛出写有解羌令的文书,强忍着心中的激动道:“这解羌令就是我羌人日思夜梦所盼所等来的复国良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