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三国之最风流 > 72 初见一龙(下)

三国之最风流 72 初见一龙(下)

作者:赵子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9:00 来源:笔趣阁

补上五月十一号的。

——

院外来的不是别人,正是高家家长。

乡中诸大姓里,只有高家是乡亭,离官寺不远。太守阴修来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了,就算没有荀贞的通知,他们也打算过来拜见的,因此来之甚速。高家的家长是高素的父亲,没有带太多人,四五个抬着礼物的宾客跟从后,高家的子弟里只带了高素一人。

自荀贞诛灭第三氏后,乡中诸大姓对他都刮目相,高素的父亲也曾宴请过他,两人彼此相识。荀贞见是他来到了,停下脚步,寒暄两句,再向周围的士子们告个罪,示意他们将宾客和礼物留院外,带着他两人登上台阶,脱去鞋子,步入堂内。

高家虽有阳翟黄氏为后台,但毕竟只是个乡中土豪,面对一郡之守,面对县县令,面对济济一堂的郡县大吏们,高氏父子皆诚惶诚恐,刚入堂中,就拜倒地,口中呼道:“西乡民高成、高素拜见明府。”

西乡官寺的正堂大不大,也有一两丈深,阴修坐里边,管是冲着门,此时又阳光灿烂,堂内明亮,可因为眼神不的缘故,还是不清来人的相貌,只大略见了两个人身。不清就不清吧。他也没兴趣清这两人长什么模样,习惯『性』地眯起了眼,『露』出和蔼笑容,道:“你二人姓高?吾闻贞之言道,尔乡中有大姓五,其中之一是谦德里高氏。是你们么?”

高素此前听到过一点风声,颍阴荀氏和来的这位太守族中有姻亲,此时闻太守很亲切地直呼荀贞之字,心中想道:“来传闻是真的了。”

不荀贞诛灭第三氏的雷霆手段,就冲这个传闻是真,之前那上百万的买马钱就送得值。

他虽倚仗黄家是势,素来骄横轻脱,但一来羡慕古游侠之风,对钱财其实并不是特别重,要不然当日也不会被荀贞一吹一捧,就舍了程偃的债券,并主动和荀贞交;二来,他也不是不知轻重之人,——他家的靠山阳翟黄氏管势大,可这阴修也不弱,不但现为郡太守,而且来头也不,南阳阴氏乃是光武皇帝的老乡,当年的四姓侯之一。中兴以来,其族中已出过两个皇后,汉家的皇后多出南阳,去年底刚被立为皇后的何氏不就是南阳人么?谁也不能保证这阴氏以后会不会再出皇后,若能借助荀贞的线搭上阴修,自是不过。无官无权的士族,他可以不乎;但对像阴氏这样“与汉同休戚”的百年贵族他却不能不仰为观止。

——若他以前和荀贞交,只是出於“意气相投”,那么如今他与荀贞交,则是存了刻意的成分了。这也不一定是坏事。人世间,知己难求。与其知己难求,不如是纯粹的感情难求。他和荀贞的交情就不稳固,“意气相投”只是他自认为的,实际上只是他的一时兴起,否则他也不会当着荀贞的面与文聘争斗了,现今有了利益关系的存,不定反是件事。

他父亲高成答道:“回禀明府,人等只是粗野乡民,土里刨食儿,何敢称为大姓。闻明府贤明,今治郡,实乃人等的福气。人冒昧,斗胆备了一些礼物,还请明府笑纳。”

一个乡中土豪能备下什么礼物?阴修不以为意,点了点头,道:“吾来尔乡,是为行春。‘青阳开动,根荄以遂’。青阳者,春也。遂者,复苏滋也。凡春之季,地气初通,是万物复苏之时。你为农家,当知《汜胜之书》,书中有云:‘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现已到了耕种的季节,今天子圣明,群贤朝,立春之日,天子尚躬耕於籍田,何况尔等?你身为乡中大姓,万不可轻忽懒惰,要给乡民们做个典范。须知:‘春不种,秋不收’。”

《汜胜之书》是前汉汜胜之编的一农书,高成虽长乡间,但连大字都认识不了几个,自是没过这书。不但没过这书,而且因为阴修话太文绉绉了,他有一半都没听懂,也不出口询问,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能伏地叩首,唯唯诺诺:“诺。”

荀贞出了他的窘态,出言解围,笑道:“高翁乡是勤劳节俭的。明府,你就管放心,他必能给乡民起一个的典范。”

阴修完,县令朱敞也勉励了几句。

高氏父子退出去后不,谢、费、冯、刘诸家的家主络绎赶到,依次登堂。

阴修、朱敞分别抚慰劝勉,把他们都劝告、勉励了一番。

谢、费两家还,不是没见过官吏,特别是费家,既是张让家的宾客,费畅又是郡中督邮,犹能存些镇定;冯巩的父亲冯温和刘家的家主刘翁两人长这么大,县令都没见过几次,这是头次见两千石的“贵人”、郡的太守,激动得浑身发抖,回话时都带着颤音。

见罢大姓,阴修乡的行春就算完成。正事儿办完,可以闲谈了。

待后一个登堂的刘家家主刘翁下堂后,他笑对荀贞道:“贞之,你这官寺的大堂未免也太了些,跟从我来此的士子们都是郡的俊杰,却只能让他们候院中。春虽回暖,风尚仍寒,院里一半天,怕是都冻坏喽。”

荀贞离席拜谢,赔罪道歉,道:“贞乡中,消息闭塞,不知有诸多英杰从明府光临鄙地,没能及早预备,致使群凤受寒。贞之罪也。”

阴修的能力如何,荀贞眼下还不能确定,不过通过短暂的接触,他发现这位任的太守至少脾气不坏,像是个脾气的人。果然,阴修没有问罪於他,而是笑道:“我只是与你笑罢了。你我两族原是姻亲,不必如此拘束。……,我自任郡,便思要访问高阳里,拜谒大贤。今趁行春之机,总算达成所望。来你乡中之前,我特地拜访了汝家诸龙。昔,夫子誉老子为龙,言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对这句话,我原来是只知其文、不知其意;今见汝家诸龙,方解夫子之叹!盛名之下无虚士!令我得益匪浅。只惜二龙早逝,六龙远游。”

荀氏八龙中故去的已有两位,一个是荀悦的父亲荀俭,八龙之首,一个是三龙荀靖(叔慈)。远游的是六龙荀爽(慈明)。

阴修叹了口气,惋惜地道:“吾闻许子将赞叔慈和慈明:‘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又闻国人美誉慈明:‘荀氏八龙,慈明无双’。唉,可惜啊,叔慈和慈明一个故去,一个没有家,使我未能诣前请教。”听他意思,对荀靖和荀爽是非常神往的了。

荀贞心道:“我族中嫁到阴氏的便是六龙荀爽之,嫁给的那人得是叫阴瑜,也不知和这阴修到底是何族亲关系?”

荀爽之荀采,嫁过去两年后,阴瑜病卒。荀爽疼爱儿,不忍她守寡,便又给她寻了个夫家,乃是阳翟郭氏的子弟。荀采不愿,因为之『自杀』。管两汉受礼教约束未深,对『妇』的贞节不太重,寡『妇』再嫁很寻常,可到底,荀爽没把这件事办,心办坏事,竟因此把儿『逼』死了,这纵非他之意,毕竟尴尬。

荀贞和阴修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避开此事不提。避开不提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荀贞是个“心存大计”的人,为了能地实现他的“大计”,他当然渴望得到郡太守的支持。

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郡之属吏多为郡人,而太守则是外郡人。一个外地太守来到郡,要想政令畅通必须要得到地士族、大姓的支持。强横的太守固能令一郡战栗,可若太守文懦,压不地大族,却也难免主弱臣强。一二十年前,有两句民谣:“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的就是这种情况。

南阳人宗资汝南当太守,任与刘表等人齐名并称“江夏八俊”的郡名士范滂为郡功曹,结果政令就悉出范滂之手,他只是“画诺”而已。弘农人成瑨为南阳太守时,用亦名列“江夏八俊”的郡名士岑晊为郡功曹,结果也是大权落岑晊之手,他无所事事,唯“但坐啸”。

管阴修为人不骄恣,愿意委曲畏慎以求全,自之郡以来,连续召见郡衣冠子弟,许诺将对他们委以重任,连这次行春都带着一群士子,似是专以旌贤擢俊为务,可这并不代表他就愿如宗资、成瑨一样“主画诺”、“但坐啸”。——不错,宗资因“主画诺”而得到了一个“任善之名”,“闻於海内”,可这样的“任善”究竟是夸他,还是贬他?这两句民谣究竟是褒是赞?千秋万代,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是非功过,青史之,后人评之。

因此之故,阴修也想示荀氏,以希图可以借助荀氏州郡的重名,来为自己助力。

他既有此想,自不会主动提起荀采『自杀』之事,惋惜过“二龙早逝,六龙远游”,复又笑『吟』『吟』地道:“贞之,你处芝兰之室,常受诸贤熏陶,难怪干才卓越,德行出众。……,朱公,你今儿县里对我,荀氏如今是老龙前,雏凤『乳』虎后。贞之:‘负重能行千里’。我存狐疑,今至西乡,沿途观见闻,良田吐翠,百姓和乐,道无褴褛之民,行有负父孝子,实我历年仕州郡之少见,‘『乳』虎’二字当之无愧。”

县令朱敞拈须微笑。

荀贞恭谨地道:“贞自少受学於仲兄门下,族中诸父皆贤,奈何『性』愚顽,至今无所成,每思及此,常觉愧对仲兄、诸父。又且明府、县君座前,予末子,何敢言德?谬赞惭愧。”

他和阴修各有所求,一个夸赞、一个逊谢,堂上气氛和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