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远东王庭 > 第1432章:谷地村的秋天(Ⅱ)

远东王庭 第1432章:谷地村的秋天(Ⅱ)

作者:程剑心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12-26 23:36:47 来源:笔趣阁

既然来年政府出台的粮食收购价存在一定“弹性”,那么农民卖粮的收入当然也随之具有“弹性”,公社在制定农业生产计划的时候就要冒一些风险不明智的耕作计划将导致全体社员蒙受收入损失。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公社主任、驻村牧师、德鲁伊和治安官为了避免决策失误或许还有逃避追责的考量在内不得不向治下社员征询意见,将公社管理层制定出来的生产计划提交公社大会审议。全体社员都是国有农场的股东,投票决定是否支持生产预案,如果多数人投反对票,公社领导层只能收回预案并加以修改,直到获得多数社员的支持为止。

当然也不能忽略一个关键因素,农场的五成股权归属国有,因此中央政府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对某个农场下达生产计划,在这样的情形下,无论当地社员多么不情愿也只能尊重中央政府的控股权,按照计划规定种植作物。

中央政府直接下达生产计划难免失之僵化,除非爆发战争或者极端恶劣的自然灾害,寇拉斯政府并不打算采用这种简单粗暴、损伤农民积极性的手段,和平年代还是以“弹性价格”这样温和的手段为主对粮食生产进行宏观调控。

今年政府出台的粮食收购指导政策有一个很明显的导向推荐北方各大农场尝试种植源自新大陆并且经“丰收之环”改良的新品种玉米。虽然政府没有下达强制性生产计划,但是从其制订的收购价格可以看出来,新品种玉米的预计收购价比本地玉米高出3个百分点,比小麦价格也高出1个百分点。

利益是最好的驱动力,而价格就是获利多少的风向标,既然种植新品种玉米更有利可图,而谷地村的水热条件又非常适合种植这种玉米,又有什么理由不腾出更多的地块种植新品种玉米呢?

这是谷地公社管委会主任、酒馆老板马利克的看法,一位成功的商人的看法。

驻村牧师彼得支持马利克的看法,猫女德鲁伊巴芙拉则表示并不乐观,道理很简单,当地农人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玉米,缺乏种植经验,难免担心产量不如预期。农民大多是保守的,与其冒风险种植新作物,还不如先等等,让别人去“吃螃蟹”,如果事实证明种植新品种玉米的确有利可图,明年再跟风也不迟。

马利克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承认巴芙拉恰当的描绘出多数农人的心态,但是他坚持认为今年才是最佳时机。等到明年,跟风种植新品种玉米的农场就远不止谷地村一家了,到时候大家一窝蜂的涌入玉米市场,必然供大于求,中央政府只能向下浮动玉米收购价,跟风者非但占不到便宜,反而要蒙受损失。

马利克成功说服了巴芙拉和尼古拉,再加上彼得的坚定支持,谷地村公社的四人领导小组很快就制定出耕种计划。当时已经是五月初,正是播种玉米的时节,他们必须尽快使这份耕种计划在股东大会通过,以免耽搁播种期。

发现商机的马利克先生如同嗅到血腥气息的鲨鱼,不光在公社股东大会上卖力宣传种植新品种玉米的好处,还拉上彼得、巴芙拉和尼古拉挨家挨户的劝说那些顽固分子,终于成功说服多数社员接受了一份相当大胆的耕种计划:

谷地村农场已开垦农田总共两万五千亩,其中划出六千亩地种植油料作物大豆,仅仅保留四千多亩地种植传统粮食作物“春小麦”作为公社的口粮,其余大半农田约有一万五千亩全部用于种植从新大陆引进的新品种耐寒玉米!

从八月份起,谷地村农场的小麦和豆子相继喜迎丰收,小麦平均亩产高达560磅,大豆也不错,平均亩产近300磅,但是当地农人还无法安心,直到秋后确认新品种玉米长势良好才稍感放心,而当九月底玉米也迎来收获季节,每亩超千磅的高产终于使辛苦耕作大半年的农人转忧为喜,以马利克为首的公社领导层也是暗自松了口气公社创立以来的“第一炮”,总算是成功打响了!

远东北方入冬早,十一月上旬已然遍地结霜,留给农人收获和晾晒玉米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一个月。往年其实还好,反正玉米种的不多,辛苦几天就收完了,但是今年足足种了一万五千亩玉米,新品种玉米产量还特别高,留给公社收获的时间就更紧张了,不得不起早贪黑的加班加点。公社主任马利克在“抢收动员大会”上以开玩笑的方式鼓励社员,“掰玉米就好比从树上摘钱”,收获的是自己的劳动果实,公社上下全都干劲十足。

天色还没有大亮,玉米叶上凝结着一滴滴晶莹的露珠,谷地村的人们已经在玉米地里忙碌了两个钟头。掰玉米时叶片受到震动,露珠由叶尖滚落到人们身上,脸上,与汗水混在一起难分彼此。

一万五千亩玉米地连成一大片,沿着温泉溪谷铺展开来,如果从高空向下俯瞰,宛如一条宽约一里、长约十里的碧绿地毯。收获玉米的社员皆为3人一组,一人牵着耕马沿着垄沟缓缓前行,马鞍两侧挂着大号箩筐,其余两人紧随耕马身后,分别掰取左右两侧垄上的玉米棒,随手丢进箩筐。

也难怪柳德米拉在目测新品种玉米亩产量的时候错的离谱,谷地村今年试种的玉米如果仅从植株高度与密度等表象观察,与本地玉米似乎没什么区别,只有亲自走到玉米地跟前仔细观察才会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每株玉米杆都结有两穗玉米棒!相比之下,本地玉米每株通常只会结一个玉米棒,偶尔结出两个乃至更多玉米棒的,必然籽粒干瘪营养不良。新品种玉米的神奇之处就在于结出的“双胞胎”籽粒都很饱满,而这正是其亩产比本地玉米高出一倍的奥秘所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