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席卷天下 > 第976章:怎么能是没用呢?

席卷天下 第976章:怎么能是没用呢?

作者:荣誉与忠诚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39 来源:笔趣阁

天坛广场并不是整个长安最为热闹的地方,讲到热闹的话应该是位于朱雀大道延伸出某条旁道的美食街。

既然是美食街,肯定就是充满了各种美食的街道。它是一条笔直的街道,长达达到两里左右,两侧皆是店铺,每一间店铺都是经营特色的美食。

除了店铺之外,美食街也有着摊位,不过与店铺经营规范的正统食品不同的是,摊位主要是以经营各种小吃为主。

由于美食街日夜有客流,店铺是轮班式的二十四小时经营,摊位则是不同的主人进行轮换。

一整天的日夜都在经营,各色的香味从未断绝,长安人也就给取了一个别名,叫飘香街。

世界上只有取错的名字,而不会有喊错的绰号,飘香街正如别名那样,的的确确是一条时刻飘着食物香味的街道。

美食一条街并不是只有诸夏的各种美食。

由于汉帝国已经与世界接轨,同时那么多国家的商人到来,各国得到允许向官府租赁了店铺,他们也开始经营自己国家的食品,丰富了美食街的菜类,可是异国他乡的食物就未必会受到汉人喜爱了。

如果说美食街是玩乐的地方,那么天坛广场就是一个倾向于严肃的地方。

天坛是国家祭祀的场地,广场是天坛的一部分,那边绝对不可能说成为一个肆意嬉闹的地方。

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到天坛广场摆下文斗擂台,官府并没有驱离或是追究,那么在这种严肃的地方进行文斗也就成了最佳的理想,不少文人甚至会想,他们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才能,也许能够被上天感应到。

一直到某个有才华的人应招前往宫城给皇室子女讲课,还真是应了他们的期盼,上天有没有不可名状的神秘存在谁也不清楚,可是被天子召去给子女讲课了,等于是与被上天宠幸没什么区别。

有了第一个例子,认为自己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就更热衷去天坛广场,期盼自己的才能也可以被天子发现到,成为又一个扬名天下的存在,导致的是一年四季不绝,甚至是无论日夜,天坛广场都是有那么些人像孔雀一样开屏的人。

“今天是什么回事,怎么会有那么多达官贵人过来?”

“你怎么发现他们是达官贵人的?”

“那还用多说吗?不是达官贵人,够资格带着那么多的护卫嘛!”

“啊,你说得好有道理,令我无法反驳。”

在汉帝国,什么样的爵位才能拥有多少护卫是明摆着的事情。

同时,要是爵位不够高,可是当前的官职足够高,依然是能够拥有临时增加的护卫名额。差别是他们一旦从官职上卸任,爵位是什么待遇,立刻就打回原形了。

那么多一看就是达官贵人的大人物来到天坛广场,原本就在展露自己的人瞬间亢奋,以最佳的姿态来展现自己。

同时,一些人开始呼朋唤友,告知他们天坛广场来了许多的达官贵人。

等待刘彦到来,讶异地发现一点,天上飘着白雪,广场之上的人却是多得有些夸张。

“原本人并不是太多。”纪昌在刘彦到来后,发现了就聚了过来:“应该是发现今天高爵者数量多,来找机会吧。”

天坛广场这边,一眼望去就是一片大约八十万平方米的面积,中央就是高耸的天坛,每时每刻都有甲士在四周值岗。

整个广场除了天坛之外就没有其它建筑物,全是平坦的石板地面。

文人来这边摆下擂台,并不是说筑起高台什么的,其实就是找个地方,靠着嗓子挑衅。

他们的挑衅并不是说进行谩骂,更像是商贩那样吆喝,差别是商贩吆喝的是商品的名字,他们却是大声地念自己的文章。

之前刘彦有来过几次,对于文士所谓的文斗有一些了解。

此时此刻,刘彦仅是站在外围便能听到激烈的争锋之声,一眼看去能够看到好些个被围观人群聚拢形成的圈子。

这个年头没有电视,一些公众人物或许名声非常响亮,可是长成什么模样就不知道了。

刘彦露面的次数不多,每次露面都是在极为重要的场合,只不过离普通人太远,足够远的距离没可能让人看清楚,再来就是他露面的时候基本是穿戴冕服,脸基本上也是被珠帘串成的旒遮挡。

相比之下,一些大臣则是经常性地在公众面前露脸,消息越是灵通的人认识的高官就越多。他们互相转告确定,得知三令、六尚书至少一半来了,军中的一些大人物也出现在天坛广场,内心既是激动也是困惑,着实猜测不出那么多的达官贵人今天怎么凑堆了。

汉帝国正处于一再的改制当中,原先的举荐孝廉因为体制的转变被取消,科举制度因为没有完善而没有上马,国家取才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谁也不想看到的停顿状态。

在正规取才的渠道暂时“消失”的时候,必然是会有另外一些不是那么正规的渠道出现,来到天坛广场展现才能就是其中的一种。

天上下着雪无法阻止有进取之心那些人的热情,他们内心的火热甚至能够蒸发寒冷的冻气,刘彦亲眼所见一些正处于辩论中的读书人脑袋上腾腾地冒着热气。

“大汉不是没有才能之辈,是我们没有挖掘人才。”纪昌对于那么多读书人争锋是一种开怀的态度:“他们是大汉的未来啊!”

刘彦脸上带笑,内心却是不置可否的态度。

听听辩论的人大多是在辩论什么,基本上就是“仲尼曰”、“孟子曰”、“旬子曰”之类的,很少有“自己曰”的人存在。

那些动不动就某某谁“曰”的人,搞得好好的辩论不像辩论,根本就是在学舌般的背书,能显示自己的能耐的不过是展现死记硬背的能力,出彩一些就是死记硬背了还理解先贤话中的意思,除此就没点属于自己的想法。

“大汉的未来若都是这般,那就呵呵呵了!”冉闵走过来刚好听到纪昌话语的一个尾巴,满脸嫌弃地说:“他们又不是孔丘,也不是孟轲和荀况。便是这些先贤,对如今的大汉又有何益?”

纪昌对于冉闵指名道姓地说出先贤的姓名有些炸毛,怒道:“冉将军就不知道尊重先贤吗?”

“某很想尊重啊。”冉闵只差挖鼻孔表示自己的不屑了:“可是他们有能让某尊重的地方吗?”

“先贤传承文化,研究文学,才有如今的诸夏。”纪昌胡子都快气得翘起来:“难道还不能让冉将军尊重!?”

“好吧,某承认他们有贡献,只是大多只会叨叨念,没有实际的作为。”冉闵做出思考模样,问道:“先贤可有研制优良器械,使诸夏抗击异族多了利器?”

纪昌:“……”

“研制百工的先贤,好像是被瞧不起,甚至踩在脚底板一再辗?”冉闵见纪昌说不上来话,乐呵呵又再说:“那历代兵家,可算先贤?”

“诸多先贤没有研制百工,亦无挥军偃师……”纪昌差点被绕进去,反应过来硬气地说:“他们丰富了诸夏的文化,用文化武装了意志。华夷大防便是诸夏的坚盾,华夷之别便是最锋利的矛戈。”

这一下换冉闵无话可说。

“中书令言辞犀利啊。”谢安低声对刘彦说:“只是难以解释为何薄待儒家之外的先贤。”

先贤曾几何时是指那些对诸夏有过贡献的所有人,不止是儒家的那些大能,还包括任何一个为民族付出的人。

可是随着儒家独大,儒家门徒就打倒了所有的不是“自己人”,搞得诸夏能够存在下去完全是儒家的功劳。

在儒家独尊到无懈可击的年代,任何一个人要是敢蹦跳出来说实话,没两三天荒郊野外绝对是能看到尸体,甚至是连尸体都找不到的人间蒸发。

后面怀疑儒家是不是真的有用的反而是儒家门徒自己,他们在东汉的时候已经发现儒家陷入桎梏,企图进行改良和完善,才有了东汉当代大儒假借先贤名号的重新录书和注经行为。

东汉的儒家大牛所做的事情是让这个学阀得到续命,但是仅仅不到百年过去,到了两晋时期儒家又再一次陷入迷惘,尤其是面对胡虏武力的时候,不止是儒家的学问显得软弱无用,甚至是拿不出半点能从物质上来自我武装用以抵抗的东西,搞得儒学都快和平演变成为玄学了。

冉闵几乎是全程参与了长江以北的神州沦陷,有绝对的资格对儒家产生足够的厌恶。他不是那么懂得儒学给民族带来了什么或是会有什么传承,只知道儒家在面对异族入侵的时候没有任何的作为,甚至是一些所谓的儒家名士争先恐后效力胡虏荼毒同族。

“泰安兄,我不是单独针对谁……”冉闵环指周围一圈,稍微昂起下巴:“任何只会无病呻吟之人,对大汉增益国力无用之学说,皆是垃圾。”

讲道理,纪昌并不是忠贞的儒家门徒,他甚至都没有研读多少儒家巨作,只是出于文人的情操下意识会维护那些在文学上有崇高成就的先贤。

“骠骑将军莫不是疯魔了吧?”桑虞从来都不怵冉闵,来了听一小会,见冉闵说得太过偏执与绝对,问道:“依骠骑将军所言,是否要禁绝文字?再将诸多文学付之一炬?”

冉闵答道:“大半皆可烧。”

他们在这边近乎于争执地争锋,慢慢吸引了围观,不少人是跃跃欲试,知道其中一人是冉闵却是退缩了。

冉闵的名声在早先的时候就被长江以南的文人给搞臭了,后面他又主持对羯人的灭族之战,十分两极化地有了战神和屠夫的名号。

认为冉闵是战神的人,是同样仇视和痛恨羯人,要说长江以北至少是百分之九十九持赞扬态度,那么长江以南则是至少有四成人认为冉闵是屠夫。

长江以南的人虽然是长期面临羯族的威胁,可是真没有太大的切肤之痛,更没有亲身经历过羯人的统治,他们是将自己摆在“处身事外”的位置才那么看。

不管是将冉闵视为战神还是屠夫,谁要是面对冉闵都会心里发怵,文人讲究审时度势,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因为坚持而不惜身,看来周边的那些文人并没有为学术而直接呛声冉闵的胆量。

刘彦有自己的看法,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来说,纯粹的文学在大多数其实是没有用的,可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像是小说或电影、连续剧之类,除了创作者和参与者能够获利之外,它们能够创造出什么吗?恐怕绝大多数作品连给人带去思考都无法办到,只是为了达到娱乐的效果。但能说它们就不应该出现吗?

不管是什么文学,既然存在肯定是多多少少会有用处,一般的作品可以丰富思想,优良的作品则能给人带去思考,传世的作品则是成为整个民族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刘彦不断观察周边的人,等了一小会还没看到谁站出去参与争论,甚至都没看到谁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要说不失望是假的。

“永曾没疯魔,亦非偏执。”桓温站在刘彦身侧已经有一小会:“他初窥何为工业,认定只有能创造的学说才是真正的学说。”

“科学。”刘彦说了一个名字,转头看一眼桓温,问道:“你与永曾持相同看法?”

桓温低声念了几遍“科学”这个名字,笑着答道:“科学能强军,亦能投入建设,臣以为科学才是国之未来。”

刘彦又哪能不知道科学才是未来,其余的虽然是传承,但也只是传承。

“首先要知道我们是谁。这一点不能望。”

刘彦想了起一些事情……

某个谁要消灭汉字全面使用拉丁字母。

又发生了全面否定本身文化的大事件。

一件又一件的事情,有些是发生在了诸夏大地,有些则是发生在了周边国家。

所谓的中华文化圈就是随着周边各国抛弃汉字,要么是使用拉丁字母,要么是自己瞎几把造字,没多少年就“清洗”掉了自己身上的华夏痕迹。

“一定要知道我们是谁!”刘彦异常坚毅地说:“不知道自己的根,任何强大都能被随时颠覆。”

他的话就已经讲出了那些看似无用文化的重要性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