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席卷天下 > 第728章:最大的赢家

席卷天下 第728章:最大的赢家

作者:荣誉与忠诚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39 来源:笔趣阁

能传世的学说都必然是有可取之处,但那个“可取”的地方要看能不能吸引到当代的统治者,要是统治者不喜欢的话,就是学说本身再好也难以得到青睐。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目前的南方文化人,他们实际上并不缺乏传承。他们与北方文化人稍有不同的是,北方文化人还是以师徒形式的一个集体而存在,可南方的文化人却是以家族形式作为一个集体。

简单一点的说就是,北方搞的是学阀形式,南方搞得是家学形式,北方传授知识不看血缘关系,南方的知识传承却是非血亲不可。

学阀与家学的起点就是在五胡乱华,会出现这样的变革只是跟环境有关。

胡虏统治中原时期,掌握知识的世家纷纷南逃,他们一直坚持的“家学”就是从上古先秦时代留下的习惯,和“传男不传女”的那一套观念很相似。

被胡虏统治的北方文化人,他们的生存环境可没有南方那么安逸甚至是舒心,时时刻刻都有可能被干掉的前提下,再来是子嗣未必能有多优秀,为了不使自己的一脑子学问断绝,选择一个或多个优质的非血亲徒弟成了必然趋势。

恰恰就是五胡乱华时期让诸夏学问的传承出现变革,却是让北方学说发展得更加宏大,倒是让南方保持上古先秦时期习惯的众文化人消沉了下去,甚至是南方学说越来越变得小家子气,难有北方学说立足点上的视野开阔。其实这个也是必然的事情,知识就是要在不断的交流和讨论中才能得到进步,更多的交流和讨论必然会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北方文化人有学孟子、贾子……更多学派的人,现如今的南方文化人其实是更为全面。要知道“衣冠南渡”的时候,太多太多的世家逃亡了南方,是真的带了相当多的典籍去了长江以南,别说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八派了,更多的也能拿得出来。

刘彦对贾子之学产生兴趣,作为东晋时期第一才子的罗含就讲贾谊的学说,很快就与李茂进入到争夺光芒的时刻。

古时候的文化人背书是一种必然会做的事情,专精学什么就会将那本书背的滚瓜烂熟,罗含和李茂就进入到“复读机”的时刻,两人不断摘出贾谊作品中的一句,看似激烈的交锋却连自己的一句话都没有说过。

刘彦对贾谊学说不止是在加强中央集团,还有建设国家富足再来讲究礼仪这一点。

那个观点是在《论积贮疏》之中明确阐述。

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经济一片凋敝。那时的米价极其昂贵,饥馑遍地,人与人相食,物资匮乏,连天子出行都弄不到四匹同色的马驾车,将相只能乘牛车。

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系列予民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到汉文帝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但商贾、地主侵夺农民,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农民因破产而纷纷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的佣工或无业的游民,官僚、商贾的淫侈之风也日益增长,这些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的积贮,很不利于西汉封建政权的巩固,同时北方匈奴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的实际情况,贾谊就向文帝上了这份奏疏,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

汉国现在的状况除了北方没有太大威胁之外,与汉初的情况其实是差不多,商贾、地主没有大量持有土地,可土地是在国家控制之下,外部威胁一再降低贵族也开始有了奢靡之风,国家是极度的缺乏粮食储备。

“大汉已经在荆楚之地大建,仅梦泽之地便开垦四万顷。”罗含是南方文化人嘛,对南方的事情肯定是知晓一些,有心的话亲自去走一走也能得出一个概论:“含亲眼所见,若大建成就,将不下于一百五十万顷产粮之田。”

所谓的“荆”之地大概就是后世的湖1南和湖1北,那里不但有长江延伸而出的众多水系,更有洞庭湖延伸出来的许多河流,再来是那边在上古时期沼泽遍地,曾经的沼泽灾害消失,出现的就是极度肥沃的土地,

另外一个“楚”之地指的是现代的安1徽、江1西、浙1江局部,比起“荆”之地的话,“楚”之地的开发程度在现如今是高处不少,毕竟淮南在西汉就一直在开发,而属于扬州的部分是在东晋小朝廷的建设之下得到高速开发。

李茂有做过功课,自然是知道当局正在大力开发产粮区。他不敢去抨击国朝将绝大多数土地掌握起来的举动,没有亲自去看过之前也不会去反驳罗含所说的产粮田亩数量,要说的却是有了产出之后,怎么支应全国。

“彼地十石,百里去其六,过之不得。”李茂说的是运粮过程中出现的损耗,也就是运粮的路途越远,途中损耗掉的就更多,问罗含:“如何为之?”

罗含明显发现了陷阱,他们在谈的是怎么让国家变得储量丰富,要是牵扯到转运,那就等于是扯到了“工”和“商”。而贾谊的观点是压制工商的。

孙绰也在场,见罗含沉吟,站起来对刘彦行了一礼,又对众人行礼,说道:“玩物皆需转运,此乃恒久之理。贾子所不喜者,便是过份剥削劳动者,合理即可。”

“善!”李茂鼓了一掌,说道:“国朝修建康通往关中之道,乃是为此。”

建康到关中的国道是有经过“荆”之地,还特别在多个长江枢纽位置拐了那么一下下,那些地方基本是有水系渡口,能够使转运变得更加便利。

罗含却是愣了愣,不止是他,多数人是奇怪地看向李茂。他们会愣神和意外,无非就是李茂主学贾谊学说,可贾谊其实是主张各地建设自己的“小农体系”,反对物资流通的。

“茂学贾子,也看《吕氏春秋》。”李茂对众人怪异的目光表现出困惑,说道:“学,乃以致用,大道也?”

“卿之门,有《吕氏春秋》?”刘彦是不顾君王的优雅,瞪大了眼睛,甚至是急不可耐:“可带来长安了?”

《吕氏春秋》当然就是吕不韦连同门客编撰的那一部名著,后世是归类到黄老道家名著,可里面的牵扯到的学问非常多,有道家、墨家、儒家、法家、农家、兵家的一些著作。

刘彦可不是对谁都称呼一个“卿”字,可见他是真的对《吕氏春秋》无比的垂涎。

“回天子。”李茂尽管掩饰得很好,却是难以将振奋或者说兴奋掩盖下去:“未带来。”,没等刘彦失望或有什么表现,他立刻又说:“小民可遣弟子,半月之内可拿来献予天子。”

诸夏历朝历代的典籍太多了,典籍虽多却很难出现可以传世的巨著,相当多的巨著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列入禁学。

刘彦所知道的是吕不韦死后,始皇帝禁了与吕不韦能扯得上关系的一些文章,相传《吕氏春秋》也是被毁掉。

“非全篇,仅有略略残篇。”李茂这个却是必须说清楚的:“乃小民先祖偶然所得,非是门中之物。”

刘彦重视《吕氏春秋》不止是好奇,是《吕氏春秋》真的就是一部宏伟的巨著,要不然吕不韦也不敢拿《吕氏春秋》和始皇帝叫板,还在文化上全面获胜,只是输给了权力。

传说中,《吕氏春秋》里面的文章五花八门,几乎是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

因为实在是太多太杂又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

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就这样写道:“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就是那么一本内容五花八门的书,涉及到当时几乎能称得上“显学”的所有知识,其价值对于后世无可估量,要是李茂真的有《吕氏春秋》,哪怕只是一些残篇,对于当代来说也绝对是意义非凡。

“好,好,好!”刘彦见李茂愿意献上,连夸了三个“好”,后面却是沉吟了一下,重新开口就说:“寡人愿以千金酬谢。”

李茂却是情不自禁脸皱成了一团,没等他郁闷完,刘彦后面又说话了。

“寡人喜爱经义,缺演讲博士一人,卿可愿任之?”

刹那间,李茂全身的毛细孔都舒张开来,每一个细胞都在颤栗,既是兴奋又是激动,身躯控制不住开始抖动。而他显然还是开心得太早了一些,后面还有更大的惊喜。

“寡人的儿女年岁不一,开蒙者有之,亦有未开蒙者……”刘彦又在沉吟,显然是在进行某种很重要的思考,他的话和举动让现场的所有人呼吸都开始沉重:“观卿博学,所知甚多,任博士后,可教习之。”

李茂的身躯突然僵了一下,嘴巴大大地张开,眼睛瞪得老大,有那么一会之后才弯腰重重地行礼,坐下后却是像面条一样软在自己的位置上大口大口地喘息。

所有人都被刘彦的举动震惊到了,随即有人看出刘彦的举动是为什么而释然,更多却是久久没能回过神来。

商鞅有立木之举,燕昭王有千金买马骨,有为了建立信用,也会有付出大代价吸引来真正的大能,任何的举动都不会是凭白没有原因。

刘彦对李茂的感官其实挺不错,又见识到了李茂的“多学”,再来就是能获得《吕氏春秋》的残篇,既是在竖立榜样,又能吸引更多人拿出藏书,老实说是一件非常得便宜的买卖。

说李茂多学,是刘彦看到李茂能够因时而变,一个学习贾谊之学的人还不会对“工商”产生排斥之感,于当代可以说是很特殊的一种现象。

国家要的不止是认死理的臣工,还需要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的臣工,大多数的文化人在认死理方面很有成就,可能够变通的文化人就真的不多,导致的是文化越来越僵化,很多时候明知道根本不适合当代了还不进行改善,只是影响到个人也没有什么,问题是当官之后就是纯粹的祸害了。

有了李茂作为一个开头,接下来各个文化人开始展露出自己“多学”的一面,少不了还会言及自己有什么藏书要献给刘彦,那就是榜样该起到的作用。

由于是受到“榜样”的指引才跟风,刘彦只对一些看着真正有才学的人,才学还得是认为有用,会发出任命博士的邀请,却没再提起教习王室子女的事,令他们失望的同时也卯足了劲更想表现自己。

刘彦是到了傍晚才离去。他这一走原本就不是一伙的人立刻就散伙,却是没有离开,选择留在酒肆继续欢乐。

“恭喜李兄了!”张甘自己也被征为博士,可也就是博士而已。他根本就无法掩饰自己的羡慕:“兄为天子讲师,可谓天子答疑解惑,必然广大门楣了。”

演讲博士还真的就是讲师,一般就是讲一些经义之类,很多时候还有机会参与国策制定,要是能让统治者有疑惑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自己,那就是最成功的演讲博士了。

李茂却问:“王子慎的开蒙之师,何人也?”

张甘又怎么会知道呢?

新长安已经在建设,刘彦的登基称帝时间越来越逼近,再来是他已经暗示刘慎会成为太子,到时候东宫肯定是要有自己的一套班底,作为老师肯定是要作为班底主导之一,等待太子登基就成为帝师,光是帝师的称号就足够文化人拼死争夺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