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席卷天下 > 第715章:芸芸众生

席卷天下 第715章:芸芸众生

作者:荣誉与忠诚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39 来源:笔趣阁

今上优渥武人并不是什么秘密,加入正军(常备军)哪怕是小卒也是百亩之田到手,疆场立功从不吝啬于赏赐,还不要提社会地位的提升,家庭成员在乡里的诸多优待。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俺大兄的二舅子的三姑妈的儿子。入正军授田,其亲谓之军属,逢年有节官府亲上门慰问有何难,可谓无微不至。”

“俺二姨丈的三舅子的四姑婆的儿子。疆场立功得奴婢六人,数百亩驱使耕作,平时可为牛马走。”

所谓的牛马走是西汉就有的一种称呼,原先指的是比某位贵人门下鹰犬走狗更高级的差遣人士,后面演化成为为谁服务的奴仆。奴婢也不是单指女性,是男女奴仆。

正在交谈的人,他们卖力地开挖泥土,挥舞锄头的同时还能与周边的人聊上几句。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又以同乡成为一个劳动组,组长一般就是乡里的啬夫、游徼、亭长,往上就是县里的人。

小民的闲聊大多会是在攀比,谁家过得好,谁家出了什么能人,都能聊上很久。通常却会是以道听途说而来居多,也就有了从哪个舅子、哪个姑妈那里听来的由头。

现在看谁过得好不好其实并不复杂,最能体现的就是得到了爵位。

有太多一无所有的人,获得爵位之后,住宅有官府全资建造,名下亦是有了可以传家的土地,更有可以随意差遣的奴仆。

人都会对美好生活产生期盼,想要获得爵位?生活在汉国想要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最便捷途径就是参军入伍,登记造册之后会有诸多实惠的福利就不谈了,军属在乡间真的也是能够得到诸多的优待。

参军入伍可得百亩田是元朔六年之后的新政策,原先只是十亩田地,后来汉国疆域不是一再得到扩张吗?诸多退役的将士是被安排在地广人地的区域,中枢也就将十亩的数量提高到百亩。

另有一项新的政策,愿意迁往新开疆辟土之地,官府还愿意增加田亩的数量,离汉国本土越远,政策就越优惠。

“每岁亦有礼品,如俺二姨丈的三舅子的四姑婆一家,上次冬至便分到了一只牛腿,是好大的牛腿!”

牛腿只是一种体现,更多的时候军属能够得到的慰问品种类繁多,直接发钱或是给予布匹的次数最多,却是都喜欢布匹。

“好儿郎的家属就是该得到优待,谁不服就是与大伙过不去!”

“是极!是极!”

历经胡虏肆虐之乱,当代人对于掌握武力有着一种痴迷,坚定认为汉人就该有自己的强悍武装,绝对不能再发生胡虏入侵而没有抵抗之力的情况。

当代的军人也的确是一直在血洒疆场,一次又一次的血战终于将欺压汉人的胡虏消灭和驱除,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没有胡虏压在头上就是一个好的社会,为此很多人愿意付出一切。

“俺琢磨着,等待这一次徭役结束,下一次征发徭役俺就该成为郡县兵了。”

“有啥用伐?能去阿三那里?”

“不去阿三那儿,俺也有机会去草原,去东北。”

“不打大仗了呀!成为郡县兵也只能是本地更卒。”

说那么多,其实还是为了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其中对于土地的渴望最大,可在汉国就是再有钱都无法获得土地,只能是走上战场杀敌立功才能得到土地的赏赐。

源于二十等爵的基础,再有秦帝国曾经陷入有军功而不得赏的尴尬境地,汉国对土地的控制绝对是历朝历代最强。

元朔三年之后,国家就一直在搞土地回赎,不管是豪族还是世家,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在刀剑的监督下丈量田亩,以该家族的实际人头来算,每人二百亩田地,多的就会被国家有偿赎回。

到元朔六年,汉军攻灭东晋小朝廷,南方也做了土地丈量,曾经有田数万顷能剩下两千亩就算多。

到了元朔八年,汉国本土再无手持万亩田地以上之非军功传家之家族。

刘彦这么干是得到军方的全力支持,毕竟军方是最容易因为功劳而被犒赏的群体,其余阶层就是反对也不敢开口,谁也不想被军方针对,最想反对的南方却是有桓温一再举起屠刀挥砍。

家族名下有多少土地直接与因功获赏挂钩,也被团结在刘彦身边的集团全面接受。他们本身就是利益集团的一份子,因功而得赏的政策天然对他们有利,只有被排斥在集团之外的人才应该哀嚎。

后面的桑虞不管是不是真的在针对冉闵或谁,反正他也为大多数百姓干了一件好事,那就是被征召进入郡县兵也能获得土地犒赏,土地亩数虽然比不上常备军,可大多数人至少是有了合法获得土地的渠道。

就目前而言,除开因为服役而得到土地之外,只能是向官府进行租赁,绝大多数百姓耕作的土地就是来源于租赁,压根就没有属于自己名下的土地。

控制土地所有权是刘彦的主张,起因是为了鼓励汉人杀敌立功,说白了就是为了建设军1国1主1义而定下的政策。而政策在很多时候是需要为时势让步,比如连郡县兵都能获得土地就是一方面。

刘彦并不是不清楚人们对土地的渴望,他一方面需要维持二十等爵制度的根本,既是无功不得田,保证军队的旺盛好战之心;另一方面,他那么干是在逼迫豪强、世家等等有能力的这个群体另寻出路,比如将目光转向工商。

古人早就有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觉悟,可是“农”还算好一些,“工”和“商”却是一直属于被鄙视的对象。

汉国不允许无功而获田,豪族或世家不敢对土地随便伸手,可他们对财富的追求却是不可能停止,不用刘彦去提醒,他们就将目光看向了工坊和商事。

元朔四年之后,北方的各种工坊纷纷冒了出来,那就是无法获得土地之后的一种效应,是国家在逼着有实力的家族另寻出路,得到了刘彦所想要的结果。

国家控制着土地,没有属于自己土地的百姓除了向官府租赁,就只能去打工。属于农事的季节是集中在春耕和秋收,另外两个季节就不是闲得蹲门槛抓虱子,可以去打工赚钱。

“工”的发展会驱使社会向前进步,他们想要自己的利润不断增大,就要研究该怎么样才能降低成本的同时商品又被接受,那就是提高生产力的一个过程,也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有了商业品还得有人采购,商人就是负责采购商业品进行分售的一个群体,“工”和“商”都因为自己的劳动获得了利润,国家也从中获得了税收。

实际上汉国只是缺粮而不从不缺钱,就是因为有太多的家族被逼着转向“工”和“商”,还一度有官员认为这样很不好,就是因为“工”和“商”占据了太多的人力,导致缺粮现象。这么说的官员后面基本是回家吃自己去了,不是刘彦动手,是身为太尉的徐正和治粟内史的蔡优联合起来使力。

军方接受“工”的兴起当然是因为工业发展对军方有利,同时也是受不了有谁对土地分配指手画脚。

蔡优的反应会那么激烈,是“工”和“商”两个群体源源不断地在贡献小钱钱,谁阻碍治粟内史所属部分获得小钱钱,谁就是他们的大敌。

“巨石、巨木等皆是利用驰道运输而来。”蔡优此时此刻就身在新长安的工地,他很是骄傲地对一身便服的刘彦介绍:“驰道乃是因‘工’兴起,有大才仿先秦而制。”

先秦的驰道就是一种古代版的有轨道路,道路之上铺设木材轨道,专门制造车轮来适用,由马拉着特制的车驾奔驰于驰道,一日可走上千里之遥。

汉国在大造两条国道,其中就包括驰道,就是驰道的建设难度远超普通道路,工程是压在最后。

驰道的建设是刘彦亲自拍马,更是他来进行设计,却是根据现代铁路来画样本,只是使用材料改为木制品。现在他听到有人见过先秦驰道的典籍,惊讶的同时是产生不小的困惑。

蔡优不得不为“工”的发展鼓吹,就好像军方不得不鼓吹战争一样。他还是有理有据的吹嘘,每年的税收额度就摆在那里,再来也是减少了百姓对土地持有量少而产生的矛盾,毕竟打工也是养家的途径之一。

刘彦当然是知道驰道,还知道从新长安到秦岭的驰道长度是七十余里,建设这一条驰道的主要原因是建设宫阙缺不了巨木。

“大才?”刘彦来了兴趣:“召来寡人一见。”

蔡优提起那茬显然是事先早有准备,转身对后随从吩咐一声,很快人就被带了上来。

来人是一名身穿侍郎官服的官员,因为现在的人都是长相比较显老,其实是无法从面貌来判断年龄,蔡优介绍了他的姓名、年龄和来历,着实是让刘彦大大地惊讶了一下。

“臣马子欢,拜见王上!”出身羌族的马子欢不管是从穿着还是言行举止都是一名汉人,他的来头并不算小,为石虎设计和修建过襄国和邺城的宫阙。

刘彦看是不是汉人,看的是对汉家思想和文化的认同度,不是看血统。他认为只要说汉家语言,以汉家礼节来要求自己,思想上面也是根寻于汉家,那就是一名汉人。

当然了,是不是汉人也要看长相,至少外观方面不能和汉人有太大的差异,尤其是皮肤和发色方面。这个也是汉人经受白皮肤系羯族的苦难后,挥之不去的痛恨感。

刘彦对有能力的人从不吝啬和颜欢色,一阵鼓励之后,好奇地问:“卿从何处得见驰道?”

马子欢哪敢有一丝的隐瞒?说是从姚弋仲的家库偶然得见,又说姚弋仲之所以有记录驰道的书籍,是姚弋仲向石虎讨要,至于石虎是从哪里得来就不知道了。

司马一家子统治阶段来了个“神州陆沉”,都城洛阳被匈奴人刘渊攻破,皇帝被抓去倒马桶,宝库也是落到了匈奴人手里。南匈奴给汉人当了两三百年的狗,比荒蛮无知的其余胡人更知道文明先进性的重要,至少还知道典籍也必须抢,就给办到了长安。

后面羯族击败匈奴成了中原的新一任统治种族。作为匈奴人曾经的奴隶种族,羯族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野蛮,他们不像南匈奴那样清楚汉文明遗产的重要性,幸运的是羌族多少是知道一些,由羌族接收了相当多的汉文明典籍。

刘彦统治的汉国没少干掉世家,抄出来的典籍多不胜数,那些却是神州陆沉之后“衣冠南渡”被带到南方。

总的来说,那一场神州陆沉对诸夏文明的打击还是非常大,不止是汉人从**到精神的被消灭,还有相当多典籍的遗失,许多古老工艺也是毁于胡虏肆虐之下。

马子欢见了“天颜”,又被一阵和颜欢色地鼓励,很是振奋的离去,走了很远才回过神来,好像忘记蔡优的一些交代?

蔡优搞了这么一出,首先是马子欢的确很有能力,最重要的却是刘彦正在寻找“美人”,打算拉出马子欢这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出来热热身。然而马子欢好像忘了正事,气得他肝都疼了。

法家能治世,黄老能治世,儒家能霸世,蔡优并不觉得墨家能死灰复燃,可关于“工”的力量却是能够鼓吹一把,至少是要在君王这一趟寻找“美人”的大世下占有一席之地。他想补救一下,却见刘彦看着正在劳动的场面怔怔出神,一时间无法开那个口。

“寡人见此有所感。”刘彦不是要讲什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徭役是责任与义务,募工又不是没给工钱。他是看到不止一处有人一边干活一边欢歌笑语,自己脸上也出现了单纯的笑容:“大灾之年大搞以工代赈,便是国家的一项善政。”

当然了,刘彦时绝对会无视掉另外一些场面,比如奴隶在监工的鞭子下哀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