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席卷天下 > 第604章:于国,武重于文

席卷天下 第604章:于国,武重于文

作者:荣誉与忠诚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39 来源:笔趣阁

儒家有一句话叫“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可他们只是将人们对成为官员的渴望用文字表达出来。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实际上,自古以来有才能的人总是希望能够得到统治者的赏识,那么就造成一种现象,无论是学什么都想要参与到国家的治理阶层之中。

真的不单单是儒家才希望紧紧抱住统治者的大腿,论节操最低实际上是法家。

说法家在统治者面前没有节操并不是贬义词,律法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统治者的利益,大体来说律法被创造出来就是用来限制别人,可在限制的过程中能够使社会存在次序。

统治者就是领头羊,而有一种很著名的“领头羊的效应”,也就是说只有一名“至高者”其实有利于社会稳定。所以任何国家都只有一名最高领导人,而不是多个。

要说律法对权贵无用,那是历朝历代……永远都会存在的现象,可律法的存在还是保证了普通人的利益,没有律法的存在普通人其实才会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一个国家的法律再是虚设,绝对要比完全没有法律好上很多。

刘彦当然渴望推广教育,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正视,那就是不能只用来教育人们读书之后去做官,教育理应是方方面面,做到用于生活。

学习知识要的方法有许多,可以是精神领域的洗礼,儒家最为擅长的就是这一点,按照现代的归类来讲,儒家作为哲学是很强大的学问,用来在道德和思想上的熏陶也是极好,唯一不好的就是哲学家千万别去当官。

目前的儒家并不是鲁派独大,几个学派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儒生也还不像明代不识五谷。

现在的儒生,包括鲁儒对礼、乐、射、御、书、数是每样都要抓、每样都要硬,要认真算起来的话,儒生在现如今真的是当之无愧的精英阶层。而儒家的君子六艺,其实是从周室为官的基本要求中继承过来。

周王朝是一个分封的国家,那个时候的国家的周边环境并不安全,能够为官的基本要求就一定要是贵族(或子嗣),也就是先看血统再择才能。

贵族是自人聚居之后就存在的阶层,早期就是那些带领族群进行开拓的阶层,像是三皇五帝就是类似的阶层。一直是到周室东迁之前,贵族绝对不是贬义的存在,他们的社会地位是来自于保护民众,为族裔开拓更多的生存空间,责任所带来的就是应有的福利,比如社会地位或是生活质量。

每一个阶层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腐化过程,一直是持续到根据血缘关系来继承先辈的权柄成为规则,光靠“我爹是谁”就能得到不属于自己努力的东西,就为权力的腐化埋下伏笔。

每一代的开拓者总是显得睿智和能干,他们属于“开拓型”的那一群人。开拓型的贵族并不能是什么都不懂的蠢货,本身也要有足够的武力值,那么怎么来培养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事项。

《周礼.保氏》中明确指出了培养精英的方法和方式,既是“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个就是所说的“通五经和贯六艺”中的“六艺”。

在周室想要做官,任何官员都需要进行考核,还是那种多少年就有一次的考核,考核的内容就是六艺,并需要六艺样样精通,但绝对不能是什么都不懂,还区分出差劲、合格、优异的几个等级。

像是很多朝代那样,一个王朝的衰败总是从内部开始,周室的衰败就是从考核官员上面开始。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有几代君王的荒唐(比如烽火戏诸侯的那位),也有东迁之后周室王族的实力损失。

中央压不住地方,实力上不足以震慑封臣,主弱臣强的后果就是诸侯不将周王族当回事,那么就是周王室想要继续执行官员考核,那些诸侯再接受来自中央的罢免和重新任命吗?

一直是到孔子创建儒家,那已经是到了“礼崩乐坏”的年代。所谓的“礼崩乐坏”含义挺多,首先指的就是周王室无法再驱使诸侯,周王室也无法对诸侯任免官职有任何话语权,很多传统逐渐被瓦解,其中就包括对官员的考核这一项。

到春秋时期,六艺逐渐演变成为贵族家庭用来教育后代的核心内容。孔子要求儒生必须学习六艺,实际上是将希望用培养贵族的方式来培养儒生,他的这个做法被当时的贵族所排斥,更没少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嘲笑。

“若是真要推广教育,无需人人‘六艺’皆精。”刘彦从不觉得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全才:“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更专精于什么,那就往那个方向着重培养。光是学习六艺亦是不足,知识来自生活,也应该用于生活。”

“是啊,善于打战的人,只要识字,看得懂兵书,不需要能够对诗和赋贯通,亦不需要能够作诗、唱赋。”吕议只知道自己的建议有戏就行,一副难掩其兴奋的模样。他只要刘彦不反悔,那刘彦说什么都是对的,也就不断点着头,说道:“不光要学,还要会用,知行合一乃是基础。”

纪昌眼睛一亮,重重地点头:“是该知行合一。”

刘彦怎么觉得“知行合一”这个词有点熟?努力想了一小会,才算是回忆过来。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个是由有明一朝的思想家王守仁所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其实很是讽刺啊!有明一朝,读书人为了科举苦心专研八股文。而八股文除了能让读书人中举之外,其实一点能够用于生活中的技能都没有。要说历代读书人那一代最符合米虫这一特性,除明朝和“我大清”的读书人再无其他,也就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这个说法。

很多人提出的观点和理论,其实是历代先贤早就有相关的论点,差别就是那些先贤没有系统化地进行归纳和写出来(可能也是遗失了),王守仁在明朝那种社会环境中提出“知行合一”,估计是看到了读书人除了读书什么玩意都不会,生出了忧患意识。

然而,事实证明在有明一代提“知行合一”就是一件讽刺的事情。读书人之所以读书,那是:老子们读书和专研八股文只是为了中举。中举之后老子们什么都不会也没有关系,有了免纳税纳赋的权力之后,有的是人眼巴巴成为老子们的佃户,老子们吃、喝、度、用有的是人奉献,并且老子们还能做官。到了该享福的时候,老子们还辛辛苦苦去学其他东西,不是纯粹找罪受又是什么。

刘彦刚刚还在思考推广教育之后的社会变革,不管是两宋还是有明一朝,要是推广教育会变成类似的情况,那不推广也罢。还没有等他将自己的忧虑放大,吕议放出了“知行合一”的大招。

读书不是什么坏事,然而不怕坏人有多坏,怕的是坏人有文化,坏人不一定非得是穷凶极恶,最郁闷也是最恶劣的是,坏人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做坏事,相反是认为自己在干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以两宋的那些读书人行为最为突出。

当然了,两宋是因为经历过五代十国。而五代十国就是一个武将到处肆虐的时代,两宋只不过是干得太过矫枉过正。

【宋朝的读书人,他们为了自己的权力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包括让军队在国战中失败,然后出场以岁贡的方式服软,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说什么花点钱财保证安宁,全然不顾那样的行为对于国家军民士气是何等的打击。】刘彦看模样是在注视交换意见的纪昌和吕议,可眼眸实际上并没有焦距:【绝对不要小看读书人的无耻程度……,当然也不能相信武将有多少节操……】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要是武将失去控制,造成的危害的确是非常严重,势必让国家陷入连连的割据内战,坏处当然是非常明显。

武将的危害很鲜明,文人影响到的却不单单是一朝一代。文人坏起来,造成一个国家的灭亡并不是最严重的,影响到的将是一个民族的后续,由文人来创造的思想和文化会一直传续下去,要是思想和文化错误对子孙后代可谓遗祸无穷。

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间的繁华……这不是歌词,是两宋之前大多数读书人真正在做的事情,像是很忙的李白,他出生于遥远的西北边疆,一生却是几乎踏遍了唐帝国有名的各处山川,足迹所过之处还大多数留下了传于后世的篇章。

要是对诗、词、歌、赋有研究,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情况,那就是国家越是强大和强盛时期,当代的作品就会越带着一种豪迈以及意气风发;若是国家虚弱,昂或是没有进取之心,当代的作品就会呈现出一种靡靡之意。

看一个国家或是民族,从文化作品里面可以看清楚脉搏。宋之前的作品大多是昂昂向上的意境,到了宋和以后的朝代则就真的是风花雪月,可以清晰地发现文人越来越没有进取之心,专注的是怎么享乐。

“一国不可专注一事,大汉武风过于……”吕议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刘彦,几乎是用冒死的悲壮在说:“武风太过了。”

刘彦的眉头挑了挑,他刚刚才想到两宋给民族带来的影响,不止是文化上面,还有社会的男女之别。

吕议是带着强烈的期盼,用着几乎弱不可闻的声音说:“若是王上能够劝导学文,那就太好了。”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刘彦很奇异自己竟然能够记住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用着冰冷的目光注视脸色已经开始在发白的吕议没有吭声,依然是陷入自己的情绪:【东华门唱名者方为好汉……,彻彻底底地打断了属于武人的脊梁。那些“好汉”在敌军来袭时只顾惶恐与逃窜,皇帝被俘纯属活该,帝姬沦为敌人玩物……,可怜汴梁满城百姓。】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刘彦在笑,眼神依然冰冷,问吕议:“如何?”

吕议是被刘彦吓得一个音节都发不出来。

纪昌因为角度的关系没有看到刘彦眼中的冰冷,第一个反应是霍地站起来,几乎是吼一样:“不妥,大大地不妥!”

刘彦眨了一下眼睛,看向纪昌的时候依然是笑眯眯的模样,问:“为何不妥?”

“若王上做此等事,大汉是文风盛行,可……”纪昌说到这里几乎是用能杀人的目光扫一眼吕议,重新看向刘彦的时候重重地跪下去:“教化自然需要,却不能如此。胡虏祸乱中原前车之鉴不远,国家之首重在于兵事,王上啊,大汉宁愿不要教化,也不能没有可战之兵啊!”

吕议刚才还只是被刘彦的眼神给吓住,嚼一嚼刘彦念的那些句子,下一刻是冷汗止不住地往外冒。

只要读书就什么都能得到,那光去读书就好了,除了读书就什么都不用干了。其中又以“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句杀伤力最大,势必会让读书人变成死读书的书呆子,不但是国家武风不再,连带专研实用技能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国可无文人,却不能没有武人”纪昌不顾刘彦走过来要扶起,是执着于跪拜劝谏的姿势:“没有了武人,再是文风鼎盛,再是举国富庶,便如待宰之羊羔,不过予敌徒做嫁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