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席卷天下 > 第279章:成为历史名人没有偶然

席卷天下 第279章:成为历史名人没有偶然

作者:荣誉与忠诚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39 来源:笔趣阁

上进之路不可阻隔,社会不能僵化,有功必赏,有过则罚,此方能展现该有的活力。

或许在之前王朴会对自己战败投降的身份感到自卑,可真正了解汉部的社会构造之后会发现,努力可以来带收益时,自卑什么的还是先扔到一边,建立更多的功劳换取更高的地位和收益才是重点。

王朴当然发现前面那三个一看就有点格格不入的人。

说桓温、袁乔、王坦之格格不入,那是一种气质外加服饰上的区分。

汉部这边没有真正的贵族,贵族气质需要自小培养而起,一举一动皆有其风味,可不是刻意模仿就能够办到。

桓温、袁乔、王坦之出身都很好,尤其是他们身处九品中正制统治下的东晋,自小便是锦衣玉食不说,必要的修养和文化肯定也会培训,一种贵族气度也就养成了。

东晋的服饰偏向于华丽,讲究一些就是一身合体但是布料用起来很多的衣裳,色泽上会偏向于艳丽,一些花纹镶边什么的也会显得复杂。要是不讲究一些,明明是一套华丽的衣裳却会穿的松松垮垮,袒胸露肚什么的亦是常态,偏偏还认为那样非常洒脱,不止穿着随意,人也会疯疯癫癫,显现所谓的魏晋风度。

王朴看到的三个人,两个穿得得体的是桓温与袁乔,另外一个露出胸膛和跳脱的是王坦之。

汉部在服饰上的风格与东晋那边出自一脉,毕竟就是同一个文明的苗裔。两边的差别是,汉部在强汉衣裳风格上进行改良,更分有几种场合所用的服饰,如正式场合身穿正统的汉服,作战场合穿隋唐时期的武士服,平时就看个人爱怎么穿。

在颜色上,汉部的服装会偏向于庄严(沉闷),拿作战服为例,士卒的战衣上红下黑或灰是固定颜色,一些军侯以上的军官则是一身黑或一身红的武士服,甲胄上的款式因为是制式的关系没有多么复杂。

民间?汉部民间的服饰就与东晋那边几乎没有差别,可想要看到太过艳丽的颜色比较难。

不知道是谁有那么一个说法,既是能够从一个民族对待颜色的喜爱上来看出该民族的性格,什么喜欢五彩缤纷就偏好享受,什么色彩单调则会显得死板。

话说回来,一个民族的性格真的能从对颜色的喜好上来定义?难道人的天性不是喜欢多姿多彩?

王朴在经过桓温三人的时候目光并没有掩饰,脸是挡在面甲后面,视线却一直都在三人身上。

得说一句天大的实话,中原的晋人对于长江以南的晋人感官上可不好,中原的晋人有一个算一个皆是怨恨长江以南的世家门阀。

那是因为那些门阀和世家抛弃了中原的晋人,将他们丢给了胡人,才会有接下来悲惨的命运。

桓温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王朴视线中的探寻,好奇之中带着一种近乎于是下意识的排斥或者说是厌恶?

“瞅啥?”王坦之年轻,不但性格跳脱,想什么就会做什么。

可没有一句“瞅你咋地”之类的话,王朴视线在王坦之身上扫一眼,带队没有停留直接走过去。

袁乔看着王朴的背影,说道:“不太好啊!”

王坦之没有听懂,有些气呼呼地看着王朴的背影:“卑微之人,焉能如此。”

桓温则是沉默不语,相较起年轻的王坦之他思考得更多。

王朴听到了王坦之后面的话,他没有扭头。若说之前只是一种下意识的排斥,他现在对桓温三人已经上升到讨厌。

类似的现象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汉军之中的大多数人对待长江以南的世家子弟排斥得非常明显,桓温也早就明白是因为什么。那是一种近乎于无解的状态,谁让中原的晋人就真的是被抛弃?

接下来,三人继续在城内闲逛,只是桓温与袁乔没有了先前的兴致勃勃,倒是王坦之显得非常兴奋。

“都是训练有素的士卒啊!”王坦之指着一些被归纳在辅兵阶级的士卒:“比我们(晋军)的一些战兵都不差,竟然在汉部只是辅兵?”

“汉军并不缺乏兵器。”桓温实话实说道:“仅是一场战役,损耗兵器数量过万,消耗箭矢数量逾十万。”

“我说的不是兵器,是他们的素质。”王坦之举起手做了一个堆腱子肉的姿势:“一个个看去十分强壮,最难得是服从性很高。”

可能是因为地域划分的问题,中原、北地、关中等等区域的人身材一般会高大一些,倒是长江以南的平均身高真的略矮,越是西南则就更矮。

事实上华夏苗裔的平均身高一直不差,原先区域性的差别没有那么多,比如在战国时期不管是中原、关中、长江以南,平均身高都是在一米七以上,不管是那一地都能有大批身高在一米九左右的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仅仅是数百年过去,中原身高超过两米的人急速减少,平均身高也从一米八下降到一米七左右。

要深切的知道一点,不算徭役附带的政策,两汉时期的征兵,身高低于一米八可加入不到常备军,尤其是北军身高要求更是达到一米九,哪怕是南军都要求在一米七五。

之前总是说什么丈夫,多少尺男儿,讲的就是身高。两汉一丈可是现代的两米四,七尺是一米六八。那么多计量的词语男儿组在一起,可见身材高大在那时是一种普遍现象。

“是高大雄壮。”袁乔点着头,却又说道:“但身材矮小之辈并不少见。”

“汉军有收编胡人。”桓温了解更多,他说:“我所知,近五万战兵中,胡儿的数量该是有七千?”

“那些是骑兵。”王坦之可不会顾及什么,大咧咧说:“说到底,骑战之类,我等的确不是那么擅长。”

一阵闲扯,三人回到属于自己的住处,却是发现早有人在等待。

“见过三位。”吕绍阳先是行礼,后面肃声道:“君上有令,命桓温、袁乔速去见蔡长史。”

汉部的长史有点多,那是文官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的后遗症,不过姓蔡的长史就那么一个。

“想必你就是王坦之?”吕绍阳不再搭理桓温和袁乔,上上下下看着不修边幅的王坦之几眼,说:“你的职务已经下来,该去见李校尉领取印绶。”

“李校尉?”王坦之迷惑问:“是哪个?”

吕绍阳简短地说:“李匡李校尉。”

另外一边,桓温与袁乔一边迈步,另一边已经不知道对视了几眼,可两人谁都没有说话,气氛上显得比较沉闷。

“元子。”最终还是袁乔率先打破沉默:“想要在汉军这边站稳脚跟,恐怕并不容易。”

“是啊。”桓温闷闷地说:“君上或许欣赏我等,可……排斥我们的人太多了。”

刘彦欣赏桓温和袁乔是毋庸置疑的,一直以来就没有掩饰对两人的欣赏。可很多时候被欣赏只是第一步,来自于统治者的欣赏是机会也是压力,尤其是大部分人排斥的前提下。

两人来到蔡优办公处,是等待通传才进去。

“先坐一下。”蔡优倒是没有摆什么脸色,对着两人笑了笑又重新将注意力转到案几上的文牍,拿着毛笔不知道写什么,等了一小会才说:“两位初来,本该先熟悉熟悉的。但是……”

桓温与袁乔不留痕迹地对视了一眼,两人都显得有些期待。他们不怕有任务,就怕过来之后无所事事。有事干才能融入,被丢到一旁不管不问才显得糟糕。

“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容许了。”蔡优不再书写,是让旁边的佐官将文牍送到应该的地方,看向桓温和袁乔时,脸上带着微笑:“我军征讨徐州获胜带回大批人口……”,介绍应该介绍的,最后才说:“如此,两位可愿意承担?”

不是下令,是询问愿不愿意就任,对桓温和袁乔并不是好现象,那意味着他们没有被接纳进体系。

“温既然愿为君上效力,何须询问?”桓温一脸的严肃:“径直下令便是。”

袁乔也表现出相应的态度。

“如此再好不过了。”蔡优依然是笑呵呵的模样,语气却是庄严,人也站了起来:“桓温、袁乔听命!”

桓温与袁乔立刻摆出行礼的姿势。

“君上令!”蔡优拿出必要的令符:“着桓温处理安置事宜,袁乔从旁辅佐。”,说完将令符递出去,才又放松语气:“你们需要的文牍稍后会有人送来,相应人手也会配置。”

谈完了该谈的,桓温和袁乔见时时刻刻都有人送文牍到蔡优处,本该是应该多聊聊增进感情,却也知道该另选时机。

“我们可是摊上了大麻烦了。”袁乔一脸的苦涩:“宗族抱团哪里是那么好拆分?”

“不!”桓温坚毅地说:“这才是好机会。”

谁都不好办,要是办成了,那就是展现能力,桓温太清楚能人所不能才会显得有价值。而他极度需要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做好一鸣惊人,才有可能在刘彦麾下有一席之地,是那种重要的位置,不是可有可无!(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