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永历四年 > 第一百二十四章 前进(上)

永历四年 第一百二十四章 前进(上)

作者:张维卿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35 来源:笔趣阁

消息是八百里加急送回京城的,而且是密报,此间也只有这乾清宫里面的亲贵重臣知道,为的就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只不过,这等天塌下来一般的大事,于如今的满清,只怕也未必能够保密多长时间。

“奴才以为,此时还当镇之以静,纳喇大人能守多久就守多久,能拖多久就拖多久,朝廷本也没有指望他能在淮北堵住浙匪的攻势,无非是利用时间来削减浙匪的锐气罢了。”

用时间、用空间来换取新军决战时更有利的局面,这是当年创建新军之初,刘成便与顺治定下的战略。这些年打下来,旧式军队早已证明了并非是江浙明军的对手,唯有新军,这支师法欧洲陆军强国瑞典的战法训练出来的半封建半近代化的怪胎才有战而胜之的可能,再配上北方的一马平川以及清廷掌握的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骑兵,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方才是制胜之道。

这个道理,并非是在场的所有亲贵重臣们都已然遗忘,只是苏克萨哈的加急密报呈现于此,其中对未来战局的悲观犹如传染病一般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甚至就连刘成也无法例外,因为淮北的清军恐怕真的如苏克萨哈所言的那般根本拖不了多长的时间。

………………

永历十三年九月初二,陈文亲率青年近卫师抵达扬州,稍作修整,大军便启程奔赴淮安的前进基地。

扬州与淮安之间相隔三百余里,不过运河连接两地,运河上也从不缺那船只和纤夫,大军自南京登船,在扬州进入运河便转由纤夫拉纤而行,却也不会耽误太多行程。只是这支大军还在赶往淮安的路上,此前已经抵达的几个师作为大军先锋便已经渡过了淮河。

黄河自宋时夺泗夺淮直到清末的十九世纪才再行改道,如今的淮河下游河道宽阔,泥沙量大,再辅以清廷这几年的经营,本不利于大军迅速突破。然则再坚固的工事也需得坚定的守军方可坚守,苏克萨哈倒是有心为清廷效死,奈何下面的绿营武将和地方官吏却没有几个与他一心的。

淮安府城西北方向的清河县,这里已经是淮河以北,江浙明军的金华师大军正在越过此间,沿着运河向徐州方向前进。

清河县城外,此城未有北门,大军绕城而走。金华师的指挥东阳郡王尹钺策马而立,目视着大军北上,而在他身旁,除却卫士、参谋,更有清河县本地的绿营将领和地方官员,一身谄媚的侍立在侧。

“王师威武,罪人仰望已久,如今能有幸亲见王师北伐中原,便是登时即死也是心甘了。”

“知县不必说什么死不死的,尔等主动反正,并且抗拒鞑子乱命,俱是有功之臣,待本王禀告监国殿下,自有封赏。”

“多谢王爷。”此言既出,知县见尹钺有些不悦,连忙改口道:“不,多谢郡王殿下,多谢郡王殿下。”

本县的绿营军官之首,乃是一任从山西迁过来的总兵官,眼见着江浙明军的高级将领还算好说话,连忙躬身问道:“郡王殿下,我等久仰监国殿下的赫赫威名,有心拜见……”

“监国殿下日理万机,什么时候见尔等,且等待随军参谋司的安排。”

尹钺打断了清河总兵的问询,后者和那知县等人也是毫无不满,连忙出言附和,并且表示一切等待陈文的安排,绝无二话。

“根据监国殿下之命,尔等文官反正,等待南下至文官训练班接受培训;武将反正,所部军队接受改编,人员等待安排至浙江新式陆军讲武学堂处接受培训,俱是培训过后再行安置,尔等可是清楚?”

“清楚,清楚,此前白将军与我等说过,我等俱是有罪之身,能得监国殿下如此厚遇,一定尽心竭力为监国殿下效力。”

文武官员一阵的点头哈腰,总算是过了这一关。接下来的日子,他们会启程南下,在南京等待安置。至于他们的官职,则由北伐军随军的文官和随行的地方驻军军官接任,文官直接接掌印信,地方驻军则是带着部分军队监督这些反正绿营来维持新占领区的秩序。

这样一来,陈文就可以避免掉当年郑成功北伐时留用收复地区文武官员而造成的稍有不顺即倒戈相向的局面。这是实力使然,也是经验教训,当年郑成功虽有十余万大军,但其中多是辅兵,战兵还要面对江南江北清军的威胁,尤其是还要设法对南京造成足够大的威胁,所以才会如此,而陈文既然有了足够的实力,也有了这等经验在前,自也没有必要再去犯这等错误。

反正的文武官员随同军官南下前往淮安,清河县则已经为随行的地方驻军控制。清河县的县衙前,新任的清河知县杨小磊站在县衙的大门前,只是一挥手,衙役们便抬着一个个沉重的箱子摆在身前,待箱子打开,银光闪烁登时便引起了一阵惊呼。

“王师北伐,征用民夫,只在本府工作,工钱每日一结,有敢克扣工钱的,包括本官在内,军法绝不留情。”

大军征用民夫,历来都是绝少有给足工钱的,甚至很多连饱饭都不给,几乎是大军一路前进,民夫的尸体就蔓延一路。陈文积蓄多年,再兼打击了江南士绅,家底厚实,大军北上自然是按照惯例发给工钱。

此番北伐,北方征用民夫只负责在该省搬用和运输物资、协助修筑堡寨等工作,大军自有备补兵编练而成的专业辅兵队随行,这些备补兵都是经过当地都督府训练过的,有着一定程度的战斗能力,不至如普通民夫那般。

有了这个保证,尤其是第一天的工钱正常发放,民夫的工作热情大增。能在这兵荒马乱的战争期间得到一份工作,养活家人,终究是一件好事,中国更是从来不缺勤劳聪明的百姓,待到数日后,青年近卫师护卫陈文抵达此城之时,城里城外已经满是四里八乡前来兜售各种农产品的老百姓了,而那些民夫也在码头、仓库、军营、堡寨以及官道和运河之上操劳。

青年近卫师一路赶来,全程都是坐在船上,由纤夫拉着在运河上向北进发。坐在船上,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船舱里待命,丁俊杰他们这些士卒与其他各队一样,只有少数时间才能登上甲板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抵达清水县,青年近卫师下船,接下来的路程要开始步行前进,运河的运力要更多的向物资方面倾泻,毕竟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如此规模的大战,物资钱粮实在难以计数。

下了船,他们便以队为单位向城西的大营走去。码头之上,早已为明军和官府征募的民夫占据,不过只要离开了军管的界限,便是本地百姓的地盘了。

一筐筐的青菜、一篓篓的鸡蛋、至于那些粗糙的手工艺制品,诸如荷包、木雕之类更是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还有几个和尚道士在兜售开过光的平安符,并且一口咬定,只要带着他们的平安符,就一定能够得到佛祖或是老君的庇佑,鞑子的箭矢、子弹都要绕着走,说得那叫一个邪乎。

对于这等,巡逻的军法官和监军官们是不会理会的,但若是有什么勾搭将士入教、什么信无生老母就能得弥勒佛庇佑的,军法官直接将他们抓起来投入大牢,连解释都不会给上半句。

“丁兄弟,你见多识广,怎么军法官不管和尚道士,却要抓信什么老母的,还有信弥勒佛的,他们都是干嘛的?”

相处时间长,队里面的众人对于其他人也都有一定了解。丁俊杰早年在童子军学堂就是“学霸”一级的人物,平日里在外打工,见闻也比常人来得更多一些。

此刻袍泽问及,丁俊杰便开口回答道:“这个其实很简单,我听说,运河沿岸,尤其是纤夫之中,多有信那罗教的。这个罗教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也不太清楚,但是我听人说过,罗教信无生老母,白莲亦是信无生老母和弥勒佛,据说就连那闻香教好像也和这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朝廷一向视其为邪教的。”

“原来如此。”

罗教或许还有些不太听闻过,但是白莲教和闻香教都是曾造反过的,官府对于他们的盘查很是严格,便是升斗小民也都是听说过的。甚至他们还听说过,江浙明军招募兵员,但凡是信教的都不要。

“更何况,他们还敢如此明目张胆的引军中将士入教,若是这些家伙日后造反了,信教的将士是听他们的,还是听上司的?”

明末江浙,但凡是农民起义,大多是有着明确的阶级诉求。江浙明军的将士绝大多数都是南方人士,对于这些民间宗教或是听过,却也少有真正去信的。尤其是军中对于这些民间宗教的态度,就更是对其避而远之。

“我听说,还有那等逼着别人去入教的呢。”

李由之低声一语,周遭的几个听了登时便是一惊,随即丁俊杰前面的苏靖之便一口唾沫呸了出去。

“我祖母、我娘都是信佛的,可从没有人逼着她们去信,乃是她们真心实意的相信只要行善积德,佛祖、菩萨就会保佑良善,这都是导人向善的。若是还要逼着别人入教,动不动就要造反的,那不是邪教又是什么,朝廷就该把那些欺骗百姓渔利的家伙都抓起来砍头。”

“谁说不是呢。”

列队行进,不过是窃窃私语。丁俊杰一边听着袍泽们的议论,一边看着周遭的百姓,那些在路旁兜售农副产品的本地百姓几乎无不是破衣烂衫,仅仅是勉强遮掩身体,其中很多甚至破烂到大片大片的露出皮肉。

这样的状况,在江浙,尤其是在他的家金华府那里已经是绝少有的了,江浙大地现在各处百姓的生产热情高涨,农田里、工坊里、城市之中,处处都是人力短缺,只要肯卖力气,富贵不敢说,饱食总还是有的。

下船之后,周遭变卖货物者有之,更有插标卖首之人,不胜枚举。行到东门,丁俊杰正看见一个监军官在一个卖女儿的汉子身前说些什么,及到近处才算是听个清楚。

“瞧你也是个有把子气力的汉子,有功夫在这里卖儿卖女,看不见衙门征募民夫?”

“这位军爷,小人不是没看见,也不是没听见,可衙门就真的能给工钱,到最后还不是白干活啊。”

“给不给不会自己去问问那些干了活的,况且咱们是江浙王师,不和以前的朝廷还有鞑子的衙门一样,从来都是童叟无欺的。你愿意信就信,不愿意信就直当某没说。”

监军官说罢便冷笑着摇头远去,倒是那汉子,看了看监军官的背影,再回头看了看自己女儿写满了不愿的小脸儿,咬了咬牙,把女儿头上插的草标一扯,继而奔着西面的码头大步走去。

“监国殿下当年在童子军学堂里讲过,仓禀足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若是吏治不善,**遍地,老百姓被压榨得吃不上饭,又何谈礼义廉耻这四个字呢。”

看着淮北的此间,再回想起浙江的老家,那里的百姓大多能吃上饭、吃饱饭,卖儿卖女之人,若非是特殊情况,基本上都会被人所鄙视,就连教坊司里也都是犯官和俘虏的女眷,少有人把儿女往那里推去。

“若无监国殿下,当年我等便死在了四明山上;若无监国殿下,这些年我等也不过是衣食不保的贱民而已。监国殿下创立的保障军户福祉的制度,所以军户子弟的从军热情也是最高的除了对于军功田土的渴求,其中也未必没有报恩的心思,而一旦知道了礼义廉耻,对于夷夏之防就更加能够理解,这就是文明的力量。”

想到这里,丁俊杰突然对他们这些没有上过阵的新兵有了更大的信心。其实这等信心,丁俊杰他们仰望的存在,陈文也并非是没有,甚至这更是青年近卫师建立的原因之一。

当然,此时此刻,陈文并没有这个新兵的感悟,他的心思皆在北伐一事上面,不说别的,只是这大军主力,光是战兵和随行的地方驻军就有不下十二万之众,虽然各支军队的行止皆在随军参谋司的掌握之中,陈文却依旧免不了要盯着沙盘,听着各部的回报,看着前线、后方的报告,方可将全局掌控在手。

“监国殿下,金华师和江都师已经越过了宿迁,正在向邳州前进。邳州守军已经向我部输诚,不出意外的话,四到六天之内大军就可以抵达徐州城下。”

“嗯,告诉尹钺和黄锦程,不可轻敌冒进,注意鞑子的骑兵。”

“卑职遵命。”

“禀告监国殿下,伏波侯杨开所部舰队已经在鹰游山登陆。”

“大兰师和丹阳师现在在什么地方?”

“回监国殿下的话,刚刚传回消息,他们已经越过新坝,正在向海州开进。”

“很好,告诉杨开,收取海州之后,继续向山东进发。”

海州一地,便是后世的连云港,那里将会是计划中的舰队北上的转运码头。此番三路进兵,陈文将东西两路的军队分别交给了张自盛和安有福,他只统领作为主力的中路军沿着淮北、山东的路线向京城进发。他相信,清军一定会在他进军的路上等着他,不过他也不急,因为等到东西两路全部展开之后,那时候才是清廷死路一条的时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