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永历四年 > 第五章 瀛台

永历四年 第五章 瀛台

作者:张维卿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35 来源:笔趣阁

一巴掌扇下去,顺治当即就愣在了当场,只是下意识的伸出了手去捂脸上的痛处,看向孝庄的双眼中更是写满了不可置信。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这些年,母子二人的关系颇为不睦。《清史稿?后妃传》中,关于孝庄与顺治之间关系的记载不过只有“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这区区四句话,六十个应付差事一般冷冰冰的字眼儿。而孝庄与康熙之间,则有着高达七百一十五个字之多的记述,十倍尤过之!

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对多尔衮的畏惧和愤恨,对孝庄委身多尔衮的不耻,对孝庄严厉管教的不忿,对前后两任皇后孝庄的侄女和侄女的侄女的不满,而这一切还是在孝庄干涉顺治宠爱董鄂妃的事情尚未发生的今时今日。

关系不睦是一回事,但顺治却从未有受过这等待遇,一巴掌下去,顺治的脑子登时就是嗡的一声。

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可是顺治并不知道,史上的两百多年后,他的一个子孙就是被一位在清朝与孝庄并称的皇太后扇了一巴掌之后便幽禁在了这里,直至被驾崩的那一天。

“皇额娘……”

巴掌扇在顺治的脸上,孝庄的手虽然已然放下,但却还是在不由自主的颤抖。为儿子的不争气,也是为母子之间的关系最终还是恶化到了这个地步。

“哀家真是后悔把你这个怯懦到了不顾祖宗基业的蠢材扶上皇位。”

当年的皇位之争,决定权并不在手握两白旗的多尔衮和背靠两黄旗外加正蓝旗的豪格身上,而是在于作为中间派的代善和济尔哈朗的手中。他们倒向哪一方,哪一方就会获得压倒性的优势,但是他们处于自身的利益却绝不能倾向任何一方,因为无论是多尔衮,还是豪格,登上皇位之后他们的利益都必将会受到损害。

如此一来,代善和济尔哈朗用支持皇太极后裔的名义将多尔衮挤了下去,而后借多尔衮的力量再排除了豪格,才有了其他皇子的机会。

这时候,决定权落到了皇太极的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的手中,永福宫庄妃的地位太低,并不像电视剧里那般拥有决定权,但哲哲最终决定让布木布泰的儿子即位,其原因很简单,哲哲没有儿子,而布木布泰则是她的亲侄女,就这么简单。

当时除了豪格以外,顺治尚有四个兄长在世,弟弟之中也有博穆博果尔那样其母地位较高的竞争者存在。但是最后,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姑侄为了自家的利益选择了顺治,只是让她们没有想到的是,随着陈文的崛起,满清眼下的处境已经不是顺治如今的表现所能够应对得了的了。

“皇额娘,你是准备废了朕吗?”

震惊过后,随着此言入耳,顺治悲从中来,泪水不可自抑的流了出来。

“不,哀家从未有想过。”孝庄叹了口气,继而对顺治说道:“皇帝你是哀家唯一的儿子,咱们母子俩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是你这几番的表现实在太不争气了,尤其是这一次,你以为你说一句回辽东,八旗子弟们就真的会跟你回去吗?!”

“为什么不,朕是皇帝!”

“放屁!大清的根基是八旗,太祖、太宗乃至是多尔衮,靠着抢汉人的地,夺汉人的钱粮,把汉人变成奴隶,才能驱使八旗为其所用,才能坐稳大汗、皇帝和摄政王的宝座。你现在不为八旗争夺利权也就罢了,反倒是要他们放弃手中的田宅财货子女,跟着你回那苦寒之地去避明军锋芒,难道你就听不见内城之中已经充斥了对你的不满了吗?”

顺治勃然大怒,孝庄也是毫不客气的针锋相对。外面的唿声,顺治不是没有听到,甚至就算是躲到瀛台又能如何,耳朵一样是清静不了。

“朕是在为他们好,现在就连皇叔都已经死了,等浙匪大军北上之时,八旗拿什么去抵挡?”

顺治的回答,孝庄可谓是嗤之以鼻,听到她的儿子如今还在为怯懦而辩解,她便直截了当的说道:“事到如今,不要再自欺欺人了,你现在就是在逃避。逃避浙匪,逃避你身为大清皇帝对八旗的责任。你说你是为他们着想,那么你现在可以出去试试,看看有几人会跟你回辽东。别忘了,你的皇位当年是八旗贵族们公推出来的,现在你满足不了他们,他们一样可以把你废了!”

满洲这个族群的形成时间太短,从一开始不过是建州左卫的爱新觉罗家族通过武力征服,完成了对明王朝羁縻的奴儿干都司的各族群的整合。

女真的建州八部、海西四部以及东海部的一部分,另外还有蒙古、唿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融合成为满洲八旗,如果说武力是将他们糅合在一起的手段,那么利益便是确保这个新生族群不至分崩离析的关键所在。

无论是“七大恨”起兵反明,还是“抢西边”,乃至入关后的圈地、投充、屠城,甚至是清初的一系列大案,其中都不乏经济上的因素。

“朕,朕……”

如今的形势,对于满清殊为不利,但是退避辽东并不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八旗全部认同,真的退回去了,且在那苦寒之地能够做到万众一心,可是就凭现在连四万丁都不到,其中包括次作战的伤残兵员在内,到时候没了豢养蒙古、汉军八旗的钱粮,面对几千万丁的汉家王朝的复仇怒火,一座山海关就真的能抵挡得住吗?

“皇帝,咱们八旗已经没有退路了,杀了那么多汉人,与其回辽东苟延残喘,不如现在借着还有半壁江山,再做殊死一搏。”

顺治颓然的坐倒在了龙椅上,双手捂着脸将头埋在了御案之下,发出了轻轻的抽泣之声。

他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济尔哈朗的死对他的震撼实在太大。当初郑成功北伐南京时他就萌生过逃回辽东的心思,如今郑成功是退了,但是更为强大的陈文却站了出来,逃避之心自是免不了的。

孝庄的句句逼问,将顺治挤到了墙角里,他很清楚,他的懦弱已经濒临到了八旗忍耐的极限。恰如孝庄所言,当年八旗妥协可以把他推出来即位,一旦八旗对他的忍耐达到了极限,那么废了他这个皇帝,甚至是直接将他弄死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就像当年四大贝勒联手逼死努尔哈赤的大妃、多尔衮兄弟三人的母亲阿巴亥一样!

大殿之中,母子二人一个站着,一个坐着,沉默了良久顺治才重新抬起头来,以着沙哑的声音对孝庄说道:“皇额娘,儿子明白了,是儿子错了。皇额娘请放心,儿子誓与八旗共存亡,绝不再提回辽东一个字!”

孝庄的劝说达到了目的,母子二人似乎也拉近了一些,聊了一小会儿,二人便启程离开瀛台,返回皇宫去向八旗权贵们表态,以安八旗之心。

只是出了大殿,顺治却停了下来,回望片刻,才对身边的大太监吴良辅说道:“把这座大殿给朕拆了,东西全部拉出城烧了,朕不想再看见这些东西!”

………………

退回辽东的风波乍起,随着顺治下罪己诏,公开表态此生绝不回出山海关半步的态度后,内城的八旗父老、子弟们在权贵们从孝庄那里确定了无误后,也纷纷表示了对顺治的拥护,以及坚定不移的站在顺治的旗下与包括陈文在内的抗清势力决一死战的决心。

只不过,态度的转变不过是回到了接到确认济尔哈朗身死时的原点,实际的问题依旧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也会进一步的扩大化,直到陈文北伐的那一天。

已经耽搁了一天,当天夜里,顺治再度将八旗的权贵们聚集到干清宫。比起上一次,权贵们无不心怀忐忑,直到确定了顺治并没有怪罪他们的意思,才稍稍安下了心。

议题和上一次一样,接下来该怎么办,很宽泛的议题,但却是迫在眉睫,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南方不出什么大岔子的话,陈文一两年之内就会起兵北伐,甚至很可能都到不了两年。这样一来,早一天确定了日后的施政方向,就可以早一天做准备,胜算也会更大一些。

“各位亲贵都是咱们八旗的中坚人物,如今的形势各位也是看见了,国库和内务府还有些底子,但是财政上已经入不敷出了。而且南方一丢,漕粮也就断了。现在必须想办法,否则等浙匪北上时,八旗军总不能饿着肚子出征吧,就算是蒙古、汉军以及绿营兵也是要饷钱的。”

满清入关已有十二载,北方连年战乱早已残破不堪,入关后连年用兵,财政上始终是这个样子,也没见好过几天。但是入关之初,大顺军拷掠的七千万两白银,当时的李自成兵败一片石,狼狈不堪,是不可能带着八万一千多吨的白银逃回陕西,其中肯定有一部分就落在了满清的手中。后来康熙还专门表示过李自成把银子运到陕西后全部丢进了黄河,颇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这是一大笔收入,倒是此后大军南下,劫掠的钱粮倒是基本上都落入了权贵们和参战八旗军的手中,最开始多铎对扬州和南京还下达过一些限令,后来自然也是控住不住的,仅仅是那些御用品上交了上去,要不下面早就闹翻天了。

这些年就这么熬着,加税是不可避免的,就算是加了税财政还是赤字,要不是底子真心够厚,再加上南方的官员们奉旨横征暴敛,我大清的财政早就崩溃了。

“托故郑亲王的先见之明,马国柱那个奴才在大办通海案的同时,也将大量的钱粮沿着运河运回了京城,咱们能撑一段时间,但是很有限。没有新的收入的话,等到浙匪北上时,咱们没准真得饿肚子了。”

长江以南,抛开四川那片税收几千两,支出几十倍有之的“天府之国”,满清剩下的不过是湖广北部、福建的几个府以及广东还在尚可喜手里的惠州和韶州两府以外,已经没有姓清的地头了。就算是后两者,也早已不向京城上缴税款了,而湖广北部更是个财政上的大窟窿,对满清来说江南基本上已经可以用尽失来形容了。

长江以北,流寇肆虐十余年,外加清军屡次破口和入关后的屠戮,陕西、山西和河南都是入不敷出,直隶则是八旗军圈地的所在,只有山东稍微还好上一点儿,起码流寇没有太频繁的光顾过。至于淮地,呵呵。

“皇上,奴才觉得,不行就增加税赋吧。太祖在世时,咱们在辽东杀富户、杀穷鬼的日子都有过,关内的汉人总能刮出些油水。”

济度对于财政一无所知,没钱了就加税,这个道理却还是知道的。但是在座的那些有行政经验的权贵们却无不表示反对,现在和当初已经不一样了,关内也不是辽东,清廷这几年对于屯田的考成不光没能恢复民生,反倒是流民越来越多。再加税,估计不用陈文打过来,就已经烽火遍地了。

“汉人造反倒是不怕,但问题是咱们大清的兵力下降得太快,没兵也镇压不了的啊。”

兵、财两缺,这是最大的问题。奈何满洲族群就这么多人,丁口实在有限,即便是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这几年也损失了太多的兵员,各牛录实在是已经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了,怎么好再去镇压遍地的流寇。

“奴才以为,实在不行就派人回辽东,抓鱼皮鞑子来补充丁口。”

“这想法不错。”

“索尼言之有理,太祖、太宗时咱们就一直在抓,鱼皮鞑子彪悍敢战,确实是极好的兵员补充。”

总算是有了一个好主意,但是派谁去,如今却还是个问题。毕竟鱼皮鞑子也不是肥猪、肥羊,鞭子一抽就跟着走,年抓捕鱼皮鞑子都是要付出一定伤亡的,只是满清的武器装备实在远胜于那些穿大马哈鱼皮的纯野人,交换比上还是大赚的,但是现在这年月,关内的花花世界尚在,谁又肯回辽东冒险去呢。

“奴才倒是觉得,让宁古塔的披甲人去抓,应该没问题。”

有清一朝,八旗军的腐化速度极快,但却有个例外,那就是依旧驻防于辽东的各部,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之中,战斗力下降速度很慢。披甲人去抓鱼皮鞑子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光靠抓数量本也不怎么多的鱼皮鞑子,难道就能赶得上陈文的扩军速度了吗?

“说到底,还是得让更多的蒙古人和汉人抬旗,成了旗人,补充到各牛录才能更快的充实兵力。就是现在这形势,只怕未必能有多少人愿意啊。”

抬旗于有清一朝都是极为荣耀的事情,毕竟我大清皇帝的奴才比什么臣、微臣之类的要高贵得多。可是现在,就连满洲权贵都不讳言形势之恶劣,众人也是相顾无言。

“要不,把吴三桂调到淮北,让他先顶在前面,咱们才好缓过劲儿来啊。”

“不行,绝对不行,你这么干,那个家伙非造反了不可。”

“他敢!”

“他有什么不敢的,你以为就凭李国翰能制得住他吗?”

“……”

就这样,就增加兵员和财政收入这两项,权贵们在干清宫里争来争去了一个晚上,直到天都快亮了也没能争出几条可以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

吵了一晚上,权贵们也累了,只得暂且散了。顺治没有回去睡觉,留在关内,局势的紧迫让他根本睡不着觉,奈何坐了一晚上,早已是浑身酸疼,只得出去熘熘,也当是唿吸唿吸新鲜空气。

走着走着,顺治却萌生了一个念头,想要去翰林院看看,那里是储才之所,他此前很是看重的马佳*图海就曾在那里做事,如今却战死在了溧水。

坐上了轿辇,没过多一会儿就来到了翰林院。天已经亮了,不上朝,但翰林院里却显得冷冷清清,甚至比他上次来时还要冷清。

这些天,又有些官员上报丁忧,对于这些父母死得很会挑时候的官员,顺治的厌恶之情甚至比那些直接挂印而去的还要深刻。

越是想到这里,就越是心烦,顺治突然开始后悔非要走上这一遭的念头,可也正待他准备离开之时,却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依旧在按部就班的工作着,一如他当年第一次见到这个文官之时。

“臣,翰林院侍读学士朱之锡,叩见吾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之锡行礼如仪,顺治便让他起来回话。寒暄过后,顺治便开口问道:“朕记得你是浙江金华人?”

“正是。”

“不少南方官员都丁忧了,你为何不走?”

听到这话,朱之锡一头拜倒在地上,郑重其事的向顺治回答道:“回禀陛下,臣父早已去世,已然丁忧过了,臣母尚在,自无丁忧之理。况且,臣是天子门生,只要一天陛下还用臣,臣自当为大清效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好!”朱之锡的回答一扫顺治多日来的阴霾,拍了下大腿,顺治继而赞道:“好一个忠臣孝子,好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得还有你这样的臣子,咱们君臣的日子还长着呢。”

夸赞过后,顺治让人去弄了些点心,与朱之锡边吃边聊了起来。直到良久之后,顺治提及到了如今清廷的困窘之处,朱之锡犹豫了片刻才对顺治说道:“以臣愚见,有一个人或许可以为陛下分忧。”(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