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永历四年 > 第四十二章 兵法

永历四年 第四十二章 兵法

作者:张维卿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35 来源:笔趣阁

公布了军法,陈文便开始带着麾下的将士们做一些简单的体能训练。

从俯卧撑到跑步,满心满意的准备操练兵器的军官和士兵们,很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些累傻小子一般的锻炼项目。不过,看着朝廷任命的堂堂游击将军尚且带头训练,他们也就忍耐下了这份不解和好奇。

晚饭时,陈文依旧是在属下们全部打完饭后才去打饭,他知道,如果作为制度的制定者的他都无法坚持,那么也就别想要求别人了。

不过,晚上就没有再出现中午那种所剩无几的现象了。

军中的伙夫一个是顾守礼介绍来的,是他的表弟,而另一个是山下村子里的人,就住在孙家附近。这两个人虽然一个来自杭州,一个就是本地人,但却是有志一同的脑袋大脖子粗,陈文在看过两个人的样子后,毫不犹豫的就决定由他们二人负责本营的伙食。当然,挑水、劈柴、看火和搬运粮食菜蔬之类的打下手工作还是由老营分配的役夫来做,他们只要一个颠勺、一个切墩儿就可以了。

大概是看到了中午陈文没吃饱,晚上两人就多做了一些。作为厨子,若是连出钱的金主都喂不饱,那岂不是太没有职业道德了。所以,赶在金主摔碗骂厨子之前,干脆多做一些,总不会有错吧。

吃过晚饭,士兵们被约束在营房里,在伍长和镇抚兵的带领下开始扯淡、养膘外加熟悉军法,除了上厕所和击鼓点兵他们是不能离开营房的,除非得到队长以上军官的特批。

与此同时,本营的千总和队长们则自带凳子来到了陈文那间刘翼明曾经住过的有厅、有卧又有书房的“游击将军府”来听他们的将军讲解兵法,而今天作为第一天,要讲的便是《孙子兵法》。

只不过,陈文刚刚表示今天要讲这个时,大概还记得陈文自称从善如流的事情,吴登科就犹犹豫豫的按照陈文的规矩举手表示了他的意见。

“将军,这个《孙子兵法》好像是给文官看的,我们只是下级军官,学这个是不是有点早了?”

早?

按照明朝的制度来说,确实是早了,甚至可以说是浪费时间了,所以这些人中和陈文最为熟络的吴登科已经说得很委婉了。

明朝中后期,但凡有战事,一般都是由监军文官负责战略决策,监军太监负责后勤,而武将则只负责在文官决定好的战略下上阵打仗。这样一来,由于文官垄断了战略运筹,《孙子兵法》这本书就逐渐被武将们所遗忘,战略上不归他们管,何必瞎子点灯白费蜡。

对于这一点,陈文扫了一眼眼前的属下们。李瑞鑫皱着眉头,一脸的不耐烦,看他的样子如果吴登科是他的部下,他早就出言训斥了。他听过陈文那个新版本的庙算理论,已经隐隐猜到陈文是打算在讲庙算前铺垫一下,所以对于吴登科的话颇有些不满。

楼继业没有说话,神色上显得对吴登科的说法很是认同。将门子弟出身,从军多年,又在多路文官武将麾下任职,使得他对这个说法已经习以为常。只是他和陈文的关系并不像吴登科和陈文那般熟络,说话自然也多了层忌讳。

至于尹钺,那却完全是一副“对于你们说的这些,二狗哥哥我只是来打酱油的,一句也没听懂。”的样子。而其他队长也大多和尹钺相同,只有有限的一两个流露出了楼继业一般的神情。

陈文斟酌了一下措辞,开口问道:“吴兄弟,你所认识的武将之中,他们都读哪些兵书呢?”

“这个……”听到这话,吴登科变得有些犹豫,看样子他似乎是想起了陈文现在是他的上官这回事。只是陈文已经开口闻讯了,他也只得硬着头皮说下去。“卑职听说他们都是读《武经总要》和戚少保的兵书的。”

戚继光的兵书很正常,明朝后期,但凡是个武将都会收藏一两本,至于看不看就两说了,就算他们想看也要考虑下认不认识字这个关键性问题。而《武经总要》陈文只是依稀记得是北宋时候编撰的,似乎是为了应对战事频仍,以求提高武将的能力,至于里面写的是什么他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反驳的理由他倒是随着这本《武经总要》的出现而想好了。

“吴兄弟,《武经总要》乃是北宋时编撰的兵书,北宋时还编撰了一部兵书,叫做《武经七书》,你可听说过?”

听到这话,楼继业立刻恍然大悟,看他的样子应该是知道这部兵书,其他人依旧如故,而吴登科却还是那副迷茫的神色,继而摇了摇头。

“《武经七书》乃是宋神宗时编撰了,这部兵书收录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和《李卫公问对》这七部普遍为兵家所认同的兵书。这部兵书在宋朝乃是武学的必修课程,武将若是想考武举人也必须在这一项上合格,否则直接罢黜。”

“本朝自于忠肃之后,文官名正言顺的拥有了插手战事的权利,后来更是文视武如奴婢。所以文官们在垄断战略运筹的同时,为了防止武将在天子面前抢了他们的风头,才传出了这种武将不需要读《孙子兵法》的理论,为的是不让我们武将插手战略决策。”

于忠肃就是于谦,景泰帝登基后,以于谦插手五军都督府事务,兼管京营。夺门之变后,景泰帝退位,于谦被冤杀,但是文官插手军务的故事却被保留了下来,明朝中前期实力雄厚、可以与文官分庭抗礼的勋臣武将集团也彻底被文官集团压倒。从此,文视武如奴婢,武视文如寇仇。

“无论是这部兵书,还是它所收录的《孙子兵法》,宋朝时的岳王都读过,本朝的戚少保也读过,我们自然也要学习的。”

“虽然我们的上面也有文官作为监军使者,王经略在文官之中也算得上是知兵的,但是作为武将,打仗是我们的专业,即便是为了保住吃饭的家伙而必须要学习,况且……”

说到这里,陈文觉得只是威胁和讲道理显然不够,还是要适当的利诱一下,提高下属忠诚度这种事能多做自然还是应该多做的。“况且诸君乃是本将麾下的第一批军官,本将对诸君寄予厚望。日后本将镇守一方,尔等皆要节制方面,若是不通兵法,如何独当一面?”

听到这话,吴登科立刻拜倒在地。“卑职多谢将军培养,卑职一定用心学习,必不负将军厚望。”

眼见于此,众人也都赶忙从凳上起身,拜倒在地,复制吴登科的话语,更是传来了一片凳子被撞到的声响。

陈文叹了口气,军中无跪礼这个规矩看来比吃饭睡觉那些条例还要难以普及啊。

待这些军官重新起身后,陈文便翻开了《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是全书的第一句话,起到开篇明义的作用。孙武子告诉我们,战争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既然事关国家、百姓还有我们这些武人的生死存亡,那么就不能不认真的进行思考和研究这里面的学问。”

见众人皆是正襟危坐,两只眼睛也死盯着自己,陈文知道他们已经听进去了,随即便接着讲了下去。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这段话有点长,而且孙武子所要讲述的东西也是要分成两部分来理解的。”

“首先是五个对于战争的胜负影响比较大的方面:第一便是人和,说明白了,老百姓愿意和朝廷同甘共苦,便会留下来出粮出丁,要是不愿意就会流亡他地或者为敌人效力,这会影响到最终的胜负。”

“举个例子吧,本将以前讲过陈庆之的一个手下败将叫做侯景。侯景在陈庆之死后,起兵作乱,起兵之初,梁国的百姓竟然出现了乐于迎他这个叛逆外加胡人入城的现象。”

“本将查过当时的史书,那时梁武帝信用同族兄弟,而他这些兄弟则在各地胡作为非,闹的民怨沸腾,而这位天子却始终在纵容。当侯景起兵后,很多百姓都觉得侯景再差也应该比那些动辄杀人放火,抢夺民财妇女的王爷强吧,于是就出现了上面的现象。”

“所以,民心很重要,我们大兰山王师就是因为民心所向才能屹立至今,当年的岳家军和戚家军也都有着这样的军纪,所以百姓才乐于为岳王和戚少保所用。而这也就是本将今天所公布的军法之中,无论是前半部分的条例还是后半部分的军法,都一再强调不许劫掠百姓的原因。所以,诸君要记住,无论是谁,只要劫掠百姓,本将立杀之,也包括本将在内!”

“卑职明白!”

陈文舒了口气,这样讲的效果果然比下午那样干巴巴的拿斩首吓唬人要强。“今天讲课结束后,你们也要把这一点讲给你们的部下,这要当做军事任务来对待!”

在得到了一定完成任务的回答后,陈文继续开讲:“第二和第三便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天时便是昼夜、晴雨、冷热以及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地利就更加直观了,比如路途的远近、道路是否平坦、经过之处有无容易设伏的地方以及所在地是否利于进退,这些都算是地利的范畴之内。”

“相比地利,天时有时会被忽视,本将举个例子,唐朝时的李愬雪夜袭蔡州。”

“李愬是唐朝名将李晟的儿子,唐宪宗元和年间,彰义军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吴元度拥兵自立。彰义军辖区有蔡州一地,那里民风彪悍,和本朝的金华相似。不过金华出的是好兵,而唐朝的蔡州人则一向号称为蔡贼,后来的吃人魔王秦宗权、孙儒所引发的那场大乱也是蔡州人发起的,还有吴越王钱缪在世时的那场武勇都之乱,也是由武勇都这个蔡州军事集团发起的。”

对于秦宗权和孙儒,陈文的军官们皆是一脸迷茫,就连楼继业也不例外。可是一提到钱缪,他们就知道了,毕竟钱塘江海堤就是此人占据两浙时建造的,为浙江百姓造福。只有李瑞鑫还是一脸迷茫,而这倒也不怪他。

“有这样的强兵,再加上其他藩镇的支持,唐军屡战屡败,宪宗皇帝便改用李愬为主帅,出兵平叛。李愬于这一年的十月,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利用蔡州叛军心怀松懈的机会,偷袭蔡州得手,一战平定叛乱,被后世兵家称为经典战例。”

“哦。”陈文引用的这个例子里面涉及了昼夜和风雪两个天时的要素,听课的军官们在听故事的同时也彻底弄明白了天时到底意味着什么,至于能不能活用就要两说了。

“继续讲,第四点,便是将领的能力。孙武子列举了智慧、诚信、仁爱、勇武、严明这五条,也被后世称之为智信仁勇严,为将五德。”

“将军,智、勇和严卑职明白,信和仁有什么用?尤其是仁,都妇人之仁了还怎么打仗啊?”

听到尹钺的这个问题,众人多是笑出了声音,就连李瑞鑫和吴登科似乎也颇为不解,只有楼继业感觉像是多少明白一些的样子。

陈文笑了笑,回答道:“先说信,一个有诚信的武将,言必行行必果,比较容易获得士卒的信任,所以可以成为五德之一。而这里的仁绝非妇人之仁,太史公的《史记》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就非常形象的说明了这个仁字。”

接下来,陈文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那个吴起吮疽的故事讲给了他们,还特别强调了吴起吃穿住行与士兵同,更能和士兵同甘苦的精神,为的只是防止这些军官好的不学,只往那歪门邪道上走,尤其是听得满脸兴奋的尹钺。

“这样对士卒讲求仁爱的武将如何不能得士卒之心?也怪不得那个士兵的母亲会害怕他的儿子会同他的丈夫一样为吴起战死沙场了。”

接受了尹钺的道谢和众人的恍然大悟,陈文继续说道:“最后一点,便是制度,军制、军法还有军需的管理都算在内。国朝的军队和鞑子的绿营兵现在都是靠着吃空饷喝兵血养出来的家丁、亲兵作为战场上决定胜负的关键,眼下鞑子占据中国十有**,王师再怎么练这些家丁、亲兵也肯定不可能比鞑子练得多的,想要翻盘就要改变军制,而改变军制出来的军制能否产生效果,就要看军法的执行和军需的保证了。”

“这也就是本将为什么要重建戚家军,并且在成军的第一天便公布军法,同时严令军需官和尔等不得侵吞士卒财务的原因。这是孙武子说过的,为历代兵家所认同,自然是不会有错的。”

听到这个理论,一众军官尽皆流露出了深思的神情,他们总算弄明白了陈文为什么要如此严苛的杜绝在其他军中已经习以为常的吃空饷喝兵血之事了,而戚家军的鸳鸯阵十二人缺一不可也显然为众军官所理解。那么,他们看来以后是绝无可能去做这些了,因为他们的主帅一定不可能容忍的。而有些心思灵活的更是想到了一些别的什么,让他们惊讶不已。

“而下半部分则是在强调比较,比较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更加严明、哪一方兵力更为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更为有素、哪一方赏罚更加分明,这些都是作为武将必须要去计算的,知道了这些,差不多也就知道大概的胜负了。而剩下的,才是战术的问题。”

“总的来说,孙武子就是告诉我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随即,陈文便结束了今天的讲课,吃多嚼不烂,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