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永历四年 > 第十章 解答

永历四年 第十章 解答

作者:张维卿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35 来源:笔趣阁

陈文的问话非常没有礼貌,也并不符合这个时代的传统,若是有意,也当请媒人、行六礼、缔结婚姻,哪有约见的道理。

周敬亭闻听此言,登时便怒从心起,一双拳头攥了起来,仿佛是要付诸于拳脚。但是片刻之后,只听到一声叹息,周敬亭便点了点头,应下了此事。唯有那一声的叹息当中,不知为什么陈文却听出了一丝丝的如释重负。

第二天一早,周家的马车便出了府城,来到了城西郊外西峰山背的西峰寺,这里便是陈文约定的地方。

浙江佛寺甚多,金华也不例外,别的不说,城南的天宁万寿寺就非常有名,子城以北的永福寺也有一座可以俯视全城的万佛塔,都是相当不错的去处。不过这个寺后还有个乱葬岗的地方却也是陈文专门挑的,甚至把寺里的和尚都请到别的地方吃斋了。

寺外都是陈文的卫队守护,马车进了寺,周家小妹便下了马车独自走进大殿。同行之人皆不得入内,就连同来的周敬亭都只能等在大殿外,更别说是周家的车夫和侍女了。

“侯爷此举,甚是唐突。”

今天能来,也是周家兄妹商量出来的,并没有敢让他们的父母知道,更不会让他们那个大伯知道。只是虽说已经大抵猜到了陈文此举的用意,但是对周家小妹而言却还是难以理解这份失礼。此刻一见,正是要把话先说明白。

“确实如此,唯恐误了周小娘子的清誉,在下已经把寺内清空了,不会有什么外人知道此事。”

对于这一番对话,陈文早有预料,毕竟是他唐突在先,只是在决定一些事情之前,他还是想知道另外一个当事人的想法,也尽可能多了解一些。

“侯爷并非愚人,焉能不知掩耳盗铃之事?”叹了口气,周家小妹便转而说道:“妾身一人事小,侯爷如今名动天下,若是在这等事情上为人口实,于大事终是不益的。”

自上次借陈文吓退了她嫂子的兄长后,金华府城的闺中很快就传出了陈文可能会与周家结亲的风闻,以至于把那些日子以来登门求亲的人家全都吓走了。

让那位何公子知难而退,这是她原本的目的,而且以陈文的身份地位以及那份赫赫威名,按道理来说何家也定不敢把事情传出去。可是谁想到,这事情还是传了出去,而且越传越邪乎,甚至还有些原本就看她可能因报信的事情得到诰命而感到碍眼的家伙更是将其曲解为不顾父母亲族安危的私奔。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是曹从龙之乱后陈文说与周敬亭的原话,而周敬亭又当笑话把这话说给了他妹妹。可是现在看来,比起猪一样的队友,原来碰上猪一样的对手也未必是什么好事情。

只不过,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这个道理她还是明白的,那些蠢货愿意说就让他们说去好了,她本就打定了主意,若是遇不上一个如李贽那般能够不歧视女性的男子,便终身不嫁。他们愿意说就随他们,再多的解释也是枉然。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此间正当如是。

“在下记得,周小娘子此前曾经问过在下一个问题,关于李贽先生的,可还记得此事?”

听到陈文有此一问,周家小妹的双眸不由得为之一亮,这个问题是她曾经问过陈文的,只是陈文那时的装傻充愣却让她产生了些许的错觉,不过回头再想,却总觉得是陈文碍于身份的缘故不愿评价李贽的那些惊世骇俗的学说。此番前来,其实她或多或少也有着这方面的期寄,只是没想到见了面陈文便提及此事。

“那容在下猜一猜,周小娘子想要问在下的是否是《焚书》中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那一段?”

见陈文微笑着将她心中所想说出,周家小妹心头先是一惊,只是答案如何尚未可知,使得她此刻颇有些忐忑不安。

“侯爷料事如神,妾身想要问的正是这个。”

果然如此。

在陈文的记忆中,《焚书》在明清乃是**,却屡禁不绝,其中多有违背封建礼教的言论。前些日子有空,他也曾找来一本翻看,如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一段记述: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与西方文艺复兴几乎同时代的思想解放,明廷虽然也有压制,如李贽的著作被禁,李贽本人被关押进大牢,但是思想解放却并没有被压制下去,尤其是江南。而后来则完全是靠着满清的文字狱才算彻底压制下去,直到洋枪洋炮逼着睁眼看世界,思想才重新开始活跃起来。

深知到明朝中后期的思想解放,在后世甚至被一些人推崇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思想基础,但是在书中看过秦淮八艳的结局,听闻过那位以身殉情不成即守寡终身的浦江才女倪仁吉的故事,如今亲眼看着面前的这个姑娘期寄的目光,陈文才发现后世看到的那些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也不过是以偏概全罢了,这个时代的思想解放并不仅仅如他从那些论文中看到的那么简单。

只不过,周家小妹所问的东西,陈文却没有办法正面回答她。男女平等,在后世也并非有多普遍,尤其是像某些宗教、某些肤色比较黑的人种亦或是其他的一些仅仅是披上了文明外衣的国度之中,女子往往不过是丈夫的****,既要养家糊口,家中还没有丝毫地位,无端端的打骂、强迫的***无处不在,甚至就连家中的其他男丁都能随意轻贱之。

而像陈文那个时代的共和国,女子能当半边天,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女性的地位甚至已经开始有所超越,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古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事实上,一个女性想要和男性获得同等的地位付出的还是往往要更多。

所幸的是,陈文早已想到了这些,否则也不会直接将问题挑明,而此刻正好换个思路来将这个问题解答一二。

“周小娘子听说过顺德吗?”

自小到大,出过最远的远门便是前往衢州向陈文报信,看过的书中也没有见到过这个词汇,甚至连这是个地名周家小妹都不甚清楚。

“顺德是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的一个县,那个县自宋朝起便以丝绸闻名,至国朝近百余年,丝织业繁盛,当地的一些女子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比如自梳……”

按照中国的传统,女子出阁时,发型要改为妇人的样式,以完成从闺秀到人妇在装束上的改变。自梳女起于明朝中后期的顺德、番禺等地,乃是源于当地丝绸行业繁盛,女性在经济上拥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对于出嫁之后经济地位与家庭地位的不匹配而产生了抵触的心理。于是,将姑娘的辫子梳成发髻自此终身不嫁的自梳女便出现了。

历史上,自梳女自明朝中后期以来,至晚清时达到顶峰,如顺德均安等地甚至到了当地的女性不结婚的多,结婚的少的地步。最后,直到民国和共和国时代女性地位得到提升,这种现象才逐渐消退。

“其实不只是在广东,距离周小娘子与在下不远的苏杭,由于丝绸产业的蓬勃发展其实当地的女性,尤其是那些绣娘在家中的地位也胜于从前。”

明朝中后期,如苏州、杭州、成都这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雇佣人员数百甚至过千的工坊并不鲜见,其中丝绸生产的产业链上从养蚕到刺绣,几乎都是由女性作为工匠。丝绸生产的工钱使得她们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在那样的城市之中,思想的交流更为频繁,解放程度也更大,甚至是包括李贽的言论在内的思想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部分人的认同,从而开始影响到社会的氛围,使得能够养家的女子在家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

或许也正是因为思想解放的程度更大,女子能够得到更多的宽容,所以才没有出现自梳女的现象。

默默的听着陈文讲述着这两个她从未去过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周家小妹先是迷茫,随即便恍然大悟了过来。

“侯爷的意思,是女子想要在家中地位上有所提升,不再为人所轻视,首先要获取那个经济基础,是吗?”

“无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