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永历四年 > 第十四章 分期

永历四年 第十四章 分期

作者:张维卿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35 来源:笔趣阁

在中国古代,哪怕是商人,除非到了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一般是不会去借钱的,而到了非要借钱的情况下那就意味着很可能不存在还款的能力。是故,一分的利息,换作是中国古代的民间借贷,根本都不会有人去借的。

这是这份所谓的善后大借款却涉及到那些价值更高的产业,仿佛是敲门砖一般,不借的话二十亩以上的产业便无法收回。

至于二十亩的分界线,这个时代的二十亩地便可以在正常纳税的情况下勉强养活一家子人,或许还能有些富裕,不过却不足以发家致富。而二十亩以上,能够被马进宝及其部下强夺去如此多的田土却还能够活下来的,家中怎么也会有办法凑到这份借款的银子,而得到的却是价值远高于借款本身价值的产业。

况且,借款不是还会偿还本息呢吗?

虽说官府借钱会还,这话说出去任谁也是不会相信的,但是这个陈大帅迄今为止在百姓中的名声还算不错,治军严谨,军纪也是出了奇的严明,就连他手下的将校兵卒也从未有过欺压百姓的事情发生,没准还真的会还钱也说不定。

其实就算不还,又有什么大不了的,能够重新拿回那些产业,这点儿银钱总能赚回来的,无非是辛苦一些,总比在马进宝治下时不光拿不回来,还要担心着家中所剩无几的家业也会被夺取,甚至会被强逼为奴要强上太多。

不患贫而患不安,明军的存在眼下给了金华百姓一些可以安枕的保障,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却还在眼前,而且已经有人无法生受了。

“这善后大借款闻所未闻,大帅以官府的信誉借贷。行商贾之事,简直是斯文尽丧。长此以往,朝廷的信誉何在,官府的信誉何在,你陈大帅的信誉何在?!”

见前排的一个老夫子拄着拐棍痛心疾首的为这些“信誉”问题担忧,甚至是指着陈文和与会官员的鼻子痛斥。见识过现代社会老头老太太碰瓷儿的陈文实在不敢说什么狠话,只得尽力的安抚。

“老人家误会了,本帅从未打算过欠着本息不还,眼下更是以夏税作为抵押品,这些都是要写在契约上的,本帅家中自曾祖起便以商贾为业,在天津卫也是响当当的招牌,信誉二字还是知道的。”

见那老夫子稍微平复了一些,或许是刚刚的一阵怒斥让他的气有些喘不匀。此刻正在舒缓呼吸。借着这个当口,陈文便继续解释。“诸君身在金华,或许不太清楚,本帅前年自北直隶南下,一路所见,鞑子的杭州驻防八旗在杭州府地面上大肆强抢民产民田以兴建满城,而北直隶、山东等地更有圈地、投充、逃奴等诸般恶法,其他地区八旗绿营强抢民产更是不胜枚举。日后王师收复杭州。亦或是其他地方,这善后大借款还是要办的。本帅没必要砸了自己的招牌。”

“而且此番除了这善后大借款,本帅还准备了征虏大借款,以本帅的征虏将军印作保,以每年的秋税作为抵押品,利息二到五分,按照借款年限和金额划分。自愿参加。本帅若是连善后大借款都不还,那么持续时间应该会更长的以驱除鞑虏为目的的征虏大借款,又会有谁去购买呢?”

商贾若是坏了信誉,那么生意也就做不下去了,只是最为浅显的道理。只是眼下陈文是以官府的名义借贷,在古代官府的信誉尤其是到了王朝末期,这低下二字甚至都不能形容其恶劣之处了。

不过陈文拿征虏将军印作保,又以夏秋两税为抵押品,这倒是听着好像还有些可信之处,尤其是陈文自身的名声还不算差,与陈文同理此事的本地才子出身的金华知府孙钰也能赢得一些信任,这个借款没准还真的会还。

不过这里面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明军能否坚持下去,若是明军败亡了,那么这银子也就一定还不了了。可若是明军真的败亡了,这些产业清军也一定会强夺回去,就算来的不是马进宝也会以出资支持明军为由大兴冤狱,到时候不光还钱的债主没了,讨债的债主也打上门,这岂不是意味着必须与明军绑到一起了吗。

意识到了陈文这个借款的恶毒之处,奈何问题的侧重点已经被身边的那些猪队友带偏了,那姓丁的生员登时站了起来,继续问道:“陈大帅,学生敢问,为何要以二十亩为线?”

又是这个生员,陈文笑了笑,继而说道:“据本帅所知,金华本地水稻平均亩产应该不到六百斤,强强养活一个人。而若是再加上赋税和徭役,二十亩地养活人丁不甚多的一家子也是可以做到的。而二十亩以上,并非是全部需要善后大借款,只是二十亩以上多出来的田亩。况且银子每年都会偿还一部分本息,也并非是不还。”

明朝一斤是五百九十克,略高于现代。一般来说,那时养活一个男丁大抵需要五百斤粮食,若是这个男丁还需要做农活这样高强度的体力工作,那么一年七八百斤的粮食才能保持足够的营养摄入。当然,这里面的一部分是可以用其他食物进行代替,不过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一系列营养成分的摄入还是要得以保持。

除了这些,若是再加上税赋、徭役、摊派、加征等事,以及家中除了壮丁壮妇,还有老幼的存在,加减之下,二十亩地养活人口不太多的一家子的计算比较合理。

至于从美洲传播而来的高产作物,在这个时代并非没有,而且也开始了推广,只是大规模普及化以及作物适应本土气候环境的程度等影响产量的因素上还存在着问题,反倒是“寸板不得下水”的满清占到了这个便宜。

随着这些作物彻底适应中国的气候环境,以及彻底普及全国,才出现了四万万五千万的人口数量,而这却是明朝及明以前的历代无法达到的数字。至于后世靠着科学技术提高亩产,以及购买其他国家的粮食。中国成功的实现了十几亿的人口规模,不过在眼下却是更加不可能达到的了。

听到陈文的计算,在场的那些士绅百姓一个个呆若木鸡,至少在他们看来,武人应该是不懂这些的,而这个陈大帅却能够如数家珍。准备得如此充分,犹如积年老吏一般,实在耸人听闻。不过联想到陈文带来的这些大兰山出身的官吏,一切也就明了了。

“若无异议,二十亩以下的父老便可以到台下的几位文书那里登记,官府会尽可能快的核实详情,将田土归还给各位,降低耽误春耕的损失。”

春耕,这是一个大问题。农业是一种对于时间、气候有着极为苛刻要求的产业,耽误了农时可是要人命的大事。听到了陈文的话语,大批的百姓立刻想起了这个此前他们就惺惺念念的问题,见周围也多有人起身前往文书那里登记,也纷纷站起身来,甚至包括一些在二十亩以上的也都不愿为此耽误农时,想要尽快重获田土。

见陈文所说的确实是实情,根本无法辩驳。而大批的百姓已经起身前往台下登记,那姓丁的生员立刻问道:“陈大帅。您计算出来的数字只是人口不多的家庭所需田产,而非全部。若是家中人口较多,又如之奈何,难道官府还打算饿死百姓吗?”

听到此言,陈文的嘴角撇过一丝冷笑,明末的大乱。饿死百姓的事情有官府的份,你们这些缙绅大户也脱不开干系。

借百姓福祉的名义在道义上站稳脚跟来战胜对手,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在斗争中最为擅长,也最为常见的套路,至于背后的目的。以及战胜之后,百姓的利益也往往会被他们弃之不顾。

眼前的这个儒生还只是生员,太平年代距离做官的最低标准也还差了一阶,可是基本的手段却已经能够简单的掌握了,果然不愧是读过圣贤书的,真心把孔孟之道都读到了狗肚子里去了,活活糟蹋了先贤们的良苦用心。

只是此人的问题却又不能不去回答,因为这个生员现在就是在争取更多的人和他站在一起以对抗官府的行政,从本质上和明末的那些阻碍行政的士绅没什么两样。陈文想要达成目的,首先便要分解掉他的同盟军,而第一批便是那些田亩数量略高于二十亩的百姓。

“今年的春耕已经开始了,可是调查工作还需要时间,所以归还田土免除今年的夏税,以养田土。此外,严禁官吏以火耗等理由,淋尖踢斛等手段加征赋税的政令今年夏税也会开始执行,违令者必将得到严惩。少了这些,二十亩养活十余口人都不在话下,更何况是更多的田土呢?”

“陈大帅就这么相信下面的小吏会遵守法纪?”

“从今年夏税开始,收取赋税的事情由各县的官吏负责执行,卫所会派人进行监督,府衙和总兵府也会分别派人进行抽查暗访,有违反法度者,皆严惩不贷。”

“你这是武人乱政!”

听到陈文的话,未待那生员有所反应,一个缙绅立刻跳了起来,大声怒斥。而陈文只是看了他一眼,继而很是平静的说道:“各地的卫所已经开始设立,人员名单已经就位,各位可以去问问,卫所中一样有文官的存在,互相监视才能降低损耗的程度。”

“你……”

那缙绅一个你字刚刚出口,尚未说出个所以然便被身旁的另一个缙绅拉了一把,待反应过来也只得气哼哼的重新坐下。只是过了片刻,那姓丁的儒生又站了起来,开口向陈文说道:“每亩收一两实在太多,还请大帅和府尊减去一些。”

长久的交往,孙钰很清楚陈文的火气已经开始聚集,此番未待陈文开口,便直接向那儒生解释道:“现在市价每亩地要几十两银子不等,一两银子实在很少了。况且官府收取的借款,是要还的,而非加征税赋。否则朝廷无以养兵,各位收回去的田土也只会重新被鞑子夺取,孰重孰轻,还请诸君三思。”

“若是实在无力缴纳,也可以与官府订立契约,官府会以略高于市价的价格收购田土,不过同样要分十年还清,否则官府和卫所周转不开。”

债券和分期付款在后世乃是再正常不过的金融手段,陈文如此做无非是将本地士绅百姓和明军绑在一起,形成初步的利益共同体,而分期付款更有防止本地士绅联合起来冲垮官府的财政和信誉的效用。

马进宝和其他清军的威胁在侧,而且陈文和孙钰这两个本地文武大员把话也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士绅富户们很清楚若是继续强辩下去对他们未必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待收回了产业勾连一些官吏,利益一样少不了拥有信息垄断的他们。

只是注意到前排的士绅富户再无人吱声,失了主心骨的后排百姓们也纷纷继续前往台下的文书们那里登记,以求个早登记、早调查、早复耕的希望。

田产的事情大体已经有了个眉目,而登记还在进行,后排的百姓几乎全部都聚集到了台下的文书们那里,前排的士绅富户们眼见着在会场上没有了一呼百应的可能,又不方便当面聚集到一起,只得和临近的旁人交头接耳起来。

日头渐渐升高,前面的登记还在继续,只是随着百姓登记结束开始离场会场上的百姓越来越少,越到后来就越是只剩下了他们这些士绅富户。直到午饭后,这些在经过商议后匆匆赶回来的士绅富户们才开始得以询问关于财货、宅院、店铺、工坊、矿产等一系列产业的事情。

对此,陈文当即表示,官府此前的文告已经说得很清楚,归还产业只涉及鞑子无法带走的不动产,即田土、宅院、店铺、工坊、矿产之类,金银珠宝字画古董等物并不涉及,因为鞑子从诸君的手中夺走之后,具体弄到了什么地方官府也不知道,自然不可能替鞑子还债。

而那些不动产则依旧按照善后大借款的模式归还,只是起征方式和数额规定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

没收归还和替鞑子还债乃是原则问题,陈文的坚持使得这些士绅富户愤慨不已,以至于整整一个下午会场上都在进行那些不动产的争论。直到入夜时分,陈文的一句若是今年六月前不进行登记,也不愿意接受收购的,视为放弃归还权利,一律收归官府和卫所所有,才将这些反对的声音压倒。

只不过,声音确实是压下了,接下来的征虏大借款就变得难以进行,已经开始举火的会场上只有陈文还在兴致勃勃的讲解这其中的关节,以及稳定且高于善后大借款的利息,场下的士绅富户们不敢擅自离开,却也没有什么购买的意向,反倒是饶有兴致的准备看陈文和孙钰的笑话。

可是就在这时,原本在会场上很低调,仅仅是坐在右侧一个不显眼位置上穿着极为普通的老者却站了起来,朗声向陈文和孙钰说道:“老夫愿购买一千两征虏大借款,约期十年!”(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