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永历四年 > 第四十六章 同步(一)

永历四年 第四十六章 同步(一)

作者:张维卿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35 来源:笔趣阁

普通新兵的甄选也就到第四进院子为止,能够过了第四关的会被安排进新兵营,进行为期五日的强化训练。这期间以及后续的新兵训练中,如果无法完成训练项目,或者是有违纪行为,一律清除,绝不姑息。

攥着已经改了印章的录取文书,等到录取人数够了,张益达和同行的投军汉子们便在一个小军官的带领下前往城西的军营。在那里,他们将要从新兵训练开始,为能够把另一只脚全部踏进这支在浙江已经颇有些名气的明军而努力训练。

只是这第一批录取者虽说是已经被带往军营,同时也有一些无法得到录取的转身离去,但是戚宅里外的空地上,人群的规模却是越来越大,丝毫没有削减的迹象。

拣选普通士兵的任务已经下放给麾下的军官,陈文在坐在第五进的院子里,除了坐镇于此外,也会甄别一些拥有特殊才能的投军者。但是此番的规定的特殊才能,却不像是以往身怀武艺那么简单了。

此地乃是义乌,尚武之风远超浙江其他府县,只说刚刚完成甄别的那一群投军者就少有不会些武艺的,浙江民间俗话说的“兰溪的埠头,萧山的哺头,义乌的拳头”,前两者是否如此陈文尚未有所感受,只是最后的那句由此看来显然绝非是浪得虚名。

虽说按照正常情况下,这个比例应该会在接下来甄选中逐渐下降,但是拥有武艺的投军者也远远超过陈文历次征兵的比例,以至于此刻用以检验武艺和力量的第三进院子已经成了整个戚宅里中最为热闹的所在。

抛开那些身怀武艺者,需要进行拣选的就少之又少了。即便如此陈文依旧忙碌得很,征兵之后的组编、训练,以及为其配属的武器装具和其他用以辅助行军、作战、扎营等事项的物资。都需要他与同来的老营官员进行针对性征集和安排。

第一天的征兵工作直到进行到入夜后才强强结束,可是即便靠着陈文琢磨出的这一套几近于工业化流水线的甄别流程,尚未进入戚宅里进行甄选的投军者在数量上依旧不少。

前些日子的努力在此刻得到了一定的回报,义乌县百姓的参军热情比起东阳县还要高上许多。眼见于此,陈文也只得将征兵工作进行延长,宣布此后的两日将继续进行征兵工作。才算安抚住了这些有志于投军的百姓。

三天的征兵很快就结束了,陈文每天都在监视着征集新兵的数量,却始终未曾有所干涉。直到第三天彻底结束时,南塘营在义乌一县已经招募超过四千人,虽说依旧无法和戚继光当年的号召力相比,但是这个数字若是加上陈文尚在天台山的老营部众,以及在东阳县招募的那两千新兵的话,一支七千余战兵的大军就掌握在手中了。

这些新兵连同在东阳县招募的那两千余人会在接下来的训练中筛掉一部分,可是留下来的兵力虽说足以面对马进宝的全力一击。但是这个数字的兵力还是把安排好了东阳县一应事务后赶来的孙钰吓了一跳。

大兰山明军此前巅峰时战兵也没有超过四千,眼下的这支两倍于前的大军对于只有两个县地盘的明军来说实在是一个过大的负担,甚至大到了在获取了两地仓储和大批士绅捐助的情况下也根本无法支撑到明年。

只不过,陈文对此却并不担心,在他的计划中,只要坚持到老营的留守部队抵达,以及这些新兵完成训练,便可以借着清军在浙江西南的几个府的兵力空虚的时机进行一波大规模的攻略行动。

等到陈文拿下了一两个府后。再加上王江的行政能力,将这七千余人的军队养起来应该也是绰绰有余的事情罢了。

而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尽快完成训练,以及等待老营前来汇合,就这么简单!

………………

永历五年九月十四,新兵入营开始进行初步训练的第一天,大兰山明军天台山临时老营也在消息抵达的数日后完成了整体的动员和先期预备工作,整装自天台山出发。准备经新昌、嵊县进入东阳县。

数日前,由于台州大乱,绍兴绿营也加强了对于嵊县和新昌的布防。经过了一段时间在清军占领区的昼伏夜出式的潜行,陈文派出的信使终于还是安全抵达了天台山上的临时老营。

在得到了陈文已经彻底击溃了金华府留守清军的消息,老营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就连早已分别立营的后营副将叶世荣也亲自前来祝贺了一番。

只是等到庆祝结束后,按照此前陈文与王江制定好的计划,成功的消息抵达后,老营便会在加总兵衔负责留守防务的副将吴登科和这期间借着骑兵训练来探明道路的副将李瑞鑫的指挥下,自天台山出发,前往东阳县与陈文汇合。

这个计划乃是事先预定好的,可是到了执行的时候却还是受到了不小的阻力。

计划之中,老营出发前往金华的人员除去老营官吏、将校士卒以及他们的家属,还包括了随明军南下的四明山百姓。这些人是陈文和王江计划着用来平衡金华府本地势力的砝码,可是对于再次南下,这些砝码却表现出了不小的抵触情绪。

去年陈文掩护百姓撤离四明山,乃是在清军在此前的大战中获得全胜后的必然结果,当时的四明山百姓除了出于对大兰山明军的信任外,更多的还是畏惧于清军的屠杀,才会大批的在陈文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天台山的征程。

一路上负责护卫的南塘营所表现出的良好军纪,以及后来的先后击溃追兵和拦截之敌的连番胜利,也使得陈文的声望得到了飞一般的提升,从而确立了在王翊被俘后,大兰山明军的双元制领导体制。

可无论是王江,还是此刻远在金华府的陈文,在很多随行百姓看来,都抵不过返回四明山故土的诱惑,毕竟那里是他们出生、长大直至去年被迫离开的家乡。

早在陈文离开前,就已经有百姓偷偷的离开大兰山明军的控制区,返回四明山的家乡。等到后来,发现那份来源于连战连捷的威压开始随着陈文出兵金华的步伐而一点点削弱后,重返四明山的呼声更是甚嚣尘上,就连一些老营的官吏也在试图说服王江回到大兰山重建这支曾经令浙东列城为之昼闭的明军武装。

只是无论是负责留守防务的加衔总兵吴登科,还是一向以武勇著称的李瑞鑫,他们都没有陈文的那份威望和压迫感。而这也导致了他们在号召百姓与老营共进退,亦或是设法说服王江实施强制性措施时,都无法达成预期的效果。

从陈文离开后,几乎每一天都有百姓离开天台山,踏上返乡的道路。而等到信使抵达后,随着动员命令的下达,更大规模返乡潮也开始了串联。

可是,对于习惯于服从军令的吴登科和李瑞鑫而言,既然陈文已经表示过这些四明山人士日后在金华府的作用,他们就一定会去设法完成陈文的命令。

消息抵达的第二天,王江也得到了俞国望在临海县城外惨败后领残兵逃回天台山的消息。出于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的考量,王江便带人前往俞国望的老营劝说其同行前往金华,以便增强明军在那里的实力。

自觉着王江是在借劝说俞国望机会以便他们行事,吴登科和李瑞鑫在商议了一番后,立刻下达了强制性措施,除去保护老营转移人员的士卒外,更是派出了部分军队来监督百姓启程,与明军一同前往金华。

出于对南塘营战斗力的畏惧,本来准备返乡的四明山百姓只得收拾家当准备启程,只是在这期间,却也有着更多百姓选择了偷偷离去。

只不过,这种连再见都不说的无礼行径登时引发了吴登科和李瑞鑫的反弹,使得他们将本来就有限的兵力尽数派出监督百姓上路,甚至断然采取了一些强制性措施,比如“帮助”百姓搬家……

数日后,老营的准备工作彻底完成,王江也顺利的完成了对俞国望的劝说。只是当他得知了吴登科和李瑞鑫的自作主张后,还是愤而下令让他们先行启程,而他还需要借着等待俞国望的时间去劝说后营和刚刚失去了统帅的金汤所部与俞国望一同前往与陈文汇合。

王江很清楚这些百姓不愿将未来交给未知的心态,也很清楚他们对于客死异乡的恐惧,而这也导致了一向性子软弱的他无法听从吴登科和李瑞鑫的建议下达强制性命令。只是陈文麾下的这两个部将的自作主张,还是让他感到了一丝愤怒和不安,尤其是在王翊死讯传来不久的当下,以及联想到陈文此前抗旨的行为,这份不安的程度就更加深重了起来。

感受到了王江在言辞中的怒意,吴登科和李瑞鑫在劝说无果后也不敢明着违逆监军文官的命令,只得让吴登科的一个老乡,曾经历任甲哨第一杀手队伍长、队长,以及戊哨哨长的牛平安,暂时加守备衔领一支小分队保护王江,而他们则按照计划赶去和陈文汇合。

此前,俞国望在临海被马信和马进宝的两路清军联手击溃,不只是军队损失惨重,就连他的老兄弟金汤和高宜卿皆死于阵中。苟活下来的他带着残部浑浑噩噩的返回天台山后,在王江的劝说下,匆忙完成了对残部中乌合之众的遣散,带着幸存下来的精锐和营中的工匠和家属们追赶大兰山明军的大队人马。

王江能够理解俞国望急于去找陈文面谈台州战事先胜后败问题的心态,而劝说俞国望的顺利也使得他对于说服叶世荣和金汤余部抱有了更大的信心。(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