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永历四年 > 第二十六章 向西

永历四年 第二十六章 向西

作者:张维卿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35 来源:笔趣阁

当浙江清军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机动兵力围攻舟山之时,福建的郑成功率部杀入位于厦门以西的漳州府。

永历五年五月二十五,郑成功率军进入了漳州府海澄县的磁灶,第二日,清军漳州总兵王邦俊率一千骑兵、两千步兵抵达磁灶附近,与明军对峙。郑成功料定清军必然骄纵轻敌,是故决定在磁灶伏击清军。

清军不疑有诈,全师攻入磁灶社内,为郑成功团团包围。虽然清军凭借着骑兵的优势奋力突围,但是郑成功也拿出了他早已准备好的杀手锏——藤甲兵。

郑成功军中的藤甲兵以三人为一组,一人执藤牌掩护,一人砍马,一人砍人。在明军猛烈的攻击之下,清军溃不成军,王邦俊率领败军落荒而逃,明军取得了磁灶之战的胜利。

永历五年,郑成功在取得磁灶大捷之后,于七月剿灭了投靠清军的海盗陈春,并于九月挥师漳州。面对郑成功大兵压境,福建清军派副将陈尚智率军驰援漳州,会合王邦俊所部与明军在钱山一带对峙。

九月二十五,清军率先发动进攻,明军以戎旗镇王秀奇、援剿左镇林胜并苏茂等一举歼灭了清军前锋,随后亲丁镇、前冲镇、援剿右镇各部杀出。清军横尸遍野,王邦俊、陈尚智狼狈逃窜,逃回漳州城,是为钱山大捷。。

永历五年十一月,随着郑成功在漳州连战连捷,福建清军被迫派遣福建提督杨名高率数千骑兵与步兵南下,增援漳州清军。由于清军南援漳州,必定要经过泉州,于是郑成功准备在泉州地界阻截清军。

郑成功率领所部渡过海峡,在小盈岭一带安营驻扎。杨名高令清军兵分三路,向小盈岭发起进攻,同时派一支清军由鸿渐山迂回到郑军后侧,企图合围明军。

郑成功亲自指挥明军奋勇杀敌,清军力战不敌,溃不成军,杨名高更是纵马而逃。负责包抄的那路清军,一开始进展顺利,明军中冲镇、游兵营皆不能敌,赖奇兵镇奋力厮杀,勉强稳住阵线。后甘辉率领亲丁镇赶到,与各镇奋力厮杀,清军全线溃败。明军合兵一处,追击至马厝巷而回,史称小盈岭大捷。

而就在郑成功于福建战场上连战连捷之时,位于金华府东阳县的山区中,一支全部由壮丁组成足足六七百人的队伍正行进其间。在步行领队的那个为首之人的带领下,这些汉子操着南腔北调的口音放歌前行。

我们都是神射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

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那浓密的树林里,

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

在那高高的山岗上,

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

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

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无论谁要强占去,

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

这支队伍的为首之人正是陈文,而此刻他带领着麾下的这支先遣部队高唱的便是后世著名抗日歌曲《游击队之歌》。当然,作为无耻的文抄公,陈文在将这首歌拿出来的同时,也掩耳盗铃的将名字变更为《大兰山王师之歌》,也算是对那些战死的袍泽们的一种缅怀吧。

这首《游击队之歌》节奏轻快,满怀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于大明在当下危如累卵的状况之下,大兰山明军的官吏将士们却依旧在为了恢复九州而努力来说很是应景。

甚至包括同志那个曾经被陈文认为不是很契合时代的词汇也被王江和孙钰等人称赞过,毕竟这同志二字在当下还是志同道合之人的意思,很是符合大兰山明军的精神,尤其是王江和王翊起兵时那份共同的志向。

陈文将这首在后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拿出来后,不仅南塘营的将士们喜欢,就连老营的官吏们无事时也会唱上几句,只有王江碍于巡抚的身份不方便在麾下的官吏面前放声。只不过,陈文却很清楚,在私底下其实王江也很喜欢这首歌,工作之余偶尔也会哼上两句。

此次自天台山上的临时老营誓师出发后,陈文每天都会带领着这支先遣部队高唱着这首歌行进,从眼下看来,效果倒是好得出乎意料。

陈文很清楚的记得,去年自大兰山向新昌撤退的路上,明军在掩护百姓撤退的情况下,每天的行进速度也不过是在十里左右浮动。

此番出兵金华府,除了南塘营的第一局全军出击外,中军的骑兵队、火器队、工兵队、炮兵队、军医队皆有部分随行,而王江也派出了老营的部分官吏在孙钰的管束下预备在攻占东阳县城后以便对其进行统治。

虽然实际人数尚不足七百人,但是一应的军需物资却也绝不在少数。可是即便如此,从天台山出发到现在,始终行进在山路之上,这支先遣部队的行进速度也始终保持在二十五里左右,如果是行进在平原地形的话,行军速度应该还会更快。

回想着后世在网络上看到过的那段关于人类的行军速度直接受作战意志决定的理论,陈文暗叹“现代人诚不欺我”。

南塘营此前在四明山南部两战两捷,而此番行军又是以收复失地为目标,士气本就很高。一路上陈文始终以身作则坚持和士卒们一同步行,再加上这支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歌曲所编织的氛围下,这支先遣部队在士气方面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时代的军队几乎不可能企及的高度。而这一切也同时感染着那些同行的老营官吏,使得行军速度异常的快。

此次出征,陈文的目的旨在收复金华府,并以此为根据地与清军继续周旋下去。

有道是金角银边烂肚皮,围棋如此,商铺的选址如此,守御地方亦是如此。若是以这样来看的话,金华府绝非是一个适宜的根据地,此前不久的许都、尹灿不也没有在金华站住脚跟吗?

而且在围攻天台县前的一次密谈中,俞国望也表示过对于这个计划的反对。虽然他反对的理由还是立足于牵制南线清军,在舟山击溃清军后协助其收复失地,以及如果舟山失守的话,有陈文和他互相配合的话,在台州应该足以为鲁监国开辟一块新的根据地。而一旦陈文出兵金华,那么舟山胜负与否,都将无能为力。

只不过,一方面陈文对于他教授给俞国望的西班牙方阵用来牵制那几千南线清军的任务感觉问题不是很大,另一方面由于此前在四明山的遭遇,他对于和天台山明军各部,以及如果与清军换地盘后需要和舟山明军配合作战的问题抱有极大的不信任感。

于是乎,陈文便在那一次与俞国望大吵了一天一夜。而本来被俞国望寄予厚望的王江在表现出了对于陈文的战略眼光很是信任的状态后,也迫使着俞国望放弃了继续劝说陈文打算,那个此前便制定好的围攻天台县的计划才得以按照原订计划执行。

陈文之所以会选择金华,除去他麾下的这支军队的定位有一定的关系外,其实更重要的还是透过历史的迷雾,他所看到的清军在围攻舟山的这几个月之中对于浙江防务所造成的影响。

此次清军为了围攻舟山,将原驻地于杭州的杭州驻防八旗、提督标营调往定海出征舟山,并且抽调了巡抚标营协防宁波,以防止明军偷袭宁波切断出征清军的后路;与此同时,原驻于衢州府的浙闽总督标营也奉命前往定海;再加上金华总兵马进宝被任命为南线总统后,金华镇标营以及处州、衢州、严州的绿营也抽调了不少,前往台州。如此一来,整个浙江,清军再无任何可以用来机动的部队。

而且这里面其实还存在着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此刻的浙江,清军在杭州、金华和衢州的兵力严重不足,甚至到了守御府县城池都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假设,如果有一支战力强悍的明军突然杀入的话,这三个府的清军根本无力应对。那么,对于陈文而言,剩下的就是三选一的选择题了。

如果论影响力的话,自然应该选择进攻杭州。杭州乃是浙江的省会,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再者其富庶程度在浙江也是数一数二的,收复此地对于浙江的抗清大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以着此地的财富,养活一支近万人的大军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可事情皆是两面的,有利必然有弊,杭州的影响力超群,而且经济发达,再加上这里是杭州驻防八旗、提督标营和巡抚标营的驻地,其家眷皆在此地。陈文如果进攻这里,势必会遭到回援清军的疯狂反扑,对于只有千余人的他是完全无法承受的。

退而求其次的话,那便是衢州。衢州地处南直隶、江西、福建三省与浙江的交汇之地,称得上地如其名,富庶上也仅排在湖嘉杭之后。而且此地又是浙闽总督的驻地,攻陷这里的话所造成的影响一样不小。

可衢州即是通衢之地,遭受几个省的清军围攻也定然是平常事,而且东南清军的另一部分主力此刻就在江西围剿被满清称之为江西四大寇的反清武装。无论是把清军引来,还是把江西义军招来,对于陈文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此间身处的地区乃是台州府的天台山,去杭州就要穿过整个绍兴府,去衢州的话最近的路线便是路过金华,而这皆无法保证袭击的突然性,所以答案就只剩下最后一个了。

金华,古称婺州。不过在明朝,此地乃是民风彪悍的代名词,不过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戚继光以金华府义乌、东阳二县的矿工为主力编练的那支戚家军在嘉靖抗倭中的表现,此地也被公认为出好兵的地方。在此之后明廷多次在此地征兵,以应对内忧外患,甚至到了整个江南人口激增,而此地百姓人数锐减的程度。

陈文麾下的这支南塘营本就是以重建戚家军为名义编练的,长久的洗脑使得这支军队的每一个份子在心理定位上都坚信他们是新一代的戚家军的一份子。而直到今天,他们的表现也无愧于此。

那么,一支重建的戚家军回到几十年前那支老戚家军的成军地,在将士们的心理定位上也是一种有效的强化。

而且,此地也是当初王翊心心念念打算收复的地方,甚至为此制定了围攻新昌、嵊县、乃至金华的计划。作为王翊一手培养起来的部将,陈文自觉得替这位绝不会选择降清的上官完成遗志也是再应该不过的事情。

除了这些精神上的理由外,金华虽然在商业上远不及杭州、衢州这些备选目标,但是其地处金衢盆地,田土不在少数。再加上清军南下时对于此地的屠杀,尹灿反清时的变乱,以及明末清初著名刮地皮职业选手马进宝的辛勤工作,荒弃的田土很是不少,用来偿还阵亡将士的抚恤,以及支撑预备实行的新制度,以及对军队进行扩编,想来应该也是足够了。

至于清军回援,以及身处四战之地之类的问题,陈文自觉得也只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眼下的浙江实在找不出更好的地方作为根据地了,也只能如此了。

此刻已是永历五年的八月十九,在路上草草过了中秋佳节后,陈文便继续上路,眼下已经抵达了东阳县的王潭岭,明天便可以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横店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