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永历四年 > 第十六章 模拟(中)

永历四年 第十六章 模拟(中)

作者:张维卿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35 来源:笔趣阁

长枪白刃已至近前,那虚竹和尚却显得颇为镇定,只是双手合十,静静的注视着黄云,眼波之间,只觉得是那眸子里分明是一池上了冻的湖水,不见一丝的涟漪。

“你不怕吗?”

只见那虚竹和尚道了声佛号,继而回答道:“有道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将军提刀而来,杀了贫僧,不过是送贫僧早登西方极乐;不杀贫僧,便是佛祖借将军之手告知贫僧尚需普度众生方可西去。既然如此,贫僧为什么要怕呢?”

六祖慧能的这句偈语在后世非常之有名,几乎每个网民都知道这句充满了禅机的话语。只不过在这个时代,由于网络尚未出现,书籍的普及率也极低,生长在天台县这样佛寺林立之地的黄云虽然觉得这话有点耳熟,似乎以前听人说过,但是怎么也想不起是哪位大和尚的首尾。

眼前的这个和尚目光谦和,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仿佛丝毫不拿这些兵刃当回事一般,而他的那几个师弟却是各有各相,倒也不像是细作被人发现的样子。黄云回忆了一番前年俞国望的内应冲击城门时被他抓捕斩杀时的场景,那些人的表情和神色好像与这几个和尚完全挂不上勾。

天台县崇信佛陀者甚多,此间清军包围了这几个和尚,周围的百姓虽说不敢靠得太前,但是一个个也大多怒目相视,只有一个卖炭的汉子在一个管家模样的老者指使下牵着拉车大老牛继续向城里走去,却也偶尔转过头看向这里。

难道是我想多了?

黄云思虑了片刻,只是越想越觉得好像就是这么回事,虽说这几个和尚都没有受戒,显得很不正常,但如果真的是细作,那么又怎么可能如此蠢笨,出了这么大的纰漏。

突然,周围的百姓之中,一个汉子却怯生生的道出了他认识这个为首的和尚。听到这话,那黄云立刻向那汉子发问,可得到的回答却是那虚竹确实是万年寺的和尚,只是他的那位师父名声不显罢了。

黄云犹豫的看了看说话的那汉子,作为自小便接过父职的军户,他从崇祯朝就开始看守城门,直到现今已经二十几年的光景了。眼前这个人他有些印象,是个每隔十来日或是半月就要进城靠着在城乡之间转卖,或是代买些物事过活的乡下闲汉,这个印象大抵也有些年头了。

这厮应该不会说谎把?

对于他自己判断所产生的怀疑越加的重了,就在这时,周围的百姓和那些尚未接受完检查的百姓也开始传出了符合的声音。三人成虎之下,即便是曾参之母尚且投杼逾墙而走,更何况是黄云呢?

越想越觉得可能是他自己想得太多了,黄云看着这为首的虚竹和尚就越是觉得慈眉善目,法相庄严。若是按照平日,既然有了猜忌之心,黄云总会直接将其关押起来,以观后效。可此番来的却是一群和尚,对于一向孝顺的他而言就显得有些不好抉择了。

黄云看了看那些符合的百姓,有些人他并不认识,可也有一些似乎曾经见过,或许真的是错怪好人了?这个念头开始越加的影响都黄云的判断能力,而关城门的时间却也已经到了。

那就再试探最后一次好啦。

“这位师父,可有度牒在身?”

度牒,便是作为和尚的身份证明。只不过,在历朝历代度牒的发放本身也是封建王朝的一种营业性收入。是故,往往会导致真正潜心向佛的未必有度牒,而某些借着和尚的身份做些其他勾当的却出得起银钱去购买度牒。

今年是永历五年,也就是顺治八年,这一年清廷决定免纳银给予度牒,但到了实行阶段,就立刻变成了有关衙门的灰色收入,就像明朝时理论上武将可以免费申领武器装备的,但是到了武库还是需要给武库的官员按照所领取武备比例这算出的银钱才能把东西带走的道理是一样的。

黄云之所以有此一问,主要还是因为这虚竹和尚看起来早年在衣食上应该称得上无忧二字,至少不像是个饿肚子的。虽然这乱世中家道中落而出家避世的也不少,但是问问总能有个理由。

显然是听到了黄云的问话,那虚竹和尚竟真的从怀中掏出了一份度牒出来。黄云接过后,将那边负责收取税赋的小吏寻来,让他来辨认下文字的真伪。而那小吏看了看眼前的几个和尚,又看了看度牒,转而又将度牒塞给了黄云。

“黄把总,这份度牒是真的。不过看样子应该是一份几年前的空白度牒,到了最近才填上的样子。”

空白度牒?

接过度牒后,黄云很快从墨迹的不同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只不过由于空白度牒更便于发卖,所以在世面上也并不少见,无论是那小吏还是黄云都没有太过介怀。

“敢问这位师傅,您这带着几位小师父入城不知所为何事?”放下了大半的担忧,黄云便打算按照习惯再问上两句,若是没什么疑点就让其进城好了。

听到有此一问,那和尚道了句佛号,继而回答道:“贫僧此来,乃是为了避祸。”

接下来,那和尚便向黄云描述了一番他这些天来的经历。在这个法号虚竹的和尚口中,一个叫做陈文的贼寇派人冲入了万年寺,大肆抢掠佛寺的粮食菜蔬以及香客们的香油钱,又逼迫寺院里的和尚们还俗参军,为了让这些和尚听命就威逼利诱其破戒,简直就是佛敌降世一般。

“那群贼兵入寺时,贫僧和这几位师弟侥幸逃了出来,真是阿弥陀佛。贫僧虽有殉道之心,但是万年寺的传承却绝不能就此断送,所以便带着几个师弟逃到城中,还望将军怜悯。”

痛斥了一番他口中的佛敌的恶行,那和尚更是意犹未尽的请求黄云领兵征剿,以解万年寺佛家弟子之劫难。

抢劫寺庙?

那个大兰山来的贼寇就不怕下地狱吗?

这样震撼人心的大新闻着实把黄云和周围的那些清军的注意力都转移了过去,至少在他们看来,即便再凶神恶煞的歹人也至于会为难出家人吧,得罪了佛祖可不是闹着玩的啊。

等等,不对啊。

黄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连忙将这几个和尚看管在一旁,顺便将那些正在接受检查的百姓全部轰到了城外,便将城门紧紧关闭。

大兰贼陈文正在抢掠佛寺,逼迫和尚从军,那不就是要作乱了吗?

想到这里,黄云立刻向城内的军营跑去,协守的守备就在那里,这样重要的情报必须立刻上报,否则很可能会坏了大事的。

关上了城门,黄云带着几个士兵立刻押着这几个和尚去见守备。可是到达军营没有多久,那守备才刚刚把事情问清楚,城外就传来了大股明军正在接近的消息。

这些日子以来,浙江清军正在向宁波定海集结,为的便是消灭舟山明军。无论是本城的知县,还是守备,甚至就连黄云都觉得哪怕是用膝盖去想都能猜到天台山的明军会出来闹事,为舟山明军分担压力。

虽说那俞国望和天台山左近的其他明军威胁不大,只不过那个新来的大兰贼陈文可是去年击溃过提标营的狠角色,他要是不出来捣乱就奇怪了。

匆匆赶到城头,黄云和那个守备驻足眺望。远处打着明军旗号的贼寇们越来越多,颇有些人山人海的架势,只是这些人却始终分作两部,中间就仿佛有一道鸿沟一般将他们分隔开来。由于各自携带着火炮,这些明军的移动速度并不是很快,直至及到近处,那两部人马在停顿后才开始各自布阵。

此间已经过去了不短的时间,知县在得知明军出现的消息后,立刻开始组织民夫。到了此时,更是坐着轿子赶到城头。并非是他有多勇敢,只是上次天台山的明军在有内应开门的情况下尚且被清军击溃,有了经验的他何不登城落个好名声呢。

登上城头,常年读圣贤书导致了视力逊色于常人颇多,只是一上城头就看到了那守备的面色,知县也立刻感到了情况的不妙。

自城头眺望城下,只见远处的明军沿着出城的官道分为两部,左手一侧的明军摆出了一个有些奇怪的方阵,而右侧的明军则是将一队又一队的士卒互相间隔了一块距离,分作几列,矗立在当道的另一侧。

左侧的方阵之中,刀盾兵在最外一层,密密麻麻的长枪手布满期间,而鸟铳手却分布于方阵的四角,各自形成了四个更小的方阵。从城头上一眼望去,感觉就像是一个大的长方形,四角连着四个小的长方形一般。

阵型奇怪,兵器也奇怪,除了鸟铳外,这支明军的长枪远比这个时代明清两军惯用的那种七八尺的长枪要长,甚至要长上很多;而刀盾兵的盾牌也比制式的盾牌要大上一些,感觉这些刀盾兵更像是用来守御,而非破阵的。

只不过,惊讶也就惊讶了那么片刻,等看到阵后的一丈二尺高的将旗上写的文字后,这些奇怪通通变成了不屑。

“天台贼俞国望又来自取其辱了啊,真是记吃不记打。”

调侃在脑海中一闪即逝,那知县转而望向右面的那一侧。相比之下,右侧明军的兵器却要显得杂乱很多,竹竿、镗钯、长牌、藤牌、长枪。持各种兵刃的士卒分布的似乎还算齐整。

不过也就那么回事了,根本不像他此前所见过的那些强军的配置,甚至还不及那天台贼俞国望的阵型来得气势。在天台县知县大老爷的眼里只有这些士兵保持一致的头盔还能看出些正规军的意思,只是当他注意到那面将旗的时候,先前的不屑立刻化作了冷汗,瞬间透体而出。

八月初的天台县,酷热开始逐渐褪去,随之而来的便是阴雨的天气。此间距离入夜尚有两个时辰,只是阴沉的天气下,明军左翼的阵后,那面书写着“钦命征虏将军,大兰山总兵官,陈”的将旗正在迎风招展。

估算着时辰差不多了,策马立于将旗下的陈文在使人与俞国望沟通后,便按照这个时代军队的习惯下令向城头喊话,准备开始攻城。

ps:今天下雪,没有出去,吃过饭继续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