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壮哉大唐少年郎 > 第540章:以史为鉴

壮哉大唐少年郎 第540章:以史为鉴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14 来源:笔趣阁

就在这时,一个谏官出列,先向李世民行了一礼,然后满是嘲讽的对秦风道:“秦大总管言下之意,对暴君杨广十分推崇啊。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秦大总管推崇如此暴君,自己又有屠杀异族的举动,想来你这本性与他相差无几吧!”

一直以来,杨广的名声都是不佳,唐朝时期,为了政治的需要,杨广成了彻头彻尾的反面教材,几乎是到了人人痛骂的地步。

秦风见此人咄咄逼人、居心叵测,也来了火,暗道:“老虎不发威,真当咱是病猫了?”当即自若一笑,那随意的脸上有着说不尽的潇洒飘逸:“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有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秦某也无可奈何!关于屠杀异族之事,早先就说辩论了几场,我已经没有兴致再做无谓的争辩,我还是以前那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杀那些人,我没有丝毫愧疚之心。”

诸位大臣哪里听不出这话的言外之意,分明就是在指桑骂槐骂这谏官妄作小人了。见识过秦风剑枪舌剑的文武大臣很有深意的笑了,很久没有见秦风发威了,挺想念的,上一次,还是整死老封那一回,好像,貌似已经很久了吧!只是秦风这一次反应得如此平淡着实是让人大跌眼镜。

谏官精神为之一振,更是冷笑连连:“异族之数暂且不谈,单说杨广吧,他弑父杀兄,把持朝政独断独行,先诛杀高颖等开国功臣,后大修运河,他穷兵黩武,三征高丽,弄得民不聊生,其罪数不胜数,如今你却为这等贼子,歌功颂德?”

秦风呵呵一笑:“古人功过,一望可见。诛杀高颖等开国功臣,我从不曾为他辩解;但他为了更好地控制华北,营造了东都洛阳;为了使江南和中原的联系更加紧密,开凿了南北大运河,数次巡游江都;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上,他掘长堑,修驰道,筑长城;在武略上,他出塞北巡突厥,向南打到林邑,向西经略西域,重开丝绸之路,击破吐谷浑,把青海省重新纳入了中国版图。在对外交流上也是显着,他派遣使节远赴波斯,还渡海通使了南洋,联系扶桑。同时,在人才方面,他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他唯才是举,为了给有才华百姓有出人头地之机会,更是完善了隋文帝的科举制,为了加强集权,更是不遗余力的推广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好处有三,第一、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第二、加强了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亦不为过,它的出现、完善标志着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之作用如同秦之废分封、行郡县、定度量,行币制、车同轨、书同文一般,对咱们大唐以及子孙后代都将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以上之种种,杨广之功过是非,一望可见,你在意他的过,就能够无视他的功绩?今人评古人,正是要引以为戒,可你人云亦云……只知一味诛罚,无耻之尤。”

杜如晦也是佛然不悦道:“王御史何必强词夺理,处处针对秦大总管?”

王姓御史哪里说得过秦风,被指着鼻子骂,脸上阵青阵白,若不是知道自己打不过秦风,此刻早以挥拳相向了。此时更听举足轻重的杜如晦只为秦风说话,挥袖含恨入列。

秦风的话不犀利,但却异常的沉重,因为这是事实!顿时,朝堂内鸦雀无声,只有秦风清朗的声音在不断的回荡。

魏征对于史与史人物的主张向来是:有过则贬、有功则褒,他认为史实就是真实的史,只有真实的史,才能供后人学前人之所长,弃前人之所短。魏征抓李世民的小辫子不放,且让史官详细记载,不是他功利心重,而是给后人留下一段真实的史罢了。

魏征从来想不到秦风能够如此理智的看待史人物,心里大生知己之心,眼中也露出一丝的赞许,站出来为挺秦风道:“陛下,臣赞同秦大总管之言,这修长城、建东都也好,挖掘运河也罢,都是利在千秋伟业的德政,但是杨广却弄得天怒人怨,天下百姓人人反之,对其恨之入骨。主要原因便是过于心急,不计民力,强行而为。以至于地方官员,强迫百姓没日没夜的埋头苦干。这些工程是一个个官员用鞭子刀子逼迫百姓不计生死地劳作,踩在尸横遍野的尸体上强行完成的,称之为弊在当代、功在千秋亦不为过。

李世民微笑颔首。

那此迂腐的人士面面相觑,眼睛瞪得铜铃般大,但有了杜如晦、魏征的力挺,这些人又哪敢冒出来受到众所唾弃呢?

“陛下,正如魏大人说的一样,杨广的眼中只有自己的丰功伟绩,那里能够理解百姓的苦!臣记得陛下与太上皇说过一句话的一句话很经典……”到了关键的时刻,秦风故意止住不说。

李世民眼睛弯成了一条线,故作不知道:“朕说过的话很多,不知你指的是哪句话。”言下之意,他说了很多经典的话了。

秦风心下暗笑道:“陛下当时向太上皇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哦?亏你还记得,若你不提朕都忘记了。朕就说嘛……杨广身为皇帝站在万万人之上,自以为能够主宰一切,却不知正是因为有万千百姓在,他才能成为一国之君。得不到百姓的支持,最终会被百姓推翻。”说到最后,李世民莫名其妙的自恋了起来。

秦风无语至极,一字一句,甚至连停顿都与当日没有丝毫差错,还说什么“朕都忘记了”。

房玄龄、杜如晦相互望了一眼,大家都知趣的没有说话,他们这个皇帝算是难得的英主,但是有一点却让两人至始至终都接受不了:特别自恋,时不时的就会夸自己几句,让他们都为之脸红,当事者却一副洋洋自得的模样。

“杨广败就败在过于心急,不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他不知民情、不体恤民心,前朝才有二世而亡的下场。《道德经》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故而在开发江南时,臣认为我朝当怀谨慎之心、爱民之心,一步一个脚印去执行,对于朝代开发之事,我们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最终,使这项千秋伟业成为后世开发荒野的典范。”

说到了这儿,秦风总结性的说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唯有如此,才能使大唐有前进途中少走弯路。”

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满朝文武露出了动容之色。

“好一个‘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此话真乃治世名言。”李世民眼中登时一亮。不知为何他对于这名言警句特别有感觉。李世民越是咀嚼,越觉得意蕴悠远,他大为赞叹:“若我大唐官员都以此为戒,我大唐必将更为富强。秦爱卿,回头你亲笔题字,将这二十七字写下,朕要将这二十七个字挂在皇宫太极殿的正殿之上,朕要让所有早朝官员引以为戒。”

秦风有些汗颜,但也坦然接受了下来。

这本来是李世民的警示名言,但此事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情,都等到发生以后才警觉过来,可事情都已发生,警觉又有什么意义?唯一的作用无非是亡羊补牢,至于为时未晚,那是屁话。

在怎么为时未晚,失去的羊都不可能回来,更何况在国家大事上失去的远远不只是一只羊那么简单。若人人能够做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绝对是大唐之福。

经过今天早朝,开发大江南之事在李世民默许,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名宰相认同的情况下,个别几个反对的朝臣又岂能阻碍大势?

关系到大唐万世基业的决议就在秦风的提议下,在满朝文武的赞同中定了下来。

事情拍板后,雷厉风行的李世民即刻下旨,命令尚书省挑选精干之臣,从长安前往江南各地考查调研,为大开发寻找有效的佐证,并着令江南各郡抽出一亩之地试行一年两季的水稻种植方法。

与不过决定此议的人,除了秦风之外,没有一人想象得到这开发江南将会给大唐带来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

即便是后来李世民因年事高,退位以后,子孙问他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几项决定是什么。

李世民毫不犹豫的回答:“重用秦风,开发大江南……”(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