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壮哉大唐少年郎 > 第318章:自作孽不可活

壮哉大唐少年郎 第318章:自作孽不可活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14 来源:笔趣阁

封德彝像一条死狗倒地不起,可没有敢在这个时候触李世民的霉头,就算是刚直著称的魏征也是不发一言,由此,也证明了封德彝的人品极度不堪,要不然,也不会孤零零的无人出来说话了,要知道贞观王朝向来不以言论而罪。哪怕有人跳出来执反对意见,只要他说得有道理,李世民也不会介意,可眼下没有人站出来,这封德彝做人是何极的失败。

封德彝自私自利,首鼠两端,在历史上,他早早就挂了,有幸躲过了一劫,可现在,他将活生生的承受着帝王的雷霆之怒。

“来人啊,将这老逆贼给朕押下去。”李世民勃然大怒,当年的李世民在战场上是英明果断、纵横无敌,向来只有他欺负人而从来没有让人欺负过,可是还朝之后,处处受制于人,让李建成逼得只有应招的份儿,甚至连出手的资格都没有,只因他的谋划举动一切都在李建成眼里,经秦风一说,他也总算明白为何每一次天衣无缝般的谋划,为何总是让李建成事先察觉,不但及时的制定出了破解之法,反而将计就计的将李世民逼入绝境,以前李世民也怀疑核心集团有奸细,也想过是不是李建成的谋士团太过厉害,只是当他登上了皇位后,没有时间也无那追究过往经历的闲心,欲学官渡之战后的曹操一样,就此揭开。

可是他不愿再提不表示他不计较,特别是秦风提及太上皇打算废黜息王,因封德彝而不得的时候,他恨不能一剑刺死这个老王八蛋。当秦风暗示性的说着“如果你遵从太上皇之意而不横插一足,会有后面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吗?也正因为你那横插一足,使我大唐边防出了漏洞,让颉利有了可趁之机而兵临长安城下,让我大唐损失无数。可以说,你,封德彝才是罪魁祸首,是一切罪恶与凶险的根源”时候,怒火已经升到了极其恐怖的地步,可是说,暗示的威力是极其恐怖的,会让人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的顺着往下思索,李世民是明君不假,但明君也是人,当李世民沿着秦风的话而思索的时候,他觉得如果不是封德彝从中作梗,大义在手的自己就不会被动、被逼无奈的发动玄武门之变了,如果不发动玄武门之变,自己也不用背负杀兄弑弟、逼迫生父的罪名;如果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大唐边防也不会出现混乱,颉利也不会南下,自己也不用签署极具耻辱的“渭水之盟”约。

人类都是一个鸟样,每当发生自己做出一些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情后,总会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杀兄弑弟、逼迫生父是李世民无法也不愿意面对的一个惨痛的经历,哪怕最终他胜了也一样,除去政治理念不一,他与李建成在这之前感情是非常好的,由于李渊在外为官,李家子女几乎是由李建成看着长大,李建成仁厚和善,小小年纪就扮演着父兄的角色,在兄弟姐妹群里有很大的威望。很多时候,李世民在梦里都会遇到鲜血淋漓的你李建成在责骂,他一次次在恶梦中汗水涔涔的醒来,以前,他心底深处都有一种“这儿不赖我”的阿q精神,而现在他有了更正当的理由与借口,一切都是封德彝这奸人而造成的结局,如果不是他,事情也不会这样了,兄弟二人也不会走向无法回头的绝地了。

现在只等清风到来,就可审理此事,到时候证据确凿,就可以让人心服口服,如果运作得当,甚至可以与李渊缓和冰冷的父子关系,李世民在愤怒之余,还隐隐有着一丝丝的兴奋。

满朝文武也知道封德彝将会是什么样的下场,秦风如此有理有据,想必已经是人证在手了,有些人在鄙视封德彝两面三刀的做人准则之余,也是当头棒喝,给自己敲了一记警钟。而一些准备追随封德彝之后,对秦风妄加指责的人,一个个也退缩不前,没有封德彝,他们失去了带头人,颇有群雄无首的局面,一个个都静观其变,不敢在此再去触及李世民的逆鳞。

与此同时,一些视秦风为竞争对手的人也是心底发寒,大生警惕之念,这秦风太厉害了,别人只是打算让他难堪,只是让他无法再进一步,而他,对人一如用兵之道,以摧枯拉朽之势将政治对手往死里整,手段之狠辣,比起官场老油子更要厉害百倍,更加厉害的是他谋定而后动,在针对敌人之前已经将一切准备妥当,即便是他的对手无言以对。一些打算以“仁义道德”来说事的人寒蝉若禁,而自己又有着不是很干净底子的人,此刻哪里还敢再放半个屁?

一朝天子一朝臣,封德彝在李渊时代深受重用,可是到了贞观王朝,他在朝堂上地位算不得高,但是因为他是三朝老臣(前朝、李渊、李世民),且是前朝遗老遗少的领袖,又敢与李世民叫板,在朝堂上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以前,李渊执政的时候,封德彝可不像现在,在庄严慎重的朝堂上敢跟李渊叫板。要知道唐朝不是宋朝,武德朝也不是贞观朝。

宋朝有着“刑不上士大夫”的规定,所以包拯才敢用他的唾沫星子给皇帝洗脸。李世民善于纳谏,特别下旨“不以言语论罪”,所以贞观时期的谏官才敢一个个活跃蹦跶,挑皇帝这个不是,那个不对。

在中国历史上,除去贞观王朝与宋朝,胆敢与皇帝叫板且当真不怕死的人物可没几个。

李世民登基后,特别下旨“不以言语论罪”,刷存在感的封德彝等人便上窜下跳,一个个活跃得不得了,专挑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来挑李世民与他心腹大臣的刺,固然没有什么大事,可恶心人的水平却是不错。

这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封德彝这一只苍蝇,在针对秦风时,伤不到人家分毫,反而让人家一巴掌给拍死,其下场大家心知肚明,一旦清风当场对执,封德彝将会成为大唐王朝第一个遗臭万年的人。

一些让封德彝拉起来,且站在他身后,准备一一发言批斗秦风的人,为了保住那一世英名,为了保住自己或许存在于秦风手中的罪证,一个二个很可耻的匿了。

“父皇,儿臣在没有抵达边塞时,不清楚突厥人与我大唐百姓之恩怨,许多惨事都是由自己编织,认为不过尔尔,只是到了庆州,到了朔方,才发现突厥给我大唐,给我汉人造成的创伤罄竹难书,在边境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对于突厥这种杀我百姓的草原异族,说什么仁义道德岂不可笑?儿臣深为自己之前之所作所为而羞愧,此役若有我领兵,结果亦是如此,要他们血债血偿。”

说话之人,正是大唐太子李承乾:“诸位大臣,你们知道突厥人是怎么教育他们下一代的么?每逢子弟成长之时,他们会让自己的子弟骑上烈马,而后面则是拖着俘虏而去的汉人为乐,甚至,练习箭术,也是将我汉人当活靶,特别是年老体衰的汉人,几乎都逃不过这样的惨痛结局,大将军多次进入大草原作战,解救的人群中多为青壮,以前,我也曾疑惑过,以为大将军为免老人拖累而致,当我亲自抵达前线,隐姓埋名与汉人奴隶沟通,才知道不是大将军冷血无情,实在是无老人可救矣。父皇,儿臣认为大将军说的话很有得理,比大多人云亦云、空泛而谈的读书人有理的多。圣人先人留下的东西也要看对什么人什么时候,当遵守的时候。自然遵守。对于一群不讲道义的异民族,更他们说仁义,与宋襄公有何区别?大将军曾经说过一席话,尤在眼前:仁义道德,不是不好不对,先辈留下来的东西,也是有道理的。但要看对什么人,什么事。小错小过,可以原谅。面对这种大恶,只有一个字,杀……”

“是吗?”缓过气来的李世民听着李承乾的话,惊喜异常。以前的李承乾让老夫子们快要教坏了,张口闭口仁义道德,很多时候,李世民烦燥异常。因为他知道每个人都可讲仁义道德,唯独皇帝与太子不能,作为一国之君主、储君,更应该看中实实在在的东西,在与外国交往途中,更应该注重利益。而不是仁义道德。

在李世民的世界观中,什么是仁义道德?

是剪除对方羽翼后,留其一命而不杀;是壮大自身实力,有能力欺负异国而不欺负……

李世民现在十分高兴,李承乾越来越具备一国储君应该具备的气度了,看来,让他去北方历练这步棋是走对了。他又看了秦风一眼,心中不得不感慨的想:“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还是这小子说得对啊。”

“此事无需再言,区区突厥人杀便杀了,我大唐有何可惧?”李世民大手一挥,预示着之前的事情告一段落,接着道:“虎贲大将军秦风威名震慑北地,又深通用兵之道,练兵之法,而这一战虎贲军只伤四千之众,却到了伤筋动骨的地步,由此观之,虎贲军是虎贲之士不假,可人数毕竟太少,朕特许你凭虎贲大将军本官身份,将虎贲军扩编为一万八千人,务必不忘初衷,要将虎贲军训练成一支比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能与突厥骑兵正面对抗的劲旅。”

秦风大感意外,但秉着能者多劳的心态,高声领命下来。

听到了这个消息,朝臣无不一阵阵的意外,这点点封赏与秦风所立功勋根本无从匹配。

紧接着李世民又给了秦风诸多赏赐,增加了食邑,金银绸缎一大通。

别人意外,秦风却满意得很,如果骤居高位,岂不是根基不稳?而且他今年才十七岁,如果现在就登入大唐军事的核心,以后他再立功,李世民拿什么东西来赏赐?与其像李靖无功可赏,还不如像现在这般,虽然没有升官,但实权却增加了不只一星半点儿。做官、做人,还是闷声发大财为宜。

接下来的苏定方、张士贵、罗通、李业诩、程处默、尉迟宝庆、薛仁贵、房遗爱这些人都得到了相应的赏赐。

大唐为了鼓励将士,对于战功的赏赐向来毫不吝啬。

秦风一一代谢,他喜笑颜开,比自己获封赏还要开心。

这也使得李世民对秦风更加满意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