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壮哉大唐少年郎 > 第312章:李世民的提点

壮哉大唐少年郎 第312章:李世民的提点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14 来源:笔趣阁

“受教了!”李世民惊叹连连,他发觉自己都接不上话了,只因秦风说的话,简直到了心坎里去了,由于遭受突厥荼毒数十年,中原人对于突厥军有着先天的畏惧,这也使得一些大臣在涉及到突厥一事,总会往不好的方面去想,这是一种不自信的体现。而现在,正慢慢好转,特别是秦风两次大胜后,人们霍然发现,突厥也不过如此,时至今日,大臣对突厥已经的畏惧已经烟消云散,可以说,秦风的功绩不仅仅是眼前的两场大胜,尤为难得的是他唤醒了大汉民族沉寂已久的血性、尚武、自信心。

秦风微微一笑,然后直入主题,开始介绍这一次战役的经过。

他的口才极佳,本来就匪夷所思、精彩万分的故事,经他一说更是让人身陷其中无法自拔。

李世民听得是津津有味,在脑中几乎将自己当作故事的主角,听到惊心动魄处为之惊叹,听到高兴处为之欢喜。

尤其是听到秦风说起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引兵来袭击大唐疲劳之师的战斗,更是让他捏了一把的冷汗。

接着秦风又说起了关于以绵羊破阵一事,过程也是曲折离奇。

李世民也为秦风的奇思妙想而感到震撼,“绵羊破敌,亏你想得出来,要是对方不上当,你就危险了。这才是真正是神来之笔,朕都替你捏了一把汗,哈哈……好啊,你用兵之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时而谨慎,时而胆大,时而险中求胜,虚虚实实让敌人摸不清你的套路,这才是高明的将军。不错,很不错,颇有朕的风格。”

这一回,倒不是李世民自吹自擂。他用兵险中求胜,让敌人根本想不到对方下一步会用什么手段来进行,

这也是李世民惯用战术……他通常会让正面部队先与敌人接战、对峙,自己领着玄甲军寻找漏洞,待敌军受到消耗或者出现破绽的时候,他再率领玄甲军突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打破僵局。

所以玄甲军出动,往往就意味着敌人的溃败。

李世民出身军事世家,武勇虽不及秦琼罗士信之辈,却也是武力值极高敢拼敢杀的猛人,兼之玄甲军又是天下最强兵,攻打的还是对方的破绽,只要一击,对方便会出现了动荡,继而给正面的唐军破敌之机会,他这种打法,在虎牢关下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在与刘黑闼作战之时,他算清刘黑闼的为人,直接让秦琼、尉迟恭为箭头,杀向对方中军,将刘黑闼吓得屁滚屎流的逃跑,这主将一逃,士兵顿时为之崩溃。这也正是李世民的可怕之处,因为没有人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么,与之野战,个个都心惊胆战、束手束脚。

而秦风这个野路子出身的人,用兵也没有固有的套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这一点与李世民极度相似,所以,李世民格外激动,有种后继有人的欣慰与开心。

“对了,你怎么判定突厥人会抢绵羊?”

秦风一怔,复又笑道:“这要多谢岳父大人您了。要不然,小婿也想不到此策。说起来岳父您也有功劳。”

“哈哈哈哈……朕远在长安,胜利全赖你们拼杀,朕哪有半点功劳!”李世民对秦风的话很是高兴,一脸的兴奋,从龙椅上站起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还与朕有关,你且说说看!”

秦风差点晕倒,自己不过提及一句,他还当真了,自恋症也未免太过了吧。

以后谁说明君、圣君不喜欢听人拍马屁。我跟他急。

秦风心里想着,心思却在急转,嘴里念道:“‘“突厥所长,惟恃骑射。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阵。以弓矢为爪牙,以甲胄为常服。队不列行,营无定所。逐水草为居室,以羊马为军粮,胜止求财,败无惭色。无警夜巡昼之劳,无构垒馈粮之费。中国兵行,皆反于是。与之角战,罕能立功。今若同其所为,习其所好,彼知无利,自然不来。当今圣主在远,孤城绝援,若不决战,难以图存。’”

李世民听秦风念出了自己的话,尤其高兴,哈哈大笑道:“信口而已,想不到却派上了用场,哈哈,出乎朕之意料。”言下之意,我随便说的话,就能让你破敌,如果我认真起来,我自己都害怕。

秦风与李承乾相顾一眼,无言而笑。

“岳父大人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可谓将突厥的习性分析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胜止求财,败无惭色’跟是点名了突厥人的心态。因这一句,我想到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词儿,于是便让人放出数千绵羊,我也想不到效果那么好。”

李世民道:“‘胜止求财,败无惭色’不仅是突厥人如此,草原人全部都如此,贪婪已经深入到了他们的骨髓,而这也是他们致命的弱点之一。以后,你们若是与敌交战,不仅要明白敌人民族的特点,还要知道对方将领的缺点,朕知道刘黑闼胆小怕死,所以让你父亲与尉迟将军杀向他的中军,他果然弃兵而逃,也使咱们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与敌作战,只要明白了对方的缺点,只要你胆子大、敢拼、办法好,破敌其实并不难,当然,还要考虑地形、天气等因素了。”

秦风与李承乾知道李世民是教导他征战半生的经验,军事家的言教身传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听到,要知道这可是无价之宝。一个个都听得格外认真,要知道,这来自于战场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不是兵书上能教得了的。

李世民说得兴起,不但说起了自己过往经历的经典战役,还拿古今大战来做点评,他这种深入浅出的解答,比起自行在兵书上摸索要强上百倍。

说的起劲,听者上心,一晃间就是两个多时辰。

“岳父,古之兵书太过深奥,一句话在不同的人来解答就有不同的答案,可像您这样言教身传的绝无仅有。三国曹孟德著有《孟德新书》,可惜无法传到今天。您的军事水平也成就不若于前人,何不结合自己生平之经历?结合李靖、李绩等将军的经典战例,著作不本属于您的兵书,以传后世呢?我建议使用通谷易懂的语言,毕竟,军人出身的人,文学水准毕竟有限,若是文绉绉的,就没有达到您想要的结果了。”秦风见李世民双眼发亮,有种心动的神色,便加一把劲道:“《孙子兵法》写成之日,就算兵圣孙武恐怕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著作成为将军必读的武经吧!岳父征战数十年,写出来的更是有依可据,说不定数十年、数百年后又是一本不弱于《孙子兵法》的兵家要诀呢。”

古人好名利,李世民如果不想名传千秋,这是屁话。

当皇帝的人,所求者除了国富兵强、手掌大权,扫平四海,更想着为后世子孙留下点心得什么的。

若被后人奉为兵家至宝,自己的名声岂不是更上一层楼?

“你说得对,朕自从军以来,纵横天下十余载,亲身经历近大小百战。平日也做一些心得,只不过东一篇西一篇没有梳理成册,既然你也认可可行。朕从现在起就结合生平之经验,著作兵书、政要,无论胜负成败,皆总结经验,归纳其中,以供后世参阅。”

李承乾闻言笑道:“父皇这个想法甚好,自古立书以遗后世者,无不是安天下,承太平,兴祖业,恩万民者,此事若成,则父皇不但武略震慑天下,文治亦万载流芳。”

李世民哈哈大笑道:“你也赞成?不过,此书非一时可立,耗时长当十余载,短则三五年,朕军政要务繁忙,还需乾儿相助,最好是你我共同讨论编撰。你可愿意?”

李承乾心中一暖,知道李世民是借助著书之机,传授自己他的兵政经验,心中一暖。只听李世民道:“朕之书房里有朕近年来总写的兵法政机心要,兵卷暂时有九篇,政要十五篇,且还一些百家点评,你且拿回去代朕编撰排写,朕日后旦夕有所悟,自当再派人送往你处。”

“儿臣多谢父亲提携、栽培之恩。”李承乾喜滋滋的随即领命!

“你先编撰,若有不通之处,先留着,问朕或问你妹夫均可,你妹夫思维不拘一格,应该能给予你一些帮助。”

“是,是,是!”李承乾激动得语不成调。

李世民笑了一笑,语重心长的对秦风道:“风儿,老实说,关于这一战,朕并不看好你。可谁料到,你竟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儿,朕承认小看你了,不过,你的行军作战的优势在于行云流水、自成一家,但是,你的缺点也是这儿。一两万军队你可以这般打,若是十万数十万大军呢这万万不行。大范围作战,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详细的计划与谋划是不成的。你这法子适合小规模作战,若是大战役,可就不行了。如果你不改变,不加强这方面的思索,你的成就只能是一个名将,而不是一个优秀的统帅。有些事情可一不可二,人不可能永远幸运,这一点你要谨记在心。”

“多谢岳父的提点,小婿永远铭记于心。”秦风由衷的感激着说道。通过这一次战役,他也发现自己存在的缺点,正如李世民说的这般,诡道,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小聪明不可能永恒占据在高度上。

“你是朕见过的最聪明的人,朕一直看好你。别被一时的胜利局限了自己的思想。”李世民满意一笑。

“喏!”(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