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巨浪 > 第十一卷 战略转折 第六十二章 承前启后(第三更)

比起前三艘姊妹舰,“吉林”号打得更加艰难,也更有戏剧性。(提供最新章节阅读>

战斗开始的时候,“吉林”号与“江苏”号一同对付二号目标舰,也就是“路易斯安那”号。在白佑彬调整交战顺序之前,“吉林”号至少击中了“路易斯安那”号二次,而且都是可观察到的战果。

与此同时,三号目标舰,即“缅因”号则一直在对付“江苏”号。

也就是说,在白佑彬更改交战顺序之前,“吉林”号与“缅因”号没有交过火。当时,“吉林”号上的枪炮军官甚至没有测量“缅因”号的炮击参数。同样的,“缅因”号也没有把“吉林”号放在眼里。

随着“吉林”号在六点三十四分调整炮口指向,朝“缅因”号打出了第一轮齐射,双方才真正干上。因为“江苏”号在收到命令的时候,刚好打出了一轮齐射,所以在六点三十一分左右,就将炮口转向了“路易斯安那”号,“吉林”号的炮击仅仅晚了一分钟,所以“缅因”号上的了望员没能及时现,向他们开火的不是“江苏”号,而是排在第四位的“吉林”号。结果,直到六点三十七分,“缅因”号才将炮口转向了“吉林”号。

在这三分钟之内,“吉林”号打出了三轮齐射。

因为“吉林”号的枪炮长没有能够及时测量出“缅因”号的方位数据,所以这三轮齐射全都落空了。正是如此,“缅因”号上的军械长在现落下的炮弹偏差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加大了之后,才重新确定了交战对手,从而现朝他们开火的是“吉林”号,而不是之前的“江苏”号。

可以说,“吉林”号错过了最有利的机会。

如果能够在前三轮齐射中收获几个战果,“吉林”号就将占据先机。并且在接下来的炮战中压制住“缅因”号。

在新的交战秩序中,“吉林”号要单独对付“缅因”号,而之前对付“缅因”号地是排在“吉林”号后面的“武宗”号与“世宗”号战列舰,这二艘战舰上的六十七年型舰炮的威力比“省”级战列舰上的七十二年型舰炮差远了,对“缅因”号没有太大地威胁。因此。“缅因”号将炮口转向“吉林”号的时候,其战斗力几乎没有多大的损失。

万幸的是,不管是斯普鲁恩斯,还是“缅因”号的舰长,都没有料到白佑彬会改变交战顺序。结果,当“缅因”号开始向“吉林”号开火的时候。其炮击偏差并不比“吉林”号小多少。

直到六点四十二分。“吉林”号才获得了第一个战果。

从爆炸产生地火球来看。穿甲弹没有能够击穿“缅因”号地装甲。最多在上层建筑内部爆炸。没有能够对“缅因”号造成太大地损伤。

当然。这枚穿甲弹也让“缅因”号吃到了苦头。并且引了一场**乱。

如果说“吉林”号运气好。那么前三轮齐射无一命中。根本就谈不上“好运”。如果说“吉林”号运气不好。那么在仅仅一分半钟之后。一枚穿甲弹就再次命中了“缅因”号。而且与上一次命中地弹着点几乎完全重合。这就完全算得上是运气。

第二枚击中了“缅因”号舰体左侧。前烟囱与后烟囱之间部位地穿甲弹仍然没有能够穿透“缅因”号地水平装甲。却干掉了正在附近抢修受损舱室。抢救受伤人员地数十名损管队员。并且导致“缅因”号左侧地损管力量降低了近五分之一。

如果“吉林”号地运气能够再好一点。那枚穿甲弹向左侧偏大概五米。就能从前一枚穿甲弹炸损地装甲处进入舰体。而下方就是“缅因”号地一号轮机舱。在穿透了水平装甲之后。穿甲弹有至少一半地机会进入轮机舱。从而使“缅因”号丧失部分动力。显然。“吉林”号地运气还没有“好到家”。

同样的,“缅因”号的表现也时好时坏。

在六点四十一分的时候。“缅因”号就打中了“吉林”号。

如同“吉林”号的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无法击穿“缅因”号的装甲一样,“缅因”号使用的重达一千二百二十七公斤的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也无法在如此远的距离上击穿“吉林”号地装甲。仅仅在“吉林”号右侧距离丙炮塔大概三十米地地方炸开了一个巨大的窟窿,并且摧毁了一座副炮炮塔,炸飞了二座射炮炮塔。

取得第一个战果之后,“缅因”号就连续错过了好几次机会。

直到六点四十七分,“缅因”号才再次击中了“吉林”号。与前一次命中一样,穿甲弹炸毁了舰桥右后方地副炮炮塔,却没有能够对“吉林”号造成致命损伤。

在此之前,“吉林”号连续击中了“缅因”号三次。

六点四十八分不到,从“吉林”号乙炮塔一门主炮打出的穿甲弹准确地命中了“缅因”号B炮塔的正面装甲。

虽然穿甲弹没有能够击穿厚达五百毫米的装甲,但是其带来的巨大动能震坏了“缅因”号上本来就非常脆弱的炮塔旋转机构,最终导致其B炮塔仅能在左侧七十五度到一百度之间转动。

可以说,“衣阿华”级战列舰最大的设计缺陷暴露了出来。

该级战列舰的主炮炮塔,以及配套设备的总重量过了一千七百吨,炮塔与扬弹机构,以及弹药舱为一个整体,由一台三百五十马力的液压马达驱动,可以达到每秒四度的水平旋转度。

整体炮塔可以使扬弹机构进一步简化,减少了出故障的几率。

问题也同样突出,即炮塔的旋转机构相对脆弱,基座本身就承受了炮塔的重量,如果被穿甲弹击中,在巨大的冲击力作用下,很容易损毁,从而使炮塔丧失作战能力。

相反。“省”级战列舰采用了分置式炮塔,弹药舱并不随同炮塔一起转动。

这种设计方式的弊端也很明显,先会使扬弹机构,以及弹药舱内的输弹机构更加复杂,容易出现机械故障。另外。要求炮塔与弹药舱地结合部位极为紧密,增加了制造与加工难度。当然,好处同样明显,即炮塔可以做得“轻”一点,在使用相同承重能力的基座时,其基座的亢余度更大。即便被穿甲弹直接命中,也不一定会受到严重损伤。

两种不同的设计方式也体现出了美国与明帝国的工业实力差距。

采用分体式炮塔,必须具备大尺寸零部件精确加工地生产能力,需要更大的水压机,以及精度更高的机床。如果没有相当的工业实力,就只能采用整体式炮塔,避开分体式炮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打到这个时候,“吉林”号与“缅因”号可以说是不分上下。

虽然“吉林”号占有一点优势。但是并不明显。由此也可看出,“衣阿华”级与“省”级战列舰的性能确实在伯仲之间,很难分出高下。

另外,“缅因”号上地美军官兵明显不如“肯塔基”号与“路易斯安那”号的官兵。

从炮击命中率上来看。“缅因”号的命中率不到百分之一,而“路易斯安那”号的命中率过了百分之三,“肯塔基”号的命中率也接近百分之二。

同样的,“吉林”号的表现也不如“广东”号与“江苏”号。

打到七点之前,“吉林”号挨了六次,击中对手九次。

这个战绩不算好,也不算差。

与“广州”号相比,“吉林”号受到的损伤要小得多,除了右侧地二座副炮炮塔。以及四座射炮炮塔被毁之外。并没有多大的损失,九门主炮都在继续作战。火控设备也没有受到损伤,舰桥内的指挥系统也安然无恙。

只是。“吉林”号的命中率就低得多了。

最关键地是,打到此时,“吉林”号只让“缅因”号的B炮塔丧失了部分战斗力,并且在其次要部位开了几个窟窿,并没有使“缅因”号完全丧失战斗力,更没有使其损失度。

以当时的交战情况来看,“吉林”号的表现也算得上是难能可贵。

在穿甲弹无法击穿敌舰关键部位装甲的情况下,即便能够多击中对手几次,结果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

同样的,“吉林”号无权擅自脱离战斗序列,也就无法缩短交战距离。

作为整个主力编队中,除了对付早就损失了一座主炮炮塔地一号目标舰地旗舰之外,唯一单独对付一艘敌舰的“吉林”号,能够在四十分钟内压制住对手,且自身没有受到多大地损伤,这已经算得上是不错的表现了。

也许,“吉林”号地最大贡献是成功的牵制住了“缅因”号。

从整个交战序列来看,如果没有“吉林”号,那么“广东”号与“江苏”号就不能放手对付“路易斯安那”号。另外,位于“吉林”号后面的四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也不敢放心大胆的去收拾四号目标舰,即“明尼苏达”号。

因为“吉林”号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杨定方才敢于采取果断战术。

也许,连白佑彬都没有料到,改变僵局的是第42舰队里的四艘略显落后的“皇帝”级乙型战列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