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盛唐烟云 > 第三章 国殇 (一 上)

盛唐烟云 第三章 国殇 (一 上)

作者:酒徒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2:45 来源:笔趣阁

第三章国殇一

“你听说没有,大燕国孙将军日前率部与安西军在永乐原激战,大败?”

“胡说,你肯定听错了一个字,是大败之,不是大败!我隔壁那个读的小郎君说过,甭看这倆词就差的一个字,意思却完全相反!”

“你才胡说!我再没读过,也知道这两个词意思不一样!是大燕国的孙将军败了!被大唐的王将军打败了。!。我表舅的小侄子的三妹夫的亲叔叔就住在岐阳那边,人家那边都接连放了好几天爆杆了。

“尽吹牛,怎么可能?那孙将军可是大燕国一等一的悍将!”

“人家王将军也是封常清的嫡传弟子呢!”

人们争论着,质疑着,将一个非同寻常的消息以闪电般的度传播开来。越传,距离现实越远。

“那王将军是瓦岗名将王君廓的曾孙,祖传一杆大刀,刀刃长一丈,宽四尺,一刀砍下去,连泾水河畔的镇河铁牛,都能拦腰劈作两段”茶肆中,说变文儿的先生一拍铁尺,吐沫星子飞溅。周围茶客顾不躲避,一个个仰着头,竖着耳朵,盏中的茶水早就喝干了,却是丝毫不觉。

“王将军祖自恨读少,做官之后,想方设法拜于李靖门下,传得一部兵。这次,就是用了兵的妙计,在永乐原摆起了一座八门金锁阵。孙孝哲乃一介莽夫,看不清就里,稀里糊涂扎进去,当然要吃大亏!”大户人家的族学中,教习们摇头晃脑,私下交流对此战的看法。同时不忘记了,标榜读与尊师的重要性。

而在贩夫走卒当中,则普遍流传着王明允掘开泾河,水淹七军的故事。尽管泾水距离战场有数十里远,永乐原连个大点儿水沟都没有。

更有甚者,干脆把战斗的胜负,归结为因果报应。信誓旦旦地说,王洵父亲当年仗义财,曾经帮助一青楼女子脱离苦海。而在大战之前,曾经有一名老者闯入王洵梦中,要求他将战场摆在永乐原,必有奇兵助之。王洵醒来后,沐浴焚香,领军出战。果然在两军交手的最激烈时刻,地面的野草突然自动打结成绳子,将孙孝哲麾下的曳落河纷纷绊倒

最后一个,显然是把春秋时代的“结草报恩”的故事,硬按在王洵头了。闻者却都听得津津有味,谁也不肯深究。也难怪大伙听风就是雨,这场生在京畿道永乐原的战斗,结果实在是太出离人们的想象了。在此之前,也有不少支持大唐的将领,曾经将叛军打得大败亏输。如河北的颜真卿、江淮的张巡还有朔方的郭子仪、李光弼,可那些战斗,唐军或者是躲在高大的城墙后坚守不出,或者遭遇到的不是叛军中的主力。那个曾像安西军这般,以骑兵对骑兵,以精锐对精锐,在野外战场,结结实实与敌人来了个硬碰硬?!!

那孙孝哲,可是一路从渔阳杀进长安,接连打败过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三人的名将!无论是遇谁,兵马都不比对方多。唯独这次,以众凌寡,居然被打了个落花流水!

这,又说明了什么?

在极少数知道战斗真相人眼里,可品味出来的东西就太复杂了。是强弩之末难穿鲁缟?是大唐国运未绝?还是叛军的好运已经用完?不同的人,从各自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

无论答案具体是哪一个,此战的影响,都如旋风般从永乐原向四下扩散开去。那些依旧奉大唐号令的各路东方兵马,个个都像刚刚喝了一碗千年老人参熬成的汤一般,迅振作了起来。而那些任所距离京师较近,已经打定了主意要顺应天命的郡县官员,也将刚刚写好的降小心翼翼地藏起,将刚刚挂去的大燕国旗号降下,重新将大唐官袍穿在了身。

形势由明朗转为混乱,他们需要更多时间开考虑,观望,才能决定下一步的作为。但接下来战局变化,却愈令人目瞪口呆。刚刚在永乐原打了胜仗的大唐安西采访使王明允,居然不顾士卒疲惫,派遣麾下大将沙千里带领五千兵马直扑奉天城,一鼓而破之。随即,安西军大将方子陵带领三千兵马疾驰百余里,攻陷与长安城近在咫尺的云阳、泾阳两县。将两名投靠了叛军的县令当众斩,然后卷了官库里的所有粮食和金银细软,赶在长安城的援军到来之前,扬长而去!

孙孝哲气得破口大骂,才把兵马调回长安。京畿道西部又传来警讯,安西军大将赵怀旭带领马步将士三千攻破武功城,兵锋直指咸阳。如果把咸阳再丢了,长安城可就被人扒得连贴身小衣都不剩了。孙孝哲匆匆忙忙派了麾下大将刘勇去救,却又是连安西军的影子也没摸到。

刘勇不甘心就这样空手而归,沿着官道又追出了五十余里,眼见就追到了渭水边,路边的山谷中突然传出一阵号角,紧跟着,安西军大将宋武、马宝玉联袂杀出,直接将刘勇所部冲成了两段。

随即,赵怀旭从前方掉头回扑,鲍尔勃、贺鲁索索二人带着千余西域骑兵从背后杀来,切断了叛军退路。三支兵马围着刘勇部一通狂砍,直杀得人头滚滚,渭水为之赤。可怜的刘勇,连搬救兵的斥候都来不及派出,就做了赵怀旭槊下之鬼。麾下四千弟兄也近乎全军覆没,只有几个水性好的,跳进河里才跳出了生天。连滚带爬地跑回长安给孙孝哲送信!

这下,可是把孙孝哲彻底打疼了。有心起倾巢之兵找王洵决一死战,却又唯恐自己再度不慎着了对方的道,麾下连个守城的士兵都剩不得。只好强住这口忍恶气,一边从长安城内抓丁补充队伍,一边派人向顶头司崔乾佑请求支援。

崔乾佑早就对孙孝哲这个骄横跋扈的家伙厌烦透了,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敲打对方的机会,岂能不好生利用?先义正词严地回了一封信,痛斥孙孝哲轻敌大意,折损军威。然后自己点齐了驻守在潼关的十万大军,以剿灭旧唐残部为名,径直向北杀去了。留下孙孝哲派来的搬兵的将领们对着空荡荡的军营大眼瞪小眼。

得不到崔乾佑的及时支援,孙孝哲用起兵来愈窘迫得捉襟见肘。没几日,又听闻安西军浩浩荡荡杀来。这回却是王洵亲自领兵,架设浮桥渡过渭水,直奔长安西南的鄠县。鄠县县令周永浩连续派出三波信使,向长安城求救。孙孝哲却没有在野战中击败安西军主力的把握,只好带着心腹幕僚躲进了西苑当中,对城外紧急军报视而不见!

鄠县县令周永浩被逼无奈,只好开城向安西军请降。王洵也不难为他,温言安慰了一番,然后卷了府库所藏,缓缓退向了北岸的醴泉。

如此折腾了近一个月,就连瞎子也看清楚了,孙孝哲已经拿安西军无可奈何。这下,京畿、关内两道原本就不甚安定的局势,一下子就炸了锅。还在观望状态的一些州郡,直接斩了安禄山派去的照想使节,宣布与叛军势不两立。一些已经倒向大燕国郡县,也开始重新检视自己当初的选择。特别是那些距离长安比较远的州县,地方豪族们干脆联起手来,驱逐了刺史、县令,向太子李亨派出使节,请求其早日命人来接管地方军政大权。

孙孝哲又气又恨,不得已,只好亲笔写了奏折,向大燕国皇帝安禄山告御状。奏折抵达洛阳的当日,恰恰崔乾佑弹劾孙孝哲丧师辱国的表章也到了,当值大臣不敢怠慢,连夜送进皇宫请求安禄山圣裁。

安禄山正在后宫欣赏歌舞,突然被人打断,心情自然好不到哪去。待看到两名心腹重将不肯齐心协力追杀残敌,反而互相大扯后腿,气得暴跳如雷。当即踹翻了御案,扯碎了奏折,如果不是心腹太监李猪儿动做快,差点儿连玉玺都直接砸到窗子外边的荷花池里去。

“去,派人去给朕问,孙孝哲到底还会不会带兵打仗?如果不会的话,就趁早给朕滚回来,朕把长安留守的位置封给别人!”望着跪在地瑟瑟抖的宫女、太监们,安禄山眼前一阵阵黑。

打下长安都快两个月了,却依旧没出现各地州郡张灯结彩,倒履恭迎王师的景象。相反,没有入卫京师这个沉重任务之后,各地唐军立刻变得难缠了许多。大燕国的王师冲过去,对方要么是转身便走,要么躲入坚城后闭门不战。而待王师刚刚一回头,不安天命的残唐兵马又缀着马尾巴追了来。令王师刚刚“平定”的州郡,转眼又陷入“唐逆”之手。

照这样下去,不知道多久才能拿下整个大唐!自己舍了在长安做驸马的亲生儿子庆宗而起兵,可不是只为了割据半壁江山!

注1:更正一处错误。第六节中,“当红太监严庄”为错误,改为第一权臣严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